“科普”有失导师身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9:34 解放日报 | |
量子力学大师薛丁格在《生命是什么?》小册子里,对于遗传的基础是否建立在一些化学物质上的揣测,深深地影响了克理克的求知路线,最终激励他与华生共同解开DNA结构之谜。牛顿、阿基米德从苹果坠地、洗澡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出发,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浮力定律。许多通俗浅显的科普故事,曾经激起多少学子对科学的强烈兴趣,从而造就了一批科学人才。 目下一些导师不屑于“科普”宣传,在他们看来,“科普”乃雕虫小技,“大家”做科普纯粹是不务正业。导师缺席“科普”宣传,使得中小学生的“科普”教学嗷嗷待哺。据解放日报报道,新学年之始,为了配合上海33所中学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市科协组织一批科学家走进中学校园担任导师,负责11个前沿科学专题的教学,可是被聘为导师的科学家却很少来上课。 把科普视作不务正业显然有失偏颇。科普确实和科研有区别,但这不等于科研有创新性,科普没有创新性。要使外行发生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必须深入浅出,把复杂、深奥的问题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讲出来,使外行弄懂少数人所钻研的学问,理解它们,一门艰深的学问也因此会变得生动有趣。科普对于科学家来说,并非仅仅意味着付出,实际上也是一个展示科研成果和科学思想的舞台。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是推动这个时代前进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青少年是最大的科普群体,应试教育的束缚与科普意识的肤浅,使得课业繁重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那些被家长或老师斥为“闲书”的课外读物。导师进课堂,可运用多媒体光盘、录像带、网络,乃至电影等手段,使抽象枯燥的科学原理变得形象具体,趣味横生。从广袤的宇宙到微观粒子,以至奇妙的生命过程,都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动静结合,生动逼真,一目了然,令人难忘。 大学问家从事科普同样可以取得成果并被社会认可。西方科学家,包括那些杰出的、大师级的科学家,都热衷于科普宣传。伽利略为了传播他的观念,常走出学院直接诉诸一般读者;法拉第的科普经典《一根蜡烛的化学历史》,其实是以1860年12月他对少年们演讲为基础发展成书的,而他在皇家研究院建立的“圣诞演讲”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获请主讲的科学家都认为是很高的荣誉;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受大众注目的科学巨人,却一直在努力进行着科普宣传,为了使12岁的孩子也能看懂他的研究,霍金重写了他的著名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并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时间旅行等,他对大众作的题为《膜的新世界》的科普报告,努力使自己的理论“通俗化”,为公众准备了许多卡通图解和幽默影片,其中不乏幽默风趣的神来之语。 法国科学家萨尔帕克说过:“科学家理应承担下一代科学启蒙的义务。”据报道,最近,谈家桢、吴新智、刘德培、陈竺、陈宜张、陈慰峰、张弥曼、杨雄里、钟世镇、韩济生、强伯勤等12位两院院士从繁忙的试验科研工作中抽出身来,专门为青少年写科普丛书。书中对“为什么我们的眼鼻不会长错地方”、“三拳打死镇关西,致命的一拳打在哪里”、“现在的猿能变人吗”等妙趣横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文章以小见大,深入浅出,非常适合爱好科学的青少年阅读。我们的科普,如果能让孩子们感到“科学真好玩”、“科学真可爱”,相信他们当中会有更多的人成为21世纪的科学家。这确实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何乐而不为呢?!严宝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