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教授被安排看大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9:59 南方日报 | |
河北一教授被安排看大门 河北科学院认为是改革阵痛,当事人认为是人才浪费 北京消息 河北省科学院近些年在体制改革、调整职工岗位时接连出现正教授看大门、副研究员坐传达室发报纸的情况。对此,院方负责人认为这是改革中的阵痛,而当事人却 怪事一:教授看大门 刘志明,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从事科技情报翻译工作,正教授级外语译审,多次为单位举办外语培训班。他促成河北省科学院生物所与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细胞遗传所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科技交流关系。在河北省举办的多届经贸洽谈会上,给河北省领导担任俄语和波兰语翻译,是河北省仅有的两名精通波兰语的人才之一。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还兼任河北省翻译系列高级评委会主任、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等职。1993年到单位下属公司任经理,后因公司倒闭,1996年申请回院里继续搞科技情报翻译工作,没能如愿。已56岁的他成了看大门的门卫,一直持续到1997年3月恢复翻译工作。 本人自述: 怀疑领导对我有成见 怎么也想不到我堂堂一个正教授会落到如此地步,一直怀疑是搞公司失败了领导对我有成见。1997年3月,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大会上,我作为多个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向与会者大声宣布:“我正在河北省科学院看大门!”当时的院长脸上实在挂不住了,才给我安排到图书馆工作。后来我又参与制作了反映河北省科学院20年成就的中英文对照画册《科技之光》,社会反响很好。但看大门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 院方说法: 让他看大门是照顾他 这是改革当中的阵痛。院里1992年搞第一轮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定编定岗、竞争上岗,人员“一个萝卜一个坑”。而刘志明偏偏在此后到下属公司搞经营。后来经营不成功想回来搞科研业务,但这时候已经没有他的岗位了。虽然他是高级知识分子,够得上人才,但也不能把他塞进去,把别人给挤出来。让他看大门已经是照顾他了,起码有工资嘛。 记者点评: 改革与尊重人才不矛盾 人事制度改革无论怎么改,其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改革与尊重人才并不矛盾。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人才也远没有多到连个工作岗位的“坑”都没有的地步。看来,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怪事二:研究员发报纸 王英华,196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后进修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副研究员。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工作,多年在科研处从事科研项目管理。1994年,到院下属的科技实业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因种种原因,与公司经理发生矛盾,1996年离开公司在家养病。1997年被安排在院传达室发报纸,1999年提前病退。 本人自述: 没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 我跟刘志明的情况有些类似,也是搞经营没成功,回院里就没工作了,其实并不是我能力差,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被安排到院传达室发报纸,一干就是两年。 院方说法: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行 虽然她算是人才,但如今科研单位岗位搞的是人才和部门间的“双向选择”,决定一个人是否被使用的因素很多。所以,一个人即使能力再强,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也是不行的。 记者点评: 要监督人才使用的公正性 改革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的同时,也给了单位领导更大的用人权,“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用你是人才,不用你是庸才”,领导的判断水准及个人素质在用人上显得尤为重要。而谁来监督人才使用的公正、公平、科学、合理性,则是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新华社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