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观象台紫微殿恢复原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11:24 北京日报 | |
本报讯古观象台附属四合院落中的主殿、明清时皇家天文台议事和办公的重要场所———紫微殿,历时5个月的挑顶大修,工程现已全部竣工,原陈列于该殿的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展览也将于“十一”前夕恢复。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距今已有561年的历史,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明代初建观星台(清代改名为观象台)时,就在台下修建紫微殿等附属建筑群,正统十一年(1446年)又增修晷景堂,大体上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规模和格局。清初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中国古代的仪器就不适用了,康熙皇帝便于1669年命比利时人南怀仁设计和监造新的仪器。至1673年,南怀仁造成了6架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亦名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到了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德国人纪里安又设计制造了一架地平经纬仪。乾隆皇帝于1744年视察观象台,见所有仪器都是西方的构造和制度,便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矶衡抚辰仪。这8架气势雄伟、雕刻精湛的清代观测仪器至今仍站在古观象台上,是北京一道标志性风景。由于欧洲17世纪以前的天文仪器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这些清代仪器便成为欧洲古典天文仪器最完整的遗存,是研究世界天文学史的重要文物。 古观象台重新开放20年来,一直没有对台体和台下建筑群进行过大修。紫微殿由砖木结构组成,大殿屋面出现了漏土、漏雨,瓦面下沉现象,急需抢修。2002年市文物局经过多次论证,决定拨款30万元对紫微殿进行维修。该工程被列为北京市政府2003年拟办的60件实事中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之一。 由于古观象台在北京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项目名单中,此次修缮又是20年来首次大修,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工程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精神,更换了大殿的糟朽望板和檩条,恢复原拙节瓦做法并将大殿脱落严重的油漆部分按照古建做法重新油饰。维修后的紫微殿被修饰一新,使这一重要的古代建筑重新恢复了其古朴庄严的原貌。(文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