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劳务救灾见闻录:没有捐赠品的救灾团(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21:40 新华网 | |||||||
秋天,本该是辛勤耕耘后喜获丰收的季节。但今年夏天,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却让不少农民的希望落了空。在安徽,9个行洪区的2800多万农民为了淮河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含泪忍痛看着洪水吞没了自家的房屋、庄稼、牲口…… 现在,灾情虽然缓解了,但不少灾区百姓希望外出谋生,却苦于没有途径,只能靠政府提供的救济粮度日。因此,当安徽省向全国发出劳务救灾的倡议书时,马上引起全国各地媒体、企业积极响应。新民晚报作为最早响应这一倡议的媒体对此更是高度关注,马上派出记者赶赴安徽,参与了这次没有捐赠物品的特殊救灾活动。 上海企业“胃口”不小 现代农村报是安徽日报的农村版,也是这次安徽省劳务救灾活动的发起者。该报总编陈伟看到记者,马上表示,十分感谢新民晚报对活动的大力支持。原来,7月29日,本报和湖北的楚天都市报率先刊登了安徽省劳务救灾倡议书。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但上海的不少企业主动提供用工信息,全国各地的媒体、企业也相继响应,纷纷加盟这一公益活动。 “到目前为止,上海参与劳务救灾的企业以家政服务和合资的初加工企业为主,它们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用工规范、对招工对象素质要求较高,同时注重保护职工利益,这是留给我最深的印象。”陈伟说。比如一家上海的家政服务公司招聘100名女工,公司不但提供短期培训,还承诺给每位录用者买保险,但要求女工初中毕业,并且遵纪守法,无不良前科。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为安徽提供用工信息的18家上海企业此次均未能赴安徽参加这次活动,但当记者与他们取得联系时,他们纷纷表示,一定尽量多给灾区人民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这不,宝山区一家服装厂的“胃口”就很大,一招就是300名缝纫工,开出的待遇也不错,包吃包住,每月工资平均在1000元左右。吴厂长告诉记者:“这几天我虽然没法赶去安徽,但我已经委托安徽方面帮我招人,这个月底我会到安徽去一趟,当场‘敲定’员工。” 上海一家箱包公司的负责人陈先生则表示,自己是安徽金寨人,现在还有不少亲朋好友在安徽。听说安徽今年灾情严重,心里一直很牵挂。当他从新民晚报上看到安徽省发出的劳务救灾倡议书,觉得这真是个好点子,马上提出要招20名女工,也算为乡亲们出份力吧。 衡山马勒别墅酒店里一家餐馆的负责人王先生也向安徽的灾民们发出了用工邀请。“服务行业最讲究的就是吃苦耐劳、服务态度好。过去我们招过安徽员工,工作态度都不错。所以我想,既然现在安徽有困难,企业又要招人,不如把机会留给最需要的人。” 农民“赶集”招聘会 在合肥召开简朴的劳务救灾对接会后,企业与各县劳动部门签定劳务输出协议。17日上午,记者随同部分企业一起赶赴受灾较严重的长丰县,沿途看见一些房屋仍浸泡在河水中,里头早就人去楼空。原来当地政府已经为灾民重新安排了住处。 到达长丰县政府时刚过9时,但县政府大院、4层的县政府楼早就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尤其是4楼的会议厅门口已被堵得严严实实,记者费了很大劲才挤了进去。一位面色黝黑的中年女子正在山东省一家纺织企业摊位前询问着招聘条件。她叫袁祖华,今年37岁。 “听说这里有招聘会,我一大早就起身了,生怕赶不上。”袁祖华说,“往年老天爷帮忙的时候,一年能收1000多公斤水稻,卖近万元钱,加上养猪、种菜等收入,日子还过得去。可今年夏天发大水,家里的地几乎全被淹了;少数没被淹的,又赶上连续近10天39摄氏度的大热天,还是颗粒无收。” 袁祖华家中有一儿一女,都在读初中,虽然灾后学费减免了一些,但生活负担还是不轻。正说着,袁祖华指着朝我们走过来的一位中年男子说:“他就是我丈夫,今天也是来找工作的。”袁祖华的丈夫叫姚大旭,他高兴地对妻子说:“那边有家企业,男女工都收,我们一起去试试吧。”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还看到不少挂着“精华职业学校”校徽的学生,原来他们都是学服装缝纫的,马上要毕业了,这次是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来“投石问路”的。“我的哥哥姐姐原来都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出去打工的,要是以后能定期有这样的招聘会就好了。”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女孩罗葵花说。 “金点子”背后有故事 就在当天,安徽省还有18个县城也同时举行着这样的现场招聘会,51家外省市企业“摆摊”,吸引了近两万名农民“赶集”。但他们只是参与这次劳务救灾活动企业的一小部分,事实上,自从全国各地媒体发出倡议书以来,来自北京、山东、广东、上海等地的400多家企业共提供了45000多个用工岗位。直到记者发稿前夕,安徽方面反映,每天招工信息仍在源源不断地增加。这样强烈的反响,是发起者也始料未及的。 “其实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起因很简单。”尽管倦容满面,但谈到劳务救灾,陈伟动情地说,“发洪水的时候,报社派记者到灾区采访。那位记者回来说了亲眼目睹的一幕。一位年轻的妻子把两三岁的孩子交给丈夫,打算坐船南下打工。记者问她,孩子这么小,怎么舍得丢下?她说,屋子倒了,土地淹了,不能光等着政府救济,得出去挣点钱。那位记者又问:出去的工作联系好了吗?她低下头说,不知道,两年前去杭州打过工,只能去碰碰运气了。”陈伟说,听了这件事,他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除了发动捐钱捐物,想到要是能为每个受灾家庭提供一份出外打工的机会就好了。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博士对这次活动的评价,劳务救灾和实物救灾好比造血和输血,输血很重要,但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而劳务救灾不但能给农民增加收入的机会,也为社会、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完全可以建立必要的机制,使其“造血”功能长期坚持下去。 沪皖劳务将建“绿色通道” 在救灾活动中,记者还邂逅了一位带着上海口音的“安徽人”,他是安徽省劳动厅职业介绍中心主任刘邦安。刘邦安开玩笑说,自己的名字就注定了和安徽有不解之缘。18岁从上海到安徽下乡,他一呆就是34年,虽然上海话的“乡音未改”,可是已经有颗“安徽心”了。“在上海378万的外来务工者中,来自安徽的就有125万,将近三分之一。过去上海人称他们为‘民工’,现在则说是‘外来务工者’或者‘外来建设者’。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安徽人到上海来打工其实是件双赢的事情。劳务救灾之后,将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要为两地打通一个劳务‘绿色通道’。” 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告诉记者,现在劳务救灾、解决劳务输出已经成了该省的“一把手”工程。本月末,安徽省省委、省政府负责人还将专程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研究如何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其中,有效地实现劳务输出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记者宋宁华)(来源:新民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