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成旅游新亮点(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6日08:19 东方网-文汇报 | |||||||
这些传统村寨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价值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文/本报记者 张立行 最近,在上海举办的一次国际风景旅游展览会上,过去乏人问津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却成为备受全场关注的亮点。“古村落”展位前参观者如云,展位送给参观者的材料数量也居各参展展位之首。 面对这一盛况,展览现场的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感慨地说,中国“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价值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遵循“天人合一” 讲究“择吉而居” 据张安蒙介绍,从学术上讲,所谓的中国古村落,是指那些已经有五六百年以上历史的村寨。这些村寨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村寨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盛衰败的记载,有祖传的遗训族规。这些村寨在选址方面遵循古代堪舆学的理论,讲究“择吉而居”,建筑布局大多以“天人合一”为基本思路,一般有河山作为自然屏障,便于生存、发展、繁衍,所以风景都比较好。另外,这些古村落建筑风格独特,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经过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的初步调查,目前符合这些条件的、保存比较完好的中国古村落大约有上百个。这些古村落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吉林、广东等地。除了汉族的古村落,许多少数民族的古村落,如贵州的千户苗寨,贵州布依族的石头寨,湖南侗族的黄土村,广西侗族的程阳八寨,云南纳西族的束河村等同样别具特色,而且由于地处偏远的大山深处,这些村落的面貌、人民的风情更为纯粹。此外,少数民族古村落中的公共建筑和文化设施,如鼓楼、戏台、廊桥、庙宇、祭坛等,既有其本民族的鲜明特色,又糅合了汉文化的元素。 中国的传统古村落在旅游市场是一颗“新星”,潜力无穷。事实上,目前不少中国古村落已经成为旅游的热点,如湖南的张谷英村,浙江永嘉的苍坡村、芙蓉村,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安徽徽州的宏村、西递村等,都已闻名海内外。 保护严重滞后开发急功近利 不过,张安蒙也认为,现在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对古村落保护的力度远不及旅游开发的力度,两者的关系有些失衡。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也说:“古村落绝不是摇钱树。在旅游大开发的背景下,古村落可以利用开发,但必须贯彻保护第一的原则,合理利用。利用得不好不仅会影响保护,甚至会造成破坏。” 张安蒙说,据她了解,有一些古村落在开发方面确实急功近利,有的开发甚至是毁灭性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迁旧建新。如某古村落为了推出新景点,打起了搬迁古建筑的主意,将村落中保护完好的乾隆年间的牌楼以及马头墙拆走,并与新建的景点放在一起集中展示。古建筑搬迁是文物保护上不得已才作出的选择,是下下策。把景点集中起来进行开发,是完全违背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的。 另外一种是毁旧造新。如浙江某古村落,开发前,村民生活几乎处于贫困状态,而开发以后,一些村民把自家的古代建筑拆除修成了客栈,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让另外一些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于是,村里几乎一半的村民都开始改建自家房屋,搞“餐饮住宿一体化”。崭新的木料一排排地上了房,门前古老的石板地面被铺上了水泥。结果,这些具有文物价值的老建筑几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古村落那种原始质朴的感觉损失殆尽。这种做法,实际上也将古村落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给破坏掉了。 张安蒙表示,目前对古村落的保护,无论是在法规上还是具体的行政措施上都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古村落一般地处偏僻,文物工作者对村中的民居、祠堂、戏台等乡土建筑,往往也无法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张安蒙说,缺少资金是对目前古村落保护的一大制约。不少地方政府往往没有意识到古村落的独特价值,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古村落的保护。既然目前政府缺少资金,那么不妨借助社会资金,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古村落旅游,所得的收益由投资企业与古村落共享,使古村落的保护走上一条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视文物建筑轻视人文资源 张安蒙认为,目前在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即重有形的文物建筑,轻无形的人文资源。 古村落之所以有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留下的独特的地面文物建筑,而且还因为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原汁原味的中国乡村文化伦理宗教资源。这些资源可能与今天的社会格格不入,有的还残存一些封建糟粕,但确实是研究中国乡村历史文化演变十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如浦江郑宅村的?词既酥g苍谀纤谓ㄑ壮跄晔绷粝乱叛怠拔嶙铀锶粲胁煌彻惨咛旖V保己献逋庸彩场K暮笕算∈刂g惨叛担?15世同炊共饮,并曾经创下3000多人共聚一堂共同吃饭的纪录。 张安蒙介绍说,许多古村落至今还保留着浓郁的尚文重教的儒风,有的甚至还留有传统的私塾,选用的教材竟然是《三字经》、《论语》、《古文观止》等。 可惜的是,目前学术界对古村落人文资源的整理、发掘、研究还远远不够。尽管1999年和2002年,国内曾经先后举办了两次大型的“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也产生了一批成果,但是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欠缺,研究的重点也比较偏重于文物和建筑层面,而在历史学、经济学、民族学、地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上还留有不少空白。 图为贵州郎德上寨。 浙江永嘉芙蓉村的一位老者正在展示家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