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寻访总理关心的三件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1日10:17 南方都市报
左图:
  在温总理牵挂的山西临县白家坪小学,学生们已从窑洞搬入新教室,但年级不同的学生要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刘子平 摄

  国庆特别策划

  今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了他“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

  孩子们还在窑洞上课吗

  “第一件事,1993年7月4日,我到山西省吕梁山区临县的一个村里去考察。那天下着大雨,到了一所小学。那是一个非常简陋的窑洞,只有十多套破旧的桌椅,五个年级的同学混班上课,学生面朝里,光线很暗。这幕情景我一直不能忘怀。我有几年没去临县了,不知这个窑洞学校还在吗?那里的孩子现在上学条件怎么样?我放心不下。”

  盲农妇的女儿上学了吗

  “第二件事,1995年6月11日,我到甘肃省靖远县,那是一个贫困县。我走到一户农家,主妇双目失明,丈夫是个痴呆人。她身边有个六七岁的女孩儿,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位主妇拉着我哭个不停。我问她有什么困难,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学,上希望小学。我瞎了一辈子,就希望孩子能上学,不当睁眼瞎。’她看不见这个世界,但对社会的进步很有眼光。她希望下一代能够上学,就是希望摆脱长期的贫困、愚昧、落后。”

  孤儿们现在情况怎样

  “第三件事,2002年陕西秦岭发大水,6月25日我赶到佛坪县的沙坝村,那里灾情很重,连整个县城都被淹没了,唯独学校还有朗朗的读书声。这是灾后那里唯一幸存的学校,老师在带着孩子们上课。有的孩子已成了孤儿,他们的父母在水灾中遇难了。我到教室看望师生,领着孩子们大声朗读了黑板上写着的几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要克服重重困难,为重建我的家园而努力。’”

  第一件事

  地点:山西省临县

  孩子们早搬入新教室

  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依然面临财政困境和师资匮乏

  9月27日,山西临县兔坂镇的高军梅,冒雨赶往离家30里路的雷家碛乡白家坪小学报到,她将在这里开始教书生涯。

  高是突然接到临县教育局的电话,通知她到白家坪小学任教的。此前,她在太原一家汽修厂找了一份工作,原打算雨停后就去上班。20岁的高军梅今年6月从山西省吕梁职业中专毕业,这段时间她辗转上海、太原等地,一直在找工作。

  白家坪小学是一所校办小学。在9月19日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不能忘怀的三件事,白家坪小学被温家宝总理提及,总理说他放心不下在昏暗窑洞里学习的孩子们。

  那是1993年7月4日的事,当时的白家坪小学开在半山腰上的窑洞里。

  窑洞小学早有了新校舍

  连接临县县城和雷家碛乡的104省道,是一条低等级的公路。因为持续降雨,再加上经临县到陕西的所有重载车辆必走此路,所以路面坑洼,泥泞难行。由于不断有车陷入泥泞或者翻倒,道路已经连续堵车六七天。

  1993年7月4日,温家宝正是经过这条公路,到雷家碛乡白家坪考察。临县县委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温家宝是来考察农民的生活状况,因为路过位于半山腰的白家坪小学,所以走进去看看。

  “当年的窑洞还在,但早已不是学校了。”73岁的白尚元说,“以前给一个农户住,现在不住人了。”

  透过上锁的窑洞大门,只能看见十几平方米的窑洞里摆放着一些旧家具,丝毫看不出教室的痕迹。白尚元说,当年的课桌是砖块上搁石板,把头发和麦秆糊在墙上再涂上墨汁,就成了黑板。

  村民介绍说,在温家宝来这里考察后的第二年,当地政府就重建了白家坪小学,其中吕梁地区资助4万元,村民义务劳动折资1.2万元,还有温家宝视察时现场干部捐赠的3000多元。现在,白家坪小学已经拥有两间标准化教室,面积80平方米,还有3孔窑洞,30套桌椅。

  一个老师的学校

  高军梅报到前,已经60岁的苗斌是白家坪小学唯一的老师。

  9月28日恰逢星期日,下午2点多钟,记者赶到白家坪小学时,苗斌正在给学生们上数学课。教室里摆放了29套陈旧桌凳,但是十几个学生挤在4套桌椅旁,教室因此显得空荡荡的。

  教室的地面用砖块铺平,将墨汁涂抹在水泥墙面上就是黑板。上完课的时候,苗斌的双手已被染成黑色。

  另外一间教室尚没有使用。苗斌指着潮湿的房顶说:“已经开裂了,一下雨就会渗水。”

  3孔窑洞中,一孔是白家坪村支部办公室,里面放着一台扩音器;一孔堆放杂物;另外一孔,既是苗斌的办公室、卧室,又是厨房。进门是一副衣柜,但里面放的是面和炊具,此外还有一副灶台、一只木箱、一张桌子、一张木床和炕。苗斌说,他将住到村支部的办公室去,这孔窑洞腾出来给高军梅住。

  苗斌说,他没有休息日,除非到县城开会或者自己有事请假。每天除了睡觉、做饭、吃饭,其余时间都用于教学上。

  白家坪小学原有29个学生,但有8个到私立学校去了,3个5年级学生和两个5年级复读生也到外面上学了,所以该校还有16个学生,从6岁到11岁不等,这些孩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苗斌在同一个教室给他们上课。这就是复式教育。

  初中,教育的瓶颈

  “在临县,属于复式教育的小学还有近百所,其中雷家碛乡的50所小学基本上全是复式教育。”临县教育局副局长高炳全说,因为山区交通不便,各个村相隔又比较远,所以很多小学的学生很少,最少的只有7个。

  乡村小学的维护和管理费,以及办公经费,均由村委会支付。以白家坪小学为例,每年的办公经费大约为2000元,先由教师自己垫付,年终时到村委会结账。村委会从自留地租金中支付。

  高炳全说,临县的小学情况已经很好了,该县农村基础教育最大的瓶颈在初中。

  据了解,临县共有1150所小学、65所初中和4所高中。1992年—1998年,全县新建农村中小学718所,这是历史上新修校舍最多的年份。按照规定,教育系统的办公经费应该由地方财政来承担。但在临县,各级财政并不拿一分钱。小学由农民自筹建设,高中由国家进行建设,这样,作为县和乡镇两级政府投资的初中,遂成教育瓶颈。

  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临县的初中几乎都负债,最高的达到30万元。与之对应的是校舍建设严重不足。据介绍,如果按照50人一间教室安排,那么临县将有一半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后没有教室上课。在临县一个初中班,容纳80多人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县级财政紧张、校舍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只能用鼓励创办私立学校进行弥补。目前,临县已有私立幼儿园和小学19所、初中12所、高中2所。但是,私立学校的收费令众多家庭无力支付。比如,公办初中一学期收费130元,私立为1300元。公办高中每学期收费400元,私立为1300元,如果加上生活费,一个高中生的费用是7000元左右。在临县这样的全国贫困县,上得了私立学校的学生只是少数。因此,雷家碛乡乡长孙有玉说,农村青年的出路仍然是打工和务农。孙自2001年到该乡任职,几年以来,该乡仅出了两个师范生和一个大学生。

  县级财政的困境

  临县共有教师7100名。其中有856名缺编代课老师,由县财政每月每人补贴工资100元,另由村委会用村提留进行一部分补贴,但是因为工资很低,所以连高中生都难以聘到。还有300多个县聘代课老师,县财政每月每人补贴400元。公办教师的工资全部由县级财政支出。

  高炳全介绍说,实际上全县教师还缺2000多名但自2001年至今,该县没有分配一名师范类或者师专类的毕业生,“原因是地方财政没钱”。

  去年,临县县级财政收入为3513万元,加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返还等各项收入,去年全县的总财力为2.4亿元。而教育总支出为8349万元,占总财力的34.45%。其中仅人员工资、福利、津贴等各项开支就达到5896万元,教育系统的日常公务开支160万元,仅此两项就已经远远高于去年临县县级财政收入。

  临县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今年预计全县总财力为1.5亿元,而公务员的工资支出为1.3亿元。在剩下不多的经费中,能够用于教育基础建设的少之又少。

  现在,临县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又面临新的难题:今年4月份以来,临县正在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并将于国庆节后结束。而临县是农业大县,去年3513万元的县级财政收入中,农业的贡献是1500万元。但税费改革后,农业税的收入将只有700万元。

  临县财政局行财股股长薛榆有说,过去,政府在向农户征收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同时,还征收“乡统筹,村提留”,用于乡村的各项开支,包括部分基础教育的投资,因此,县级财政并不对乡村进行补助。而税费改革之后,“乡统筹,村提留”的部分将不能再征收,乡村机构的正常运转只能靠中央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例如,今年中央转移的此项经费为2700万元。而这个经费县里是不敢截留的,将会一分不少地拨给乡村。这样,县级财政将更加紧张。

  “因此,临县基础教育的瓶颈——初中教育,依然得不到解决。”薛榆有说。

  第二件事

  地点:甘肃省靖远县

  全村儿童没有一个辍学

  记者寻访盲农妇未果,靖远县“举债办教育”步履仍艰难

  夜里刚下过雨。凉意骤起,空气里有了甜甜的湿润。

  “一望二三里……”读书声从一间孤零零的平房里传出。一个戴着宽大眼镜的中年男子,用夹杂着当地方言的普通话,带领11个六到七岁的娃娃高声朗诵古诗。这是国庆前夕的一个早晨,记者在甘肃省靖远县北滩乡陈塘复式教学点看到的景象。

  1995年6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来到靖远县视察工作。8年后,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动情回忆了让他“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其中之一就是靖远县的一位失明的农妇和她失学的女儿。

  寻访失明农妇和她失学的女儿

  在靖远县东湾中学的校园黑板报上,总理放心不下的这件事被学生们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上面。

  8年过去了,总理牵挂的那对贫困母女还好吗?她们如今又会在哪儿呢?

  东湾乡瓜园村是温家宝当年视察靖远时曾去过的两个村之一。这里离县城约12公里,黄河从村旁流淌而过,全村2600多人,沿一条简易公路而居。村民们习惯把村里邻近黄河上游的地方叫上头,靠下游的叫下头。

  听说了记者的来意后,一名住下头的妇女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在这住了几十年,下头肯定没有你说的这么一户。”瓜园小学一名中年教师想了想说:“村里好像有一个妇女眼睛是瞎的,在上头呢,你再打听打听。”

  在上头,记者被领进一户院子。一名50岁上下的盲妇正蹲在地上摸索着什么。听说记者来意后,她的邻居们先笑了:“她和她‘掌柜的’(丈夫)都是痴呆,有个女儿,但她是两年前才变瞎的,女儿今年都23岁,已经出嫁了。”

  村里许多人知道总理曾到过他们村,这让他们很自豪,但“总理究竟到过谁家”,没有人说得上。

  记者找到村干部关生将。据他回忆,总理那天先走到村外,看了水稻旱育稀植基地,然后说“看看老百姓家”,就进了路边的刘福秀家。

  刘福秀在村里是有名的“劳动能手”。“那天,我刚从田头回来呢,那时还不知道面前的是个大干部。总理很关心地问了我家的收入和孩子读书情况。”

  关生将很肯定地说,在瓜园村,总理就去了刘福秀一家。

  总理去过的另一个地方是乌兰乡西关村,如今和正在扩容中的县城接壤,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00元,“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人口也猛增到4800多人。记者向这里的村民打听,始终没得到相关的信息。

  截至发稿时,记者从靖远县委得到的消息仍然是:那对母女仍在找寻中。

  瓜园小学:没有一个辍学的

  “感受总理关怀,立志成才报国”。一走进东湾乡瓜园小学,记者就在学校门口的墙壁上看到了这句标语。

  8年过去,瓜园村的年人均纯收入涨到了2200元,在全县属中上。“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家长宁可自己苦些、累些,也要供孩子上学,不让他们以后没文化。”瓜园小学校长王浩说。

  瓜园小学现有学生380人,这个学期的一年级学生需交纳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75.5元,六年级学生则要交105元。平均算来,一个农村孩子上小学一年要花200元。这个数字,对瓜园村的贫困家庭来说,仍是个不小的负担。但王浩校长告诉记者,全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没有一个辍学的。这在8年前,是没法做到的。

  靖远县在1997年就如期实现了“两基”达标,现在是巩固和提高阶段。适龄儿童是否入学,被列入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地学校的重要考核内容。县教育局一名负责人说,入学率达不到百分之百,校长要受处分,“如果哪位学生辍学了,学校抬也要把他抬回校园。”

  正上五年级的霍鹏聪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6年前因病死亡,不久爷爷也撒手而去,母亲改嫁,他与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家里几亩田地靠亲戚耕种艰难度日。和他家境相似的特困生,瓜园小学有16名。学校为了让他们安心读书,不但采取了减、免、缓交学杂费的方法,而且今年起把他们的资料向上报告,争取得到资助。

  瓜园小学占地12亩,是1978年从上头的盐碱地上搬迁来的,当时建的4栋教室和1栋办公房,现在仍在使用中。1997年,为了“两基”达标,村里每户集资60元钱,加盖了一栋房子,作为学生的实验室、体育室、图书室、保健室、美术室和音乐室(简称“六室”)。不过,这“六室”现在很少使用。

  但“两基”达标给学校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教学区的地面全部铺上了石砖,围墙也用砖头代替了土坯。库房、灶房建了,篮球架竖了起来,乒乓球台砌了起来,甚至校园里还围起了花圃。

  王浩校长也有烦恼,一是信息教育课在这里形同虚设,因为没钱,二是对学生的杂费统一收取后,学校的公用经费捉襟见肘,运转有一定困难。

  北滩乡:“举债办教育”的一个典型

  和瓜园小学相比,远离县城、处于高扬程灌区的北滩乡东宁中心小学的赵校长似乎有一肚子苦水。

  这个小学比瓜园小学大,有近500名学生,21名教师。由于采用的是彩色课本,这里的一年级学生要交87.94元,六年级学生则要交120.30元,均比采用黑白课本的瓜园小学收费要贵,但杂费都是25元,主要是用作学校的公用经费。

  赵校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校500名学生一年共交杂费2.5万元,学校的用电费、取暖费、水费、办公用品费(包括教科书、粉笔、墨水)、教师出外培训和差旅费、课桌修理费、校舍维修费等等,加上每年必需的迎接上级检查招待费,一年至少得3万元以上。

  钱不够怎么办?赵校长苦笑着说,那就给教师限定用电、用煤,每个宿舍装一个电表,超出部分自理,困难时,连粉笔、墨水都限定数量。而招待费,向饭店赊,维修费,向工匠赊,上半年从煤矿拉来的12吨煤,现在还没给钱。

  记者从北滩乡教管中心主任李明钦那里了解到,1997年前,全乡为实现“两基”达标,提出“举债办教育,艰苦育儿女”的口号,欠债250多万元,这笔债由乡、村、校三方承担,主要在乡里。县、乡财政本是吃饭财政,又背上这笔重负,给学校的补贴几乎就是零了。

  而作为农业大县、教育大县,靖远举债办教育形成的历史欠账已达2698万元,贷款达982万元。县长于萍说:“债务沉重已成为靖远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学生的负担转移到了学校,可学校只有正常运转,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带出更多更好的学生啊!”?幻绱褰淌孤堑厮怠?

  瓜园村,另一个农妇的故事

  瓜园村的一户人家,小院子收拾得很清爽,47岁的杨花正坐在金黄的苞谷堆里剥粒子。“老二打工去了,半年没个音讯,家里也不知他去哪了。”杨花的眼神有些紧张,她把记者当成了兰州一所大学派来催缴学杂费的老师。

  杨花有两个儿子,3年前,二儿子考取了兰州一所大学的本科,当时,全家欢欣鼓舞;然而,去年腊月前,在这所学校读了两年半的老二背着行囊回到了瓜园村。他辍学了。至今仍欠着学校1万多元学费。今年7月,老二重新参加当地高考,被重庆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在大儿子仔细看了记者的证件后,杨花才说出实话:“十多天前老二去重庆念大学了,听说省外比省内的学校容易贷款,娃才去重庆报到的。7600元报名费,亲戚们好不容易凑了6500元,还差1000多呢。”

  提起儿子,杨花抹起了眼泪。

  杨花的大儿子比老二大2岁,兄弟俩从小在一个年级。初三毕业后,老二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成绩一般的老大则回家务农,因为杨花的丈夫这时染了病,不能再下田地干活。后来老大进了镇上一家磷肥厂打工,每月能领到400多元。几年来,这些钱全给了老二读书。

  杨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3年前,老二揣着从银行贷来的2000元和亲戚凑的6500元钱去兰州上大学,交给学校7000多元后,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家里便再也无力筹钱,银行也不肯再贷款了;而不知什么原因,老二没有如愿在学校贷到款,他只能开始欠费上学了。

  去年底,兄弟俩的二爷到兰州看老二,听他同宿舍的同学说,校方几次到班上催他交钱,他不敢上课,从这个学期开学起一直躲在宿舍自学。不久,老二就选择了辍学。

  杨花的大儿子今年25岁了,和他同龄的伙伴多半做了爸爸,而他现在连女朋友都没有。在当地,娶个媳妇至少得2万元。

  “老大长得挺麻利,不抽烟,不乱花钱,邻居都说他是个好娃,可为了弟弟,他把婚事都耽误了,我这做娘的心里愧疚啊!”

  杨花也愧疚于老二的中途辍学:“家里穷,但孩子没有错啊,为什么偏要他背这个负担?”

  愧疚的还有老二。离家去重庆报到前,他跟家里说得很明白,“我一定在学校贷到款,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哥哥不要给我钱了,赶快积些钱结婚吧。”讲到这,杨花的泪又下来了。

  第三件事

  地点:陕西省佛坪县

  一场山洪成了佛坪教育的机遇

  当年的孤儿有人上了大学有人仍在读书,现在当地山区房子最好的是学校

  山洪刚过,到处留下恐怖的痕迹。河边的沙坝村只剩下一栋孤零零的房子,房子周围的村庄变成了河滩上密密麻麻的石头,沙坝小学被山洪连根拔起。小学里唯一的一名老师罗发珍只好带着14个孩子在临时教室——村民罗定海家的新房子里上课。另外两个学生被山洪冲走,再也回不到课堂了。

  中午的时候,从门外涌进很多人。村长说,有领导来视察了。一位穿蓝夹克、白衬衣,戴眼镜的领导握住她的手:“你辛苦了。”然后走到小黑板前,转向学生。最大的学生上三年级,最小的刚刚入学,看着这些小孩子,他眼睛湿润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要克服重重困难,为重建我的家园而努力学习。”这位领导左手指着黑板上的字,领着小学生们一起朗读。读到一半时,声音哽咽起来,罗发珍再也忍不住,用手擦眼睛。这位领导拉着失去母亲的小林立的手,“别哭了,你看,老师就像你们的妈妈一样。”罗发珍已经泪流满面:“你别哭,我会像妈妈一样照顾你。”这位领导微微仰头,眼泪划下了脸庞。

  这是陕西佛坪县电视台2002年6月当地暴发山洪后录下的一番情景。

  这些人走后,罗发珍向同行的一名干部打听,“这个人是不是省长?”干部回答,“他是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

  山洪过后佛坪重建38个学校

  佛坪县位于秦岭山脉中,四周都被陡峭的大山围拢,所有的乡镇都在大山与大山相夹的山沟里。佛坪县全县3.5万人,是陕西省人口最少的县,县城也只有两条1000多米的街道。这样一个小地方,在2002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6月8日晚,暴雨倾盆,全县境内的三条河流水位不断上涨,6月9日凌晨1点左右,山洪暴发了。据事后的水文资料,三条河流的洪灾分别是千年一遇和五百年一遇。洪水使全县9个乡镇全部受灾,2.1万人成灾,死亡和失踪237人,17个家庭绝户,10个孩子成为孤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相当于当地上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6倍。“全县112所学校受灾,93所停课,还有17个学校片瓦不存,11个学校倒塌,大批教室成了危房。”佛坪县文教体育局局长杨贵荣说,“虽然洪灾破坏极大,但没想到的是,这次洪灾竟然成了全县教育的一个发展机遇。”

  沙坝小学就是这样一所被洪水改变了的学校。1962年,按照村办县管的原则,由沙坝村出资建校舍,县文体局配置教师,沙坝小学成立了。沙坝小学设三个年级,主要解决沙坝村及附近孩子上学的问题。

  “山区地广人稀,如果小学建得少,学生上下学就要走很远的路。如果建多了,办学成本就太高,配齐了老师,也只教十几个甚至几个学生。于是只能设一至三年级的小学,学生大一点生活能自?硎保俚皆兑坏愕耐耆⊙ё⌒6潦椤!毖罟笕偎担暗笔鄙嘲有⊙У男I崾峭聊窘峁梗械姆孔佣际峭燎剑淌乙膊焕狻薄?1995年,西安一家企业捐助了4万元,沙坝小学重建,教室由土墙变成了砖墙。1996年,罗发珍调到沙坝小学。全校只有一个老师,每个年级七门课,从语文到数学,从体育到音乐,全部都由罗发珍一个老师任教。2002年洪灾后,沙坝小学被冲毁,6月21日,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到临时教学点执鞭教诲,8月31日,重新选址建设的沙坝小学竣工,半年后,已任总理的温家宝为沙坝小学亲笔题写了校名。杨贵荣介绍,灾后国家拨500万元给学校作为重建经费,社会各界又资助了500万元,县文体局一下有了1000万元的经费。用这笔钱,文体局按国家标准,重建了38个学校,全县的学校建设完成了一个“飞跃”,“现在到村里,最好的房子肯定是学校。”

  罗发珍:沙坝小学惟一的老师

  山区小学一般由一间教室、一间厨房和老师的卧室构成,老师吃住都在学校里。新建的沙坝小学也是这种结构,相比以前,只不过教室里外贴了瓷砖,小操场上多修了两个花坛。七点钟开始上课,罗发珍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其它年级的学生被安排自习或者写作业,第二节课再轮换。上午上两节课,十点放学。11点半,开始下午的课程,两节课后,三点钟放学。

  作为唯一的老师她身兼数职,在去年期终考试结束后,罗发珍病倒了,一个暑假几乎都在养病。今年9月,她又做了手术,记者到佛坪的时候,她已经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在家修养。除了工作劳累,山区小学生活也非常艰苦。每周罗发珍要到10公里外的县城买一次菜,虽然品种还算多,但是菜价都要比山区外贵将近一倍。

  全校有3个学生住在河对岸,上学要走几十分钟,早上来学校,其他的学生都吃过了早饭,只有这三个孩子还饿着肚子。罗发珍每天6点半起床,做早饭时,罗发珍连带这三个孩子的一起做了。罗发珍不好意思向他们收餐费,“他们的家里很穷,能来上学就不错了。”

  今年37岁的罗发珍当了21年的山区小学教师,虽然拥有小教一级的职称,却只能领二级标准的工资,每月六七百元。尽管工资不足额,但罗发珍还不得不经常将自己的工资投到教学中。1999年沙坝小学“普九”验收,标准很多,县文体局拿不出钱改造,罗发珍只好自己出。“一幅科学家的画像当时就要二十多元,教室里至少挂四幅;修花坛的钱也要自己出。”罗发珍的钱不够只能向丈夫要,“他支持我,陪着我买东西,前后拿了一千多。”

  谈到丈夫,罗发珍感到愧疚。1999年,罗发珍的丈夫调到汉中市工作,夫妻两人两地分居,“教育三岁的女儿的责任几乎全落到了丈夫身上。”从佛坪坐班车到汉中要4个多小时,罗发珍更难与家人相见了。今年,罗发珍家在汉中市买了新房子,全部装修都是由丈夫一手操办的。罗发珍新家的家电一应俱全,洁白的大理石地板干干净净。在沙坝小学,她只有一张小桌子,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台收不到信号的电视机。

  最大难题:优秀师资匮乏

  佛坪县有59所小学和4所初中,佛坪中学是全县唯一的高中,即使在这个全县教育“最重点”的学校,也面临着由于山区地理环境而带来的问题。2002年“6·9”洪灾冲毁了学校26间房屋,10间倒塌。2002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教育基金会捐资的“逸夫楼”竣工,由中国海洋石油蛇口社区捐资修建的“中海石油教学楼”也将在今年10月竣工。

  该校政教处主任黄文庆说,随着新教学楼投入使用,佛坪中学的硬件设施问题解决了,但是其它的问题还没有办法。

  “在山区学校当老师,工资低,消费高,而且教的学生相比平川地区的学生,底子差教学难度大,所以没人愿意来。”李老师介绍,像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几年才招到一两个。即使招到了优秀教师,也很难把他们留住。

  1992年,全校公认水平比较高的12个老师一夜间集体辞职,全都去了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教师流失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质量随之下降。今年佛坪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是271.5分,而平川地区的县中学高中录取分数是490分,“尖子生宁肯到洋县、城固县这些平川地区的高中读书,也不愿在佛坪上学。”今年佛坪中学有111名学生参加高考,虽然只有7人没有上线,但是上本科线的只有13人,其他的学生都只上了专科。

  难以招到优秀教师造成学生生源流失,生源流失又导致学校没有经费,没有经费难以吸引人才,佛坪中学陷入了这个难以自拔的循环中。

  村民教育观念发生转变

  山区的贫穷给老师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黄文庆曾经提议学校食堂搞一个菜谱,注意学生的营养搭配,但是他这个计划很快就失败了。“食堂做了几次一元一份的荤菜,结果学生吃不起,每次都只卖出一半,另一半不得不倒掉,后来只做豆腐、白菜和土豆这几个素菜。”

  2002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佛坪慰问时抱起李茂亭5岁的孙子说,“不要着急,爷爷给你想办法,重新建房子。”随后,他还叮嘱不能让10个孤儿失学。今年孤儿李远丽从城固师范学校毕业,被安排到了石墩河乡小学教书,她的弟弟李远杰在西安83中读高二,王席芳今年考上了西安经贸学院国际贸易的大专,?钌诜鹌褐醒Ф粮叨F渌墓露苍诟飨绱逍⊙Ф潦椤?

  温家宝总理离开佛坪后,村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罗发珍说,“以前到子女该入学的时候,村民们总是往后拖,自从温总理来视察后,村民们觉得上学是件光荣的事,子女才三四岁,就要往小学里送,我说你们都这样,小学就要改名叫托儿所了。”

  佛坪县文体局局长杨贵荣介绍,目前全县中、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9%以上,外界对佛坪教育的资助也越来越多。

  近几年,佛坪的经济情况也渐渐转好。虽然山多地少,但是在秦岭山脉中,有丰富的枣皮、天麻、山茱萸等药材资源,县政府把药材和板栗、核桃等特产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植,2002年佛坪县被评为“国家级山茱萸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县”和“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村民们也越来越多地把中药材作为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沙坝村村民黄定海家五口人,每年“随便也能搞个六七千元”的纯收入,他的儿子在佛坪中学读初中,女儿在沙坝小学上二年级。“希望他们都能学出个好前途。”黄定海对儿女寄予厚望。

  共和国的福祉

  温总理讲的绝非“小事”。三件“小事”背后,是全中国1亿6000万农村孩子的受教育问题。

  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居民,在所享有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教育条件的差别。乡村学校往往校舍简陋,师资匮乏,有相当多的学校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接受不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基础教育,使得数目庞大的农村孩子在人生发展方面,处于和城里孩子不平的起点上。受教育条件的不公不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整个社会持续协调发展,长期如此也必将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产生不利影响。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说,“要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充分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

  离温家宝造访山西临县那所窑洞小学,已有10年了;离他造访那所秦岭洪灾中幸存的学校,也有一年多了,这些地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庆前夕,本报派出记者,笔分三路,造访了温家宝总理“放心不下”的这几个地方。

  就像我们的记者看到的那样,多年来,农村教育的基本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到2002年年底,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1%,初中入学率达到了90%。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条件的改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政府承担了改善自己辖区教育条件的最主要责任。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农村的基础教育条件,与大中城市比起来,还有着天壤之别。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是造成这个差别的根本原因。靠农村地区本身的财力,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是力不从心的。财力强大的中央政府,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责无旁贷。对此,温家宝总理已经作了承诺,到2007年,要力争使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是的,给予每个公民公平的受教育条件,给予每个公民公平的人生发展条件,是人民的共和国,应该给她的人民的基本福祉。

  方三文

  采写:本报特派记者 鲍小东 王雷 袁小兵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无线国庆贺礼 打开礼包 惊喜不断 爆笑连连!
  企业法律顾问精品课堂 新概念--英语学习的阶梯 考研全系列课程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生殖健康两性差异
曼妙体验尽在学堂
非常笑话
最爆笑精彩的笑话
让你想不笑都不行
图片
铃声
·[谢霆锋] 第二世
·[和 弦] 东方红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快快乐乐
    看笑话
    轻轻松松
    过长假
    法官:你竟敢白天调戏女士,我要重判你。犯人:法官你…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