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见闻之三:恢复生态移民定居 建设新家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5日09:10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呼和浩特十月四日电 题:恢复生态移民定居建设新家园 中新社记者赵建华 四亩水浇地,一、两间新砖瓦房,再加上四十平方米的棚圈。格调如此的统一,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新建的移民村了。 在内蒙古一个叫桑根达来镇敖力克嘎查的地方,政府补贴加上个人筹资,当地的移民便有了现在的家园。虽然跟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这里的日子过得还有些紧巴,但比以前已经好了很多。不少人家里,还装上了电话。 由于风蚀沙化,在内蒙古一些农牧区已失去生存条件。用当地流行的说法形容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吃粮靠返销,花钱没保证”。在一些地方,“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 一个朴实的当地牧民介绍说,最近几年自然条件不行了,加上前几年的大旱,如果继续留在原先的地方,生活会大受影响。因此,移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出路。移民后,原先的草场还是归自己,还可以去原先的草场打草。 于是好多人放弃了原先的游牧生活,改成今天的定居圈养。家里的牲畜总头数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现在饲养的牛羊都是优质改良品种,因此家庭收入反而比以前增多了。 有一个三口之家,原来养了五、六十头“土牛”,两百多只羊。因为生态恶化,生活大受影响。移民后,现在只喂了四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优质奶牛,靠卖牛奶和牛犊,一年的收入也能达到(人民币)三四万元。跟以前相比,他们的生活已经好了很多。 在移民新村,自来水、电、交通、通讯等生活条件都能得到保障,跟以前相比更是大为改观。因为人口相对集中,小孩上学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为了上学要走上二十多里路。现在的学校离移民村只有二里远。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上学时间,村子里很少见到嬉戏的小孩。大人们说,他们都已上学去了。 当问到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游牧生活会不会习惯时,他们说,因为牲畜的数目减少了,每天只要有人来喂养就可以了,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跑来跑去。平常只要去原先的草场打打草,保证饲料就行。这样,人口多的人家,还可以抽出人手来出去打打工,每年还可以增加点收入。 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说,一些年纪大的人或许还会留恋以前的生活,但现在的年轻人,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已习惯了现在的定居生活。 在内蒙古,随着牲畜数量无节制的增长,草原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草场品质也迅速恶化。虽然内蒙古大草原为中国最大的牧区,但沙化、退化和盐碱化面积占去了其可利用草原的一半以上。草原生态的恶化,严重削弱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优势,也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尤其是在生态恶化严重的地方,开始借助生态移民,恢复草原生态。在保证老百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尽快恢复生态。于是也就有了上边的这些移民新村。 今后,内蒙古大草原上或许还会出现更多的移民新村。那时,这里的生态、这里的生活或许会变得更好一点。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