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志成精神”指引新世纪的学校文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8日18:55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彭红)新世纪的“学校文化”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内涵?北京一批知名教育家近日就革命先驱李大钊创办的北京35中学延续至今的“志成精神”展开研讨,认为建设名校应从建设人文环境着手,依靠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由师生们共同塑造形成。 有志者事竟成李大钊80年前在北京与同伴们创办志成学校时确定了这样的宗旨。充满 教育专家们近日就此话题进行了研讨。他们从“素质教育”说到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提出许多当今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说,学校的特色不是办几个“特长班”就能办出来的。远大的理想,理想教育在所有活动里都要贯彻始终。有理想的教师、育出有理想的学生,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使学校办成好学校、名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建明则认为,“精神资源”是学校的一种特殊动力。办学校,有时会迁址,有时会重建,但只要有这“精神资源”在,名校不管到哪里都还是名校,就像当年战乱中的西南联大那样。办大学、办中学、办小学,道理都是同样的。 从志成学校到35中学,这所“红色学校”培养出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家、科学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原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现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两弹元勋”邓稼先,旅美科学家邓昌黎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金盛华教授说,北京35中延续80年的“志成精神”证明:当年创办学校的先驱对学校的定位很准确,“诚真勇毅”这4个字的校训是学校的基础,同时它在现代条件下会随着实践而有新的诠释。一所学校要发挥好自己的文化优势。这种文化传承,将决定今后能否继续英才辈出。国家督学、原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兰宏生说,老师不是惟一的知识的载体,要提倡教学互长。教育民主化就体现在这里。北京教育学院书记兼院长倪益琛认为,“志成精神”有不变的内涵,也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内涵,但说到底是要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教育的最终结果就要看出了多少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