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设计师专访:神舟某些性能超过俄罗斯飞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9日09:39 解放日报 | |
夕阳西下,远处的茫茫戈壁、身旁的白杨树、红柳交相辉映,展示出美丽的西部大漠画卷。在神舟飞船发射基地,“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这位满头银发的老航天人,在“神舟”上倾注的心血是无法估量的,飞船上的每一个部件、研制过程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记者:为何我们的载人航天选择从载人飞船开始,而没有选择航天飞机? 戚发轫: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已经开始搞载人航天,其实从当时,我们就开始考虑,但是条件还不具备。1970年,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而后我们集中精力搞卫星,成功地发射了许多卫星,开始有了一定的航天基础。到1986年,“863”计划启动,其中包括载人航天的领域,载人航天的尝试开始摆上桌面。 当时,对于载人航天以什么起步,有过争论。有不少人主张搞航天飞机,因为当时航天飞机属于高新技术,可往返利用。但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也认为,航天飞机太复杂、投入大、投效比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复杂的东西有时意味着不安全、不可靠。另外,航天飞机对航空技术、飞机技术的利用和依赖比较大,但这方面我国也是弱项。考虑到我们已经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有飞船可以借鉴的地方,而且就航天飞机而言,在发射段和返回段,要确保安全的难度很大,因此我们最终选择搞载人飞船。 记者:神舟飞船目前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与俄罗斯的载人飞船相比怎么样? 戚发轫:我们的起点明显要比60年代前苏联的飞船起点高。前苏联的第一艘飞船十分简单,仅仅为了显示“一个人能上天、转一天就回来”。到了80年代,前苏联才开始搞多功能的天地往返飞船———联盟TM飞船,并一直使用到现在。而我们“神舟”飞船起步时,就作为多功能的天地往返宇航器,与目前俄罗斯使用的飞船已没有多少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比俄罗斯飞船的性能还好。 如俄罗斯飞船的直径只有2.2米,3个人在里面太挤了。而我们的飞船返回舱直径有2.5米,比它大30%左右,我们返回舱的可利用空间,在目前世界上在用飞船中是最大的。又如,飞船轨道舱在分离之前,可以在运行中为宇航员提供活动空间,并可作实验。但俄罗斯飞船在返回时,就把这个轨道舱作为“垃圾”扔在宇宙空间,可我们的轨道舱还能运行半年,有动力、电力、控制系统,可以做科学、技术实验,并为今后解决交会对接技术提供方便。 俄罗斯近年来也作了一些改进,今年发射“联盟—TMA1”飞船就是新改进的型号,但回收时偏离预定地点460公里,这说明改进后新问题还不少。 记者:我们在神舟飞船的研制过程中,有没有利用国外的合作项目? 戚发轫:这个问题,经常有人问我。我可以明确地说,没有。我们曾经很想,但没办成。后来,我们还是决定———自己干。 记者:我们载人飞船的无人实验仅仅作了四次,就上天,这样科学吗?有保障吗? 戚发轫:我们之所以少,不是为了少实验而少实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确实是受到资金的限制。但我们经过各种专家、实验评审,我们有信心。从“神一”到“神四”,我们作了很多改进,神舟一号,是考核一些基本的技术;从神舟二号起考核上天的状态,齐全配置;到神舟三号、神舟四号,各种模拟载人安全保障的设备、程序和试验都进一步完善。在整个过程中,按计划考核一些内容,并及时解决各方面问题。 记者:“神五”飞船对于许多老百姓而言,好象并不能带来什么,仅仅存在象征意义,你如何看这次发射? 戚发轫:确实,应该说“神五”如果成功,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今,地球资源正在进一步减少,我们的煤、天然气资源都有限,但地球外太空有太多的资源和宝藏,如果我们不在载人航天上有突破,将来太空就没有中国的地位。 在神舟飞船之后,我们还有二期规划,这将使我们的载人技术一步步成熟,从这个意义而言,“神五”是一个实质性的开始。 本报特派记者丁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