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时评:谁该给“苦旅”买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9日14:42 新浪观察 | |
作者:陆杰 如果说“报应”,群体行为的“报应”来得最快:一个人去砍树烧饭,把锅烧化了也不可能毁掉森林,而如果一大群人一起去砍树,沙漠化就会接踵而来;一个人随地吐痰,病菌只能孤独地在空气中漫步,而如果一大群人一起随地吐痰,传染病就可能会毁掉人类……同样,一个人出游可以悠哉游哉于山水间,而如果一大群人一起出游——比如说“黄金周” 今年国庆“黄金周”中国各地呈现出高人流、持续热的状况,旅游收入也再创历史佳绩。但“黄金周”的燥热过后,看到很多关于“黄金周”问题的报道却让人不能不忧从中来:出行人数太多给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旅游景点资源过载让游客的抱怨、票贩子和扒手在拥挤人群中的猖獗、顾客投诉旅行社不能兑现服务承诺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归到上面所说的群体行为的“报应”:一大群人想去获得一种资源、使这种资源被过度使用而导致的所有人都不能享受到这种资源——与其说是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倒不如说是人类群体无意识的盲从破坏了自然的平衡而导致了不可预计的恶果。 虽然我不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但是我相信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有其存在的原因的。比如说交通的承载量,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交通承载量平均来说是基本稳定存在或稳定发展的,当前的承载量一定要符合人们的这种需求才能够达到平衡——太小了不能满足需求、太大了维持成本过高,这种平衡平日不存在被打破的危险,所以人们也就对这种合理的平衡见惯不怪了。但当“黄金周”来临的时候,符合平日均衡需要的承载量在群体行为面前就必然要被打破了,于是人们就忍不住要惊呼:客运高峰来了!旅游景点的接待能力也一样,不可能为了实现“黄金周”这几天的平衡而整年以巨额开销来维持平日的不平衡。 从“黄金周”一窝蜂的出游也不难看到国人刚刚脱贫致富的影子。还记得很久以前的过去我们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吗?人们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好东西、穿上平日穿不上的好衣服——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讲,节日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节日里的一切都是平日里难以见到的并与平日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为贫穷所以才使这些东西都特别有盼头,平时舍不得花钱买的东西在过春节期间也舍得买了、似乎花的已经不是自己的钱了,所以以前有人说中国人就过春节特舍得花钱。如今生活富裕了,吃好穿好已经不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诱惑力,于是出行旅游就成了新的“吃好穿好”方式,“黄金周”、“假日经济”也就由此火爆了起来。其实越是在富足的社会里,节日的物质性就越淡——无论这种物质性来自于吃穿还是游玩。同时,因为乍富条件下奢侈性的“假日经济”是以平日的省吃俭用为代价的,所以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宜过高估计。 如今越来越多的单位已经开始有带薪年假,作为个人可以选择休年假的时间,这种方式避免了群体同时争夺资源的过度利用,的确应该说是社会的进步。同时,人们也可以用这种常规的大假来做比如充电学习等更有意义的事情,又何乐而不为? 群体盲从就必然导致“苦旅”,谁制造了“苦旅”就难免要为它买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