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将播中国航天全程纪录片 首次披露失败历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0日01:47 北京娱乐信报 | |
李鹰正在工作室里和编导进行《撼天记》的后期制作。 本月中旬,寄托着民族希望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将正式载人升空。但早在这之前的两年,央视的一班人马就已倾注全力,秘密打造着中国航天界的首部史诗、首部大型全景式纪录片《撼天记》。 10月13日,这部耗资近200万元的大型系列片《撼天记》将在央视10套和观众见面。在这之前,记者采访了该片的总编导李鹰,他向记者披露了《撼天记》出炉始末,以及一些鲜 130名专家讲述亲历故事 《撼天记》摄制组成立于2001年。当时,航天部找到中央电视台,要求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航天事业的纪录片。刚拍摄过解放战争著名战役的李鹰接过了这一棘手的任务,此前他曾是央视军事频道“人民子弟兵”栏目的制片人。 从小就对航天感兴趣的李鹰迅速组织人马,开始了《撼天记》的拍摄。随着摄制的深入,李鹰越来越感觉到了航天事业的博大精深。于是,片长不断增加,5集、8集、12集、15集……一直到最后敲定的9部20集。当经费不够时,李鹰甚至把房产抵押出去进行贷款,然后接着再拍摄。 李鹰告诉记者,在《撼天记》中,他们总共采访了130多名航天专家,几十名过去从来不允许在公开场合露面的院士级航天专家都在节目中叙述、披露了中国航天几十年来所走过的绝密历程。其中有的老专家和老工程师接受完采访不久后就逝世了,他们留在节目中的音容笑貌也因此成了航天业珍贵的史料。 航天人最难忘“长二捆” 在中国航天40多年的历程中,几代航天人迎接过许多次胜利的欢呼。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大部分航天专家提起最难忘的记忆,不约而同都说是“长二捆”。 1988年11月1日,中国长城公司和美国休斯公司举行了火箭运载卫星的合同签字仪式。合同中规定,“长二捆”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之前进行一次成功的试验飞行,否则用户有权终止合同,选择别的运载火箭。 经过一段充满故事性的曲折过程,1989年1月,“长二捆二号E火箭”正式开工。1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昔日碎石遍地的山坳里耸立起高达97米的发射塔架,先前还是一张草图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提前了一天竖在发射台上。然而不幸的是,在试验发射失败,航天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92年3月1日的西昌,当中国“长二捆”火箭巨大的整流罩终于像蚌壳一样把“澳星”缓缓收入腹中,但是在22日发射时,他们再次失败。 大悲过后,中国航天人痛定思痛。100天以后,航天人再次造出一枚火箭,当它顺利腾空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失败历程将首次披露 航天是风险性极高的事业,过去一直处于高度保密封锁的状态。四十年的中国航天发展过程中,不知发生了多少让航天人悲欢离合的事情,但是却很少有人知情。 《撼天记》的目光锁定了这些。它第一次走进了航天人的生活,真实地记录、表现、找寻着航天人的欢笑和痛苦。李鹰告诉记者,这部片子毫不隐讳地披露中国航天人经历的磨难。其中包括中国第一发导弹发射时的画面、中国发射第一颗“东方红”卫星的秘密、1991年3月22日发射“澳星”时火箭在亿万观众眼前坐地不起的原因,以及设计弹道的高级专家牺牲于失控火箭爆炸硝烟中的悲剧……这一切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都将鲜活地展现在荧屏,展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的眼前。 《撼天记》不仅为了撼天 看着《撼天记》这个名字,人们都会不约而同想像到火箭呼啸腾空的壮观场面。但是李鹰认为,拍摄《撼天记》不仅为了撼天,更是为了震撼人们的心灵。 他告诉记者,过去中国媒体对航天领域的报道基本是局限在事件的报道范围内。相比之下,美国等航天大国却在不断地对航天领域进行宣传,以增强国民的凝聚力。而随着“神五”发射日程的逼近,中国也越来越需要一部真正震撼人心的、史诗般的纪实作品来凝聚起民族的力量。 《撼天记》在创作手法上摈弃了同类题材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的简单叙述,而是将中国航天45年作为主线,并在片中加入了人物的命运、故事的悬念,从而使浩繁的历史资料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在片中,观众还可以看到几代领导人对中国航天的期望和寄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航天道路上跋涉的艰难脚步,可以看到一幅跨世纪的新中国航天巨幅画卷。 信报记者 张薇/文 信报记者 刘志坚/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