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媒体帝国”媒体大亨刘波失踪之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3日01:36 东南快报 | |
横跨金融界和文化界的“大亨”、原诚成文化(600681)董事长刘波神秘失踪后,中国又一个年轻亿万富翁的神话破灭了。与别的暴富户不同的是,刘波是一个以文化为概念、靠媒体发家的商人。 大众对于刘波其人的评价充满了矛盾之辞。他的不少合作者都称其才华横溢、为人宽厚、极有涵养;而另有相当多的人对他充满了怀疑,“刘波很会包装自己,面相和善、温文 他最好的一位朋友这样说,“到最后刘波已经穷途末路的时候,只有我们两个人在一起,他仍旧在说假话”。 他的一位生意伙伴说,“刘波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年轻的投机家,如果有条件和土壤他会成为索罗斯。我相信他做‘媒体帝国’的梦想,但他不想做实业,这太慢了。他那个时代起步的人都有这个特点,一方面充满了梦想,有一种纵横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慨。另一方面实现目标的手段,又多是投机性的。” 刘波自己有多少资产?他究竟以何种名义向银行借了多少钱?他的“媒体帝国”的构想是做实业还是玩概念?抑或是为了圈更多的钱?而他的逃匿又为后来者埋了多少“地雷”?记者在调查中接触到了形形色色且错综复杂的说法。 9月17日,传出原诚成文化600681董事长、投资《希望》等知名杂志的湖南商人刘波逃匿海外的消息。 据媒体披露,在逃匿之前,他已因涉嫌“金融诈骗”等多项罪名,被司法机关传唤。逃匿发生在其被“监视居住”期间。刘波是谁?国学大师的弟子,影视明星的爱人 刘波是谁?湖南株洲人,1964年出生,今年39岁。他自己提供的简历说:14岁他就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因而在圈内有神童之称);后获湖南中医研究院硕士学位;1996年又进入北大哲学系攻读博士,师从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据刘波的商业合作伙伴姜汤说,刘波第一份职业是湖南株洲市团委一工作人员,此后他做过报纸编辑,后下海经商。 令刘波成为公众人物的是——1992年他邀请国内3000多位名家,历时近5年编纂了大型古籍丛书《传世藏书》,并邀得季羡林挂名主编。这部书的出版成为当时文化界一大盛事,并有传言刘波因此赚到2亿多元。 此后,刘波即在各种场合畅谈他的“媒体帝国”和“中国文化第一品牌”的构想。1998年8月,刘波的海南诚成集团收购了上市公司武汉长印20.91%的法人股,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随后武汉长印更名为诚成文化。 在诚成文化的鼎盛时期,刘波曾收购了40多本期刊的经营权,包括《希望》、《华夏WATCH》、《华声视点》、《舞台与人生》、《这一代》、《少年文摘》、《中国医药导刊》、《大众电视》、《香港风情》、《多媒体世界》等等。 除此之外,刘波还投资证券公司、拍电影、开夜总会、做房地产、办药厂;在他创立的诚成集团旗下,有海南诚成、北京东方诚成、海外诚成几大分支,这些分支又衍生出40多个子公司,散布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 甚至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也给刘波带了损失——纽约世贸大楼88层有他的诚成美国公司。 刘波是一个相当低调的人,市民层面知道他的名字,其实是通过他的私生活——他是影视明星许晴的前夫。 许晴曾这样描述刘波,“我的先生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爱穿中式对襟大褂、老头鞋的他,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关门弟子,他与导师编纂了《传世藏书》系列,现在主要做文化出版工作……”20家分公司和控股公司中,16家的电话已成了空号 “从今年5月份,公司的员工就没有领到工资,如果按照《公司法》我们都属于被解雇了”,诚成文化证券部刘飞宇(化名)接受采访时说,“6、7月份我到武汉开会,都是自己垫付的差旅费,我认为公司处于困难时期,大家多承担一些,但7月份去找刘总谈工资问题,就已经联系不上了。目前我们是三无人员:没钱、没任务、没领导。” 刘波藏匿了,还是逃跑了?该如何形容他的境况? 海南,是刘波起家之地,他在这里建立的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是他多项产业的控股母公司。 记者在海南省工商局了解到,以刘波为法定代表人,且公司住所相同的企业有诚成集团、诚成药业、诚成贸易、三达企业等数个。 在海口市义龙东路53号一幢8层楼高的临街楼房顶上,现在竖着只剩下“成团”两个字的广告牌,记者向这幢楼房内的住户打听,已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有过这么一家公司。只有楼下一个卖水的工人记得,“诚成集团”曾在三楼办公,早在几年前就不见了,听说房子也抵押出去了。 刘波其他公司的去向同样扑朔迷离。记者打电话联系了他20家分公司和控股公司,其中16家的电话已经成了空号。 四川分公司的电话现在是一家火锅店的,陕西分公司变成了一家商店,浙江公司电话改为私人电话。只有原湖南诚成彩印的电话还对,但公司的周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更名为东方速印公司,早在2001年上半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刘波已将其股份转让,公司和刘波已无任何关系。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早在去年秋天,刘波曾经合作经营的多家媒体因为得不到刘波的资金,也已经和他终止了关系。刘波所有的钱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消耗殆尽了 9月26日,上市公司“奥园发展”发布“特别风险提示”公告称,“对前董事长刘波及其海南诚成集团有限公司给上市公司造成的损害表示愤慨和谴责。”——2002年5月,刘波将2350万股诚成文化股份转卖给了湖南出版集团,同时转移了自己的大股东位置;9个月后,湖南出版集团又将所持股份卖给广东奥园,奥园接下诚成文化后,将之更名为“奥园发展”,刘波仍是这家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当日,奥园发展还在公告中进一步披露说,公司目前涉及三项诉讼案件:“湖南湘计信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借款1000万元纠纷案”、“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贷款担保38.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纠纷案”、“中国农业银行奎屯市支行1302.8万元图书转让纠纷案”;并称上市公司面临着巨额银行债务的偿还。 公告显示:3起案件涉及金额近3亿元人民币。经公司核查,涉案中的协议系海南诚成企业集团的工作人员持私刻的诚成文化行政公章,并伪造董事会决议。 同时公司认为不排除刘波为逃避不良贷款责任,串通其他关联公司行为,及怀疑刘波对公司设套,将其他债务转嫁上市公司。 据说,两个月前(也就是7月份)公安就介入了刘波案。刘波一味地拿上市公司作担保,连公章的真假现在公安机关都正在鉴定中,如果确认是假章的话,那么刘波就涉嫌诈骗,是犯罪行为了。 武汉国资在奥园城市发展股份中占约7%的股权。武汉国资公司总经理助理余慧萍是原董事会成员,她在武汉接受本刊采访时说,“目前‘奥园发展’所发布的公告,所涉及的贷款担保问题,都是当初没有在董事会上讨论过的,是经营者暗自操作的,我们董事、股东并不知情。如果未来上市公司发现更多的问题,我们也是受害者。” 这些消息显示:刘波的突然失踪与他陷入资金困境,并由此可能采取的越轨行为密切相关。 而跟随刘波多年的朋友,诚成文化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湘川(化名)也告诉《新闻周刊》;“刘波所有的钱,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消耗殆尽了。”刘波别传 关于刘波,广泛流传的一个版本是:湖南人,14岁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进入湖南中医研究院拿到硕士文凭;之后又考入北大哲学系读博士,师从季羡林学习东方哲学。 一位接近刘波的人士直截了当地说,所谓14岁考入武汉大学,又考入北大哲学系读博士云云,纯属子虚乌有,即使是从湖南中医学院拿到硕士文凭,也是大可存疑。这位人士说,与其说刘波是博士,不如说他是个极为聪明的高中生。做报社副主编权掌经营 不过,刘波早慧却是不假。大概在刘波20岁时,他写了一首诗——《年轻的布尔什维克》,这首革命色彩浓厚的诗歌流传甚广,从而奠定刘波踏入社会的第一块基石。 1988年,刘波在家乡获得机遇,出任湖南株洲市《新闻图片报》的副主编。与大众想象的不同,刘波并不负责编务,而是权掌经营,他与后来的海南诚成企业集团财务总监以及诚成文化财务总监许宏的交谊就在此段时间内埋下,许宏时任这家报社的副社长。 同年,刘波由《新闻图片报》出资,进入武汉大学作家班学习。“但是刘波只呆了一个学期,就觉得学校没什么意思,什么文凭也没拿就离开了,重新回到新闻图片报”。 1989年,刘波奔向海南,投靠先期进入《海南特区报》的四位新闻图片报故交。当时,其他四人都在《海南特区报》当记者,刘波却去做发行。据说,刘波以做发行之名向报社借了8000元钱,但他拿了这笔款项,只呆了三个月就走掉了。办乳罩厂贷到80万元 刘波离开海南,旋即返回株洲用这8000元钱办了个保健乳罩厂,这个厂也不成功,但刘波擅长“公关”的才能在此崭露头角。他居然以乳罩厂之名,从当地银行贷到了80万元的款项。 大概是1990年代初,刘波重返海南之时,已经对周遭的湖南老乡声称,办有六七家工厂。刘波当年的一些旧交回忆说,这个时候的刘波经常随身携带一个密码箱,走到哪就“啪”的一声打开箱子,掏出里头的“保健乳罩”、“秘方药酒”等等,声称是自己工厂生产的,进行推销。 有了上一次与银行打交道、贷到80万元款的经验,刘波这一次办起了海南保健品科学研究所,他轻车熟路、故伎重施,“居然从株洲和长沙的建设银行贷到了4000万元”。 刘波的一位故交评价说,这个时候刘波已经“深谙其理”,这个“其”指的是银行借贷。刘波以8000贷80万,又以80万贷4000万……“滚雪球似地发展起来”。 与此前办工厂几乎全部失败相比,刘波在1992-1993年间在海南炒房炒地,倒是的确赚取了第一桶金,但是这桶金也不算多,“最多不超过1000万”。也就在这个时候,刘波日渐显得神秘起来。 这种说法听上去难以让人信服。刘波早年在海南的朋友说,当时刘波初来乍到,没有什么关系,处处竭力结交湖南老乡。一个经典的故事是,当时一个湖南人在海南的政府机关里当个不起眼的小官员,斯时恰逢此人的孩子高考分数不够,刘波打听到另一个老乡的老师是某大学的院长,于是刘波左右牵线,自己掏腰包宴请,终于促成这个官员的孩子破格录取。过了一两年,这个官员升任一个重要岗位,感于刘波昔日在其位轻权薄之际的鼎力相助,遂投桃报李,为刘波打开了许多方便之门。斥巨资为许晴拍写真集 此后,刘波的故事日益呈现清晰和模糊既相矛盾又相交融的特点。刘波以《传世藏书》闻达,刘波斥巨资为影星许晴拍写真集,刘波执掌“文化产业第一股”诚成文化……这是清晰的一面;模糊的一面是:《传世藏书》究竟有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诚成文化的利润支撑点究竟在哪里……没有人能够回答上述问题。 文化圈中的一位人士回忆说,刘波出走前夕,突然在北京宴请了一批文化界名流,当时刘波看上去“很憔悴”,“话很少”,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是风流倜傥、有“儒商”之称的湖南人刘波的最后告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