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在基层:开封向中国农大“借脑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4日09:2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凌刚的名片很特别,一面印的职务是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系副教授,而另一面则是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副县长。像他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在中国农大还有6个。2003年8月中旬,凌刚等7位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暂别校园,到开封走马上任,正式担任起开封市、县(区)科技副职。这是开封市和中国农大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的一项主要内容。 此次赴任的7名博士各有所长,在校从事食品加工、金属材料、社会学、城镇规划、生物等专业的研究,但大部分都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地处中原大地的开封是个农业大市,尽管农业基础较好,但沿袭传统的农业模式,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 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7位博士就是要把高校的优势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成效益,按照凌刚的话说是“开封在向农大借脑袋”。 虽然到任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但凌刚经过实际调研,脑海里已经产生出许多想法:“当地工业基础较好,但企业的人才储备不足,仅仅能满足一线工人的需求,研发能力跟不上。这样就可以推广农村的职业教育,农大能够提供师资支持,可以说双方有利、双方省钱。”目前,他正着手当地养殖业的开发。 “尉氏县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养殖业比较发达,目前已形成养鸭300万只的规模。但经过调研发现,加工转化还不够,当地农民只是以出售鲜蛋为主,没有做蛋的深加工或没有形成规模,并且还只停留在农村市场上,这样的后果是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正好,我们农大有个先进的加工技术,二者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以加工为龙头,规范饲料、养殖等配套过程,以品牌为龙头带动当地经济。”凌刚对自己的设想很有信心,“尉北有个高效农业示范区,其中的养牛业已初具规模,但饲草远未市场化,这在国内尤其是北方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可以以此为契机把饲草和牛场分开,进行饲草的规模化种植和饲草的深加工,把尉氏建成‘全国草商品基地’”。 离县城不远的马庙村养鸭养鱼已有近10年的历史,村书记曹军领说:“目前全村330户人家有220多户靠养殖为生,在博士们的指导下,我们实行鱼鸭混养技术后,鱼的亩产量由原来的200多百斤增加到了1000斤,每户年收入三四万元不成问题。”他还笑着说,村里存款在十万元以上的农户已经有几十家了。 美好的理想需要良好的机制作为保障才有可能实现。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市县科技副职的任期是2年,但必须保证在当地呆的时间每年不得少于4个月;开封市将优先买断、转化中国农大的科技成果及专利;每年从农大选调30名~50名本科生充实到开封市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选派基层农业干部接受中国农大的的技术培训及学历教育,并对在开封开展的科研项目给予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着力改造开封市的传统农业。 目前,由中国农大的院士、专家、教授、博导组成的顾问团也已成立,他们将为开封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