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盲人近4500万 关注中国盲人状况(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4日15:29 新华网 | |
“光明万里情”复明行动在拉萨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 全球盲人近4500万 90%在发展中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9日宣布,目前全世界有盲人近4500万人,视力障碍患者达1.35亿人,但80%视力障碍患者是可以得到医治的。 根据世卫组织发表的一份公报,最新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失明 公报指出,90%的盲人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失明和视力障碍主要原因是白内障、沙眼、盘尾丝虫病,缺乏维生素A、视网膜病、不戴眼镜以及缺乏视力保健措施等。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使260多万白内障患者复明 新华网南宁10月14日电 (记者王勉)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获悉,“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自1997年8月实施以来,我国累计已有260多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截至2002年底,“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自1997年8月在我国实施以来,累计已有260多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其中一期项目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10万例,二期项目仅在2002年一年内就完成50多万例。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是一项造福盲人的系统工程,是由我国政府和世界上最大的服务性慈善组织——国际狮子会联合开展的一项防盲治盲工作,内容包括在我国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普及防盲治盲知识、发展手术复明机构、培训眼科技术人员等。 我国现有视力残疾者877万,占残疾人总数14.6%,其中白内障致盲的有400万人。“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一期项目决定:在1997年至2001年5年时间里,将在我国实施175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但到2001年底,一期工程各项指标已完全超越了当初计划,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达210万例,并在100个县级医院设立了专门眼科,培训4000名农村眼科医生及7000名眼科辅助人员,改建一个人工晶体厂。1999年10月,在武汉建成我国眼科技术资源数据库和眼病病源数据库。 按照国际狮子总会“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二期项目计划,从2002年起,在5年内我国还将施行25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并组派100批医疗队赴不能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县和边远、贫困、白内障高发地区巡回手术;建立眼病防治培训中心,培训师资力量、县级医院眼科医生、眼科辅助人员、各省项目管理人员及乡村医生,使其分别掌握管理技能、业务技能和防盲知识,并长期服务于农村;援建400个县或西部地区的地市级医院眼科,提高基层眼病防治服务能力,将西藏建成无白内障障碍区等。 比黑暗更可怕的是蔑视与羞辱——与按摩师阿菁的对话 新华网广州10月14日电 题:比黑暗更可怕的是蔑视与羞辱——与按摩师阿菁的对话 新华社记者陈冀 无论是客人还是同伴都叫她“8号”。也许是按摩行业不成文的行规,没有听过别人叫过她真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常人追捧的幸运编号,可并不幸运的是她是一位盲人。 因为她,这家按摩院多了许多生意,不少客人点按摩师非点她不可——她的技术好。“这种时候我特别开心,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过去在家吃喝靠父母,衣食无忧,可没有满足感。”在一间拥挤的集体宿舍,记者与盲姑娘阿菁聊起来。 21岁的阿菁说起话来总是神采奕奕的,一副黑大的墨镜几乎遮住了她的半张脸,白皙文静的脸庞、清脆悦耳的笑声掩饰不住外溢的青春,可更让人多了几分惋惜。 3岁那年一场没有及时治疗的红眼病使她再也看不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两年前她从湖北农村老家到广州打工,终于将在盲校学习的一技之长发挥出来。 见到阿菁时,已是上午11时,她刚起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昨晚客人特别多,一干就是凌晨三点,每天下午开始上班,晚上八九点钟以后最忙了。” 阿菁十分麻利地整理着卧具,一起身差点被床前的一张凳子绊倒。阿菁一边放好凳子,一边平和地说:“对常人一点困难也不存在的事,对我们盲人都可能是个障碍,好在我们感觉好,不容易被难倒。” 5张高低床首尾相联地塞满了阿菁的集体宿舍。阿菁告诉记者:“刚来时屋里只剩一张上铺,12号主动将下铺让出来给我,我很感激她。一直以来,我都把别人帮助过我的每一件事记下来,将来拿给我的孩子看,让他(她)永远记住这些好人。” 说话间,楼下按摩院又有客人点名要阿菁按摩。记者搀扶着阿菁走下楼去,征得客人同意,记者得以继续采访她。只见她礼貌地向客人问好,然后便开始娴熟地揉、捏、敲、推,动作果断准确。 屋里开着空调,可密密的汗水仍不一会儿便爬满了阿菁的额头。劳累使她的腰、双臂、手指过早地出现了肌肉劳损。阿菁说:“当初在盲校学习按摩时,老师就说做这一行很辛苦,可我觉得只要能自食其力,再苦也比在家吃闲饭好。” 接着,阿菁话锋一转说道:“其实,累一点都不要紧,我们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人们对盲人的蔑视与羞辱!”“有些客人不仅取笑我们,甚至还怀疑我们是不是真的盲人,要求当众摘下墨镜给他们看。还有些客人动手动脚。这种受尽欺凌的钱再多我也不挣!我想告诉这些健全人,盲人虽盲,可也有尊严!” “不过,我们盲人大多数生活还是挺快乐的。我喜欢听同伴聊天,她们会给我带来一个精彩的外部世界。平时我也爱听听广播,别人上街时我会托她们给我买时髦的衣服,我最喜欢穿新衣服了!”说这话时,阿菁脸上写满了小女孩特有的兴奋与喜悦。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阿菁已开始享受到爱情的甜蜜,男朋友也是一个盲人按摩师。她告诉记者,等攒够了钱,想回湖北老家开一家按摩院。 来自盲人的呼唤——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新华网银川10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 在国际盲人节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在宁夏银川市深入盲人生活圈进行了大量访谈,听他们诉经历、讲抱负、谈心愿、提建议,他们在真诚感谢社会给了他们很多帮助的同时,还真诚呼唤社会各界能更加支持理解他们的世界。 王结:让每一位适龄盲童上学 王结:12岁失明。1998年毕业于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中医按摩班,是宁夏第一位盲人大学生。1999年创办宁夏第一家医疗性盲人按摩机构——宁夏爱德盲人按摩中心,2001年建立宁夏第一所盲人按摩培训学校,至今已培养盲人、下岗职工200多人。 这一切都是知识积淀的结果。王结说:“没有文化的盲人就是纯粹的瞎子,在生活中很难自食其力。”他认为,全面加强盲童的基础教育是决定盲人命运的基本条件。据宁夏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全区盲人的文盲率在70%以上。他说,盲人在基础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导致盲人成为“双重盲人”,一个是视觉上,一个是文化上的。“双重盲人”在就业自立中存在很大障碍,比如中医按摩虽然目前是盲人较为热衷的就业渠道,但其作为中国传统医学,要求所学之人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为能解决盲童的基础教育问题,王结建议,教育部门在全面普查各县盲童的基础上,应本着“就近、免费和随校就读”的原则,最好在每个县安排一所学校设立特教班,抽调一批教师专门从事盲文教学,保证让每一位适龄盲童上学。 冯丽芝:将盲人按摩就业培训纳入正常化、规范化渠道 冯丽芝:1988年宁夏盲聋哑学校第一批学员,1997年毕业于河南洛阳盲人按摩专科学校,在深圳从事按摩工作3年,2000年开办银川市益康盲人按摩中心。现为银川市盲人协会副主席。 冯丽芝说,按摩业是盲人比较理想的就业渠道。但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舆论导向,认为盲人按摩很能赚钱。加之盲人按摩市场内部管理混乱,一些人经常打着盲人保健按摩的招牌开店,并千方百计享受国家针对残疾人的相关优惠政策,还巧立名目偷逃税收。我们呼吁这些人不要与盲人抢饭吃,也希望相关职能部门经常检查、监督这个行业。现在,我们正建议并试图促成银川市出台《盲人按摩市场管理条例》。 从盲人按摩业长远发展看,残联、劳动就业部门和教育部门最好将盲人按摩就业培训纳入正常化、规范化渠道,保证培训的时间长一些,专业化程度高一些。冯丽芝认为,相关部门应统一考核并为从事按摩的盲人发放盲人按摩师上岗证,这些人方可有资格进入盲人按摩业工作。 马金良:呼唤社会的理解 马金良:先天性失明。在宁夏盲聋哑学校曾学习5年,1997年毕业于石嘴山市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现在是银川娱乐业一位比较知名的盲人歌手,特别钟情于吹萨克斯。 “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走路的前方可能有一个大坑,但有人则眼看着我们向前走,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想测试盲人是怎样反应障碍物的,其实说到底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公德水准的问题。” 马金良说,令人痛心的是,一个人的残疾只局限于肉体,但一个社会的“道德残疾”则在灵魂深处。他的最大呼唤就是社会的理解,难听点讲,希望有些人不要把盲人当成一种奇怪的动物。 当谈到盲人就业问题时,马金良说,目前盲人就业渠道太单一,为此他想在宁夏为盲人开创一个新的就业渠道。11月份,他准备去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专修钢琴调律专业,毕业后想在宁夏开设首家钢琴调律中心,对具备一定天赋和音乐知识的盲人进行专门培训,并帮助他们从事乐器调律工作。另外,考虑到盲文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已经成功上市,建议有关部门在盲人打字上挖掘新的就业岗位。 盲孩子:成长的路上有烦恼也有欢乐 新华网上海10月14日电 (记者仇逸)记者走进位于虹桥路上的上海市盲童学校时,刚入校的小学生正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孩子们,宛如绿色草坪上盛开的花朵。他们的眼睛或紧闭或无神,但那活泼的神态,互相搀扶的纯真,和健全的孩子一模一样。 缺萼的花朵也能吐艳。从学前班到高中,209个盲孩子在这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没有视力的孩子们敞开了心灵,去学习、去游戏,在承受伤心和压力的同时,用孩子的乐观笑对人生的艰难,更以格外的懂事,迈出成长中的一步步。 走过一间间教室,记者感受着一种震动:上课时,这里的孩子不会轻易漏过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在特殊的电脑前,他们靠触摸和倾听去了解因特网上的世界;在模具室内,他们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陌生的物体……“我们读书和其他学生没什么两样”,他们这样说,可是记者知道,单写一份作业,盲孩子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其他孩子无法想象的。 盲童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正常学校同步,不努力的孩子也会留级。除了常规的语、数、外等课程,为了让盲孩子能打理自己的生活,烹饪、打毛线等也是上课的内容。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是住校的,每间宿舍都收拾得井井有条。 孩子们有他们的烦恼:“我们没有课外书”“我们没法子读理科”;但也有欢乐:体育课上,投篮靠感觉、一投一个准,在足球上套一个塑料袋,晚上也能踢球;更多的是希望——“今年我们学校有6个孩子考取了大学”…… 悠扬的钢琴声传来,五年级1班的7个小朋友正在学习“六八拍”,老师弹琴、孩子们一边听一边用盲文把拍号刻录下来。 12岁的瞿孝彦从7岁开始就在这里上学,虎头虎脑的他是个小胖墩。他一边和记者对话,一边抚摩着胸前的红领巾:“我爸爸、妈妈都曾经是这里的学生,我也是先天性盲人。”“我们小学生的课程可多呢,每天要上六、七节课,语文、数学、外语、音乐、手工、体育、电脑、自然、社会……我们学的越多,将来就越有用。”瞿孝彦想做一个按摩师,在家的时候,很乖的他就经常为下班后的爸爸按摩。他的二胡也拉得很棒,已经通过了六级,“将来除了按摩外,还可以教别人拉琴。我不比别的孩子差。”他自信地说。 19岁的董晟捷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看着他在楼梯上飞快地奔下,记者怎么也想不到他是一个盲孩子。8岁那年,董晟捷的眼睛由于黄斑病变渐渐失明,只得转学。如今,他上高一了。说起读书成绩,他有点不好意思:“中等吧,我不太用功。”他又很认真地加了一句:“我想考大学。”董晟捷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在学校里不仅唱歌、跳舞的水平全校闻名,还担任了学校乐队的鼓手,他吹萨克斯在上海市残疾人比赛中获得过第三名,至于游泳,他是前不久结束的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的铜牌获得者。 记者采访的那天是星期五,也是住校的盲孩子回家的日子。虽然家离学校有一个多小时的路,小董还是习惯了自己乘公交车回去:“我虽然看不见路,但是我想每一个盲孩子心中都看得见自己的一条成长的路——不依赖别人,不仅要能生存,更要对社会有用。” 我的人生也精彩——一位盲人歌手的自述 新华网福州10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禹志明 在福州市一家音乐西餐厅里,记者见到了年轻帅气的盲人歌手林鹏。27岁的林鹏在福建盲人里名气不小,他是福建省著名的盲人原创音乐人、盲人电脑指导老师、同时还担任了福州市晋安区盲人协会主席。在记者的要求下,他微笑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音乐让我自强自立 我从小就失明了,没有机会好好看这个美丽的世界一眼,这是一大遗憾,但我心中并没有因此过于悲观。27年的人生路程,我一路微笑着走来,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 2000年5月,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歌手大赛,歌曲《感动》赢得了创作奖,这对爱好音乐的我是一种鼓励和肯定。我从1986年开始进入福州市盲聋哑学校学习,在这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学到了知识,而且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去盲校学习前我已经会口琴、笛子、电子琴三种乐器,进入盲校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系统地学习,还学会了吉他。如今,我已经创作了40多首歌曲,也赢得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奖项。音乐是我的爱好,我一直在坚持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有时夜里有了灵感,就会拿出刻字板用盲文记录下来。音乐也为我自强自立提供了条件。我除了自己的原创音乐外,还会自弹自唱500首歌曲。目前定期在一家音乐餐厅演奏,每个月可以拿到一定的报酬。 电脑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除了音乐,现在电脑和网络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2001年开始学电脑,当时学得很辛苦,第一天接触键盘,连回车键都不懂。第二天,我把键盘布局写成盲文,整整背了一天,记住了一半。如今,借助读屏软件,我已经能够完全独立地操作电脑以及上网冲浪,这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以前学电脑时觉得能学会打字就不错了,没想到还能做很多其他的事情,对我的音乐创作就有帮助。我现在经常到音乐网站里下载新的歌曲,也借助作曲软件来进行创作。学会电脑后,我每天都上网,同盲人和明眼人朋友在网络上交流,在网站上发帖子,和大家一起驱散孤独,分享快乐,也分担苦难。 努力就会有自己的位置 作为盲人,我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也乐意为他人提供帮助。我会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演出。前不久,福州盲校的学生郑飞患了尿毒症,我们这些盲人和残联的同志发起义演募捐,总共为他募捐了8万多元。听说他经过治疗已经康复了,我从内心感到高兴。 因为我学习电脑比较早,同时也是盲人电脑指导老师,操作经验多一点,一些盲人朋友经常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来咨询问题,我都尽量一一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我为自己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快乐。 对将来,我充满信心,从现在开始把该做的点点滴滴做好。只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位置。努力不一定就能达到目标,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证明了自我。 记者的话:林鹏是一个平凡的盲人,面对失明,他从没有自馁自弃过,而是不断地充实自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不逊常人的精彩。在同他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总是面带微笑,这种笑发自内心,饱含了对生活的热爱。我想这是因为尽管他眼前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但心中却遍布阳光。我想起了他的祝福,他说最大的愿望是所有的盲人都能开开心心,在社会中找到位置,拥有自己平凡但绝不失精彩的人生。我想这祝福不仅可以送给盲人,而且可以送给包括记者在内的所有的人。 记者暗访看盲道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 盲道作为无障碍设施的一种,能够给盲人带来行路的方便,盲道的铺设也体现着社会对盲人的关怀。不过,记者近日在各地暗访发现,由于盲道数量少、且时常被乱占,盲人的出行受到了很大影响。 重庆:两公里盲道有40余个路灯 黄豁、王俊勇报道:重庆市残联维权部介绍,盲人反映得最多的问题就是盲道数量太少。据重庆市建委统计,截至2001年7月,重庆市主城区的盲道总长度只有9268米。和重庆市22.8万视力残疾人相比,重庆市的盲道数量仍然偏少。 盲道少,再加上盲道不时被占用,盲人行路就更困难了。重庆市江北区建新东路在今年国庆节前夕刚改建完工,在这条大街两侧,许多造型新颖的立柱式路灯就直接修建在盲道上。记者沿着这条路走了大约两公里,发现共有40余个立柱式路灯占用了盲道。如果有盲人在这里的盲道上行走,很可能会一头撞在路灯柱上。 在繁华的重庆市杨家坪商业区,盲道被占用的现象更为普遍。11日上午10时,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家酒店门口,四五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汽车阻断了盲道;“富安百货”的侧门旁,一个正规经营的报刊亭修建在盲道上;“新世纪百货”门口,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也占用了盲道;杨家坪步行街上,很多地方都堆放着鲜花,其中有三处地方鲜花挤占了盲道。 在杨家坪“山城超市”门口,一个报摊就摆在盲道上。记者上前指着盲道问摊主:“您知道这些砖块上为什么要刻这些凹凸条吗?”摊主摇摇头说不知道,随后又补充了一句:“可能是地面砖的一种花纹吧。” 福州:盲道有,但不敢走 记者宋树涛、禹志明报道:在福州的主要街道、景区和福州盲人纸袋厂、福州盲校等盲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记者询问盲人:福州有盲道吗?“有,但不敢走。”他们普遍这样回答。 福州市的盲道不到五公里,主要分布在五一路、五四路、古田路、中亭街,其它地方几乎没有。就是这有限的盲道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记者在省立医院门口看到一排自行车就停放在盲道上。下水道的井盖也都在盲道上,而且特别宽,中间还有塌陷,正常人走也会绊脚,何况盲人。福州盲校一位姓任的学生说:“井盖太多了,太长了,走不准。” 记者发现这几条路口虽然基本上有提示盲道,但不规范,多数只有一块,而不是与路口宽度相对应。服务设施前面基本上没有提示盲道,转弯处也缺少提示盲道。行进盲道多处中断,据统计有220多处,其中因为井盖造成中断是普遍现象。古田路的盲道更是受损严重,所到之处几乎没有一条路段的盲道能够连续,盲人根本无法在盲道上行走。除古田路外,其他几条盲道的颜色都不是中黄色,而是与地面相近的灰色,不利于弱视力者行走。 好事如何做到位 记者陈晓虎、黄豁报道:盲人余保安在盲道上不知摔过多少次,他气愤地说,现在许多城市的盲道其实只是为明眼人设计的,中看不中用。盲道对盲人来讲原本用于安全导航,但现在越是盲道越不安全,这似乎已成为城市的“道德通病”,我们无能为力。 城市人行道上铺设的盲道,使冰冷的道路生出无限温情,温暖了盲人的心。然而,盲道上乱停乱放的车辆,乱摆乱设的摊位,乌烟瘴气的烧烤,则令人寒心和气愤,任意占用盲道致使盲道形同虚设的现象,无异于给盲人设下陷阱,与谋财害命几无两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盲道被占用的情况?重庆市残联维权部认为,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主体来管理盲道。就连重庆市残联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应该由哪个部门来解决盲道被占用的问题。比如路灯建在了盲道上,这就牵涉到建委、市政、电力等多个部门。残联不是行政机关,很难协调这么多部门一起解决问题。 宁夏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马友谊认为,这是社会公德和法制素质恶化的标志。我们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强化人的道德。同时,社会职能部门还要多检查、监督和管护盲道,不能一建了之。总之,通过人的道德自律和良好的社会管护,盲道才能真正安全畅通,盲道这件好事也自然会办好,而且有可能成为一个展现城市素质的特殊窗口。 福州市盲人协会主席、福州市盲校高级音乐教师陈君恩说:“我们希望社会重视盲道建设,更希望市民能有盲道意识。当前关键是要提高全社会包括盲道意识在内的无障碍意识,让公民了解无障碍,只有这样才能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