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崛起航天城 “神舟”从这里飞向太空(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5日08:16 中国新闻网 | |||
无垠戈壁,平沙万里,人迹罕至。在祖国西北浩瀚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的怀抱中,但见弱水河畔矗立的一片乳白色的高大建筑群格外醒目,它们犹如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远近不一地栖息在这片金色的港湾。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也坐落其中。从巴丹吉林沙漠到居延海边,曾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伴随着神箭一次次飞天、卫星一颗颗升起、飞船一艘艘腾空,这里已经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中国航天城。 在离酒泉不远的敦煌莫高窟里,我们的祖先把最早的飞天梦想描绘在土墙壁画中;中国最早实践飞天梦想的万户,据说就是河西人。也许万户壮烈的地方就在酒泉附近。沧海横流,这些先人们可曾想到,留下他们飞天足迹的这片荒漠戈壁,在沉寂了漫长岁月后,新一代航天人用辛勤的双手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历史给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著名火箭技术专家钱学森当时从美国回到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发展航空及现代火箭技术的意见书。1956年4月,中央听取了钱学森汇报发展中国火箭技术的规划和设想。1个月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发展现代火箭技术的规划,决定在酒泉地区筹建火箭发射场。至此,掀开了中国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史上关键的一页。 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史料记载,中央政府当时从全国调集了10万大军参加建场工作。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刚从朝鲜归国,征尘未洗,就奉命西征,从此这支部队隐姓埋名20余载。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汽车运输部队和地方科研院校、建筑公司,也纷纷抽调精英,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戈壁滩,拉开了建设我国最早的“航天港”的序幕。在荒漠戈壁,航天创业者们仅用了两年零六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期工程。此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稳步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一步加快了建设步伐。 为了适应航天高科技的发展需求,航天人在加速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从1982年开始,每年都派出专人到各大专院校挑选优秀毕业生,充实科技人才队伍。至今,已先后有数千名地方院校毕业生来到这里,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启动了人才工程。如今,已进入“人才库”的数百名拔尖科技人才已是硕果累累,成为科研试验的中坚力量,数十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有的还走上了科技领导岗位,一个适应航天技术发展的梯形人才队伍已基本形成。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如今的航天城早已绿树成荫,高楼林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边远艰苦地区保留优秀人才的问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筹资金,盖起了规模较大的图书馆,以满足科技干部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需要;修建了综合体育场、游泳池,新建了电视台,极大地丰富了科技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城镇小环境,也起到了拴心留人的作用。昔日几乎与世隔绝的大漠孤舟不但拥有铁路、公路与内地相连,一条直通北京的航空线路和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也已开通,立体交通使戈壁小城与内地的联系日渐密切,科技信息与生活物资源源不断涌向航天城。一批学有专长、才思敏捷、决心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的科技人才从全国各大院校、研究所聚集到这里。现代城镇所具备的生活设施在这里都较为齐全,这里还先后接待了40多个外国代表团的参观、访问,并多次派人参加国际航天技术交流活动。西欧一位国家航天中心主任参观回国后特意致函其中国同行,认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设备和技术力量相当优秀,完全符合国际商用卫星发射的要求”。 如今,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两座倚天而立的航天发射塔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第一座火箭发射塔架,一座是20世纪90年代末新建的载人航天发射塔。 面对黑褐色的老塔架,一位西方人当年曾这样评论:“这里拥有最高水平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和如此简陋的装备。”如今,矗立于蓝天白云下的载人航天发射塔,则似乎在无声地宣告:中国的航天装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两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发射塔相距仅数千米。中国人用自强自立的双脚,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走过了这段短暂而漫长的路途;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志气,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今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从大漠走向世界。 酒泉:见证中国航天辉煌历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它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当中国在现代火箭技术领域刚刚起步的时候,苏联和美国已向太空进军了。差距是明显的,但中国不甘落后。尽管当时还没有运载工具,发射场也才开始建造,但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5月17日,就在党的八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筹划下,1960年11月5日,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运载火箭;1964年6月29日,酒泉发射场又成功发射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在这期间,卫星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65年元旦刚过,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向中央提出,鉴于卫星和运载火箭技术取得新进展,中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条件开始趋于成熟,建议将此项工作列入国家计划。中共中央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1日,卫星和运载火箭总装完毕,运抵酒泉发射场。这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总质量173公斤、外形为近似圆球的72面体、直径1米。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为串联式三级火箭,全长29.46米,起飞质量81.5吨,起飞推力104砘。4月24日晚9时35分,在长征火箭的托举下,中国第一颗卫星被送上了太空。 9时48分,卫星准确入轨;9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接收到卫星上播送的“东方红”乐曲。次日,新华社发布公告,宣布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预报了卫星每天飞经中国和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时间、来去方位。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卫星送上太空的国家,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向往飞向太空的夙愿。从此,蓝天上有了中国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贡献是卓著的。 1975年11月26日,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成功地向南太平洋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7年8月,在发射一颗返回式卫星时,首次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搭载服务。这是中国航天技术首次与外国进行合作。 1992年10月6日,用一枚“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两颗卫星,其中一颗是瑞典的卫星。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外开放以来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卫星。 迄今为止,这里已成功发射了33颗卫星,4艘无人飞船,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诸多第一。(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科周刘克军 王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