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神舟飞船与替身航天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5日13:00 中国航天报 | |
□本报记者 冯春萍 2002年年初,研制中的神舟四号飞船已经进入电测阶段了。与神舟三号相比,飞船返回舱内的手控功能、仪表显示功能都已日臻完善、健全,接近载人状态,因此需要有人进舱代替航天员进行验证,实际操作,看仪表、按键的位置安装是否合适,手控功能是否完备等等。谁来当替身?年轻的技术员何宇、朱光辰、柯伦就被推举出来,并被冠以“飞船工程师 何宇第一次进舱的时候,是跟在干总装的工人师傅的身后,小心翼翼一点一点“挪”进去的。从轨道舱到返回舱,差不多有一层楼高,“楼道”窄窄的,里面布满了仪器设备,还有许多电缆连线,哪儿能踩,哪儿不能踩,下脚得相当讲究,而且手脚得协调,弄不好就损舱伤己。与此同时,每一步还都得牢记心中,像躲地雷似的,不能踩到要害部位。有一次,何宇进舱时,脚下没踩好,身体顷刻间向下滑落,幸亏手里抓着助力拉绳,才没撞着设备,他自己的手脚却都被划伤了。 每次进到舱里测试,其实都像揽了一件苦差事。首先是要忍受密封舱的环境,空气不流通、闷热、噪声干扰……虽“贵”为航天员的“替身”,但他们可没有半点航天员般的“待遇”。如果是航天员进舱,他们会穿着可调控的航天服,不会感觉到热;会带着通信头戴及抗噪耳塞,阻断噪音传入耳中。“替身”什么装备也没有。平时进舱,他们是穿普通工作服,但在特定情况下,比如要体验一下航天员穿着航天服进舱操作时的感觉,他们就得穿上航天压力服进舱。这种压力服分两层,一层特殊布料,一层橡胶,正常使用时压力服内有通风管道,而如果不加压就跟身上裹了一件雨衣似的。既然是测试,自然不会加压。航天服不透气,一捂一身汗,冬天连毛衣毛裤都湿透,出舱时浑身冒蒸气,也算独特风景了。 这种进舱测试,一次的时间少则一两小时,多则五小时。连续在舱内呆上三四小时,感觉特别累,脑袋嗡嗡响,好久都缓不过劲来。何宇进舱时间最长的一次就是五小时,那是一次人船联合测试,他陪一名航天员一同进去。那天早晨,他从起床后就没敢喝一滴水,当然更不敢吃一口东西,因为进舱后就不能出来了。进舱后,从发各种指令到走完一遍飞行程序,必须专心致志,其间,航天员不清楚的地方,他得一一解答给航天员听;航天员找不到某个按键了,他得帮助熟悉位置。航天员坐在座椅上,而他没有座椅,累了就蹲会儿,蹲累了就找块板坐一下,站是不可能的。当他下午两点从舱内钻出时,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他们这几个模拟航天员的作用,就如同领导和设计师们的眼睛,发现哪里有问题、不合适就提出来,作为设计师系统据此改进的参考依据。 从飞船轨道舱到返回舱,相应的位置都按有扶手、脚蹬子,便于航天员经过时使用。沿途还有几个脚限制器,就是固定在舱壁上的白塑料“拖鞋”,供在太空中处于飘浮状态的航天员使用。在返回舱内,设计有一个金属材料的脚蹬子,原来跨度太大,穿着笨重航天服的航天员腿打不了弯儿,一步跨不上去。飞船工程师发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神舟五号飞船上为此已进行了调整,把脚蹬子改为两个,不用时还可折叠收起,方便了航天员的进出。 何宇他们还为航天员试过手持仪表板的安装位置、手持操纵棒的使用感觉。被束缚在座椅上的航天员,需发指令时,将手持仪表板抱在怀里操作。这个仪表板放在什么地方能让航天员在需要时伸手就能够着?理想的位置都已安装好设备了,想调整都很困难。一开始找的地方还真让航天员够不着,他们就装一次试一次,终于为这个仪表板找到了合适的放置位置。手持操纵棒的长度是可以调节的,由复合材料制成,就放在航天员的座椅旁,最长可达到80公分左右,它就像加长了航天员的手臂,在航天员够不着某个按键时发挥作用。 飞船座舱的装修效果,也在何宇他们的观察视线之内。神舟五号发射前,他们钻进舱内,检查了舱壁上贴的内装饰层、电缆捆扎及走向是否妨碍航天员操作与活动,是否整齐、美观,就像家里装修房子一样,哪儿不合适就动动哪儿。如果舱里太乱,就会影响航天员工作。飞船的内装饰层,采用了乳白色的阻燃布,用类似尼龙拉扣的东西粘贴在舱壁上。 飞船发射前的几小时,还是这几位飞船工程师,将最后一次进舱,检查阀门、按键、照明灯、仪表显示等是不是都能正常工作,以及座椅上的束缚带是否已放到合适位置。一一查看过后,他们将郑重填写一张舱内状态确认单,确认后航天员方可进入飞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