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发射现场目击:圆梦今朝(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5日14:29 光明日报 | |
图 1 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叫杨利伟 光明日报记者 李志伟/摄 本报记者李志伟 特约通讯员北方 王艳梅 太阳已爬得很高,月亮却迟迟不愿离去--广寒宫中的神女嫦娥,怎肯错过这企盼了五千年的壮美时刻! 2003年10月15日,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吧,这个令普天下炎黄子孙由衷自豪的日子!在 与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最后分别在清晨6时许。简短而热烈的出征仪式后,航天员在特别车队的护送下赶往发射场。在发射塔架下的防暴电梯口,杨利伟回过身来,微笑着向送行的人们挥手道别,目光坚定而自信。 怎能不自信呢!作为拥有1350个小时安全飞行记录的双料飞行员,入选航天员后又历经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杨利伟深知自己已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实力,也确信箭船各系统的高技术含量和安全可靠性。共和国不断提升的科技实力和与日俱增的综合国力,更坚定了他征服太空的无穷的信心。 “对宇宙的探索不可能没有风险,但这样的牺牲值得!”面对风险,他从不讳言。 电梯到达塔架第九层密封间,两名身着橙色工作服的现场工作人员已打开了“神舟”飞船的舱门。 “飞船舱内准备完毕,‘神舟’五号可以进舱!” 在辅助人员帮助下,杨利伟沿着进舱踏板,熟练地钻进轨道舱,然后进入返回舱,开始对飞船状态进行确认,并向地面指挥员一一报告情况。 距发射架1500米的前方指挥所里,以毫秒计算的倒计时快速地跳动着,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航天员在舱内的每一个动作,各种技术参数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并及时传送到发射场指挥中心、北京航天指挥中心。 6时25分,杨利伟在返回舱状态确认单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开始完成连接通信头戴、生理信号插头、供氧和通风软管、打开航天服通风机等一系列动作。 6时30分,指挥大厅里传来了:“‘北京’,我是‘神舟五号’,我听你声音好!”的报告,大回路天地话音工作正常。通过显示屏,记者看到航天员仰卧在座椅上,正神情自若对照飞行手册有条不紊地进行状态设置。 火箭控制系统指挥张永双准确地传送着一个个口令。这位从“神舟”一号以来就没有“挪窝”的“金牌指挥”,在不久前的一次座谈会上,因下属的一个小小失误难过地流下了自责的泪水。此刻,他最希望的就是用成功来缓释心中的压力,从每一个准备宏亮的口令中都可以听出他追求完美的渴望。 离发射只剩下40分钟,环抱着飞船的第三组平台徐徐展开,乳白色的船箭塔组合体完全展露,飞船上的五星红旗图案格外醒目耀眼。 “30分钟准备!”航天员调整好束缚带的松紧度。 飞船测试指挥赵吉明清晰地传达着每一个口令,他已三次参加飞船发射任务。 随着时间的一秒一秒地逼近,每一道口令都将人们的心弦揪得紧紧的,每个人都可以听到自己急粗的呼吸声。 “15分钟准备!” 测发控制大厅内,火箭发控制台操作手祝亮赶紧装定自动发射点火程序。 “5分钟准备!”航天员关上了面窗,整装待发。 逃逸控制台指挥王红梅紧紧盯着显示屏。此刻,她的心早已和塔尖上的逃逸火箭系在了一起。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的时段内,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她将确保逃逸塔拽动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使飞船上的航天员脱离险境。 “1分钟准备!”航天员神情自若地躺在特制的航天座椅上。 消防摆杆指挥杨满林双手紧捏在一起,按程序防风摆杆要在发射倒计时进入40秒时启动,16秒钟必须撤收完毕,而固定消防却要求在发射的负6秒和正6.26秒准确地开启喷水和消防系统。对他来说,40秒显得有些漫长。 “10、9、8……” 9时整,随着大地的一阵震颤,“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抛整流罩。” “神舟五号报告:眩窗打开!” 火箭飞行200秒后,从太空传来杨利伟清晰洪亮的报告声。 “船箭分离”,“飞船准确入轨”,指挥控制大厅里掌声不息。 这是一个古老民族在新世纪的壮丽腾飞,这是全人类在太空探索中一次新的伟大进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