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力量促动中日关系新变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6日11:03 外滩画报 | |
朱雨晨/文 从大陆启航的第一次两岸三地华人联合保钓行动,是今年以来中日碰撞的最新进展。虽然这次行动没有对钓鱼岛归属问题有实质性的推动,但是以此为坐标回顾一年来中国民间力量的兴起,和对解决中日问题的促进,其价值并不在活动本身之下。 民间力量一年陡涨 从年初马立诚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一文开始,到最近一次保钓行动,中日关系成为贯穿全国的民间热点。高速铁路风波和毒气弹事件之后,在网上分别出现了签名征集。尤其是后者,规模浩大,且历时整整一个月,共有12000多个网站响应,签名达到110余万。 而从每一次引起争议的事件看,牵涉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对日外交、经贸合作的走向,如高速铁路和珠海嫖娼事件,一是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如毒气弹和两次保钓。 二战结束以来近60年,由于日本方面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中国民间对日本的民族情绪一直真实存在。但在1990年代以前,大陆范围的民间力量只能停留在道义上谴责的层面,1992年3月的人大会议上,民间对日赔偿被通过为正式议案。此后不久,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便走上法庭。时至今日,对日民间索赔案已达23起,并在2001年有了第一次胜诉纪录。目前民间起诉已经成为中国民间力量表达诉求的一种主要方式。 而在保钓方面,1990年10月21日,台湾和香港民间保钓力量开始组织正式的登岛活动。到目前只有1996年一次登岛成功,其余都遭到日舰驱赶或阻拦折回。不过十余年来的保钓行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从1998年开始两岸三地行动逐渐融合。尤其是最近这次行动,是从大陆出发的第一次两岸三地行动。 朝野良性互动 有专家认为,今年民间力量的突然壮大,并没有成为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在铁道部表示不要因为签名而影响公正决策之后,高速铁路的签名组织者非常理智地停止了签名。 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副教授管建强对《外滩画报》说:“我明显感觉到了政府态度的变化。今年6月23日的大陆首次从玉环前往钓鱼岛的保钓行动,中国政府并没有出面阻止,在保钓船与后方失去联系后,政府相关部门还组织了海上救援。以及‘八四毒气事件’,外交部多次发表声明,对日本人在珠海买春事件,外交部亦有明确表态。” 而对于不久前的“珠海嫖娼事件”,外交部发言人说:“如果你看到中国媒体的报道和网上民众的反应,就会了解中国民众对此的强烈反感和愤慨。 “我们希望日本方面能够对其公民加强教育,在海外能够增强守法意识,这样做也有利于维护日本自身的形象。”其语调之严厉,是历年来少有。同时,中国民间力量的反应,也逐渐成为中国外交的参考依据。由此观之,中日碰撞中民间力量的兴起,也是政府和民间走向良性互动的一个开始。 非理性情绪的困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学者这样评论马立诚事件,他大致赞同马立诚的观点,但是此后网民的群起讨伐让他很寒心。 马立诚文章中最遭人垢病的两个观点是,第一,在已经取得的经济成就上,日本是亚洲的骄傲;第二,日本的道歉问题只是一个形式问题,因此中日两国可以放下历史包袱,携手前进。 此文一出,知识分子的清谈立即飞入寻常百姓家,几乎所有中文网站都持续了几个月对"新思维"的讨论。而此后《战略与管理》又连续发表了时殷泓、冯昭奎等国际问题专家的多篇论文,为讨论增添了更多燃料。马立诚和观点相近的时殷泓因言获罪,被网民们斥为"汉奸"、"卖国贼"。 "平心而论,马立诚和时殷泓只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献计献策,他们的观点也只能代表其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预期。把帽子扣得这么大,无论如何都有些过分。"那位学者说。 在历次签名之中,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非常激烈,甚至不理性的言辞。民间力量的非理性成分,可能是日后困扰民间力量走向的一个问题。走上法庭。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