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惊世界--记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6日11:45 新浪文化 | |
朱增泉 一 杨利伟,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随着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杨利伟的名字迅速传遍世界。他的“首飞”壮举,是中华民族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飞 “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中华民族是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伟大民族。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艺术形象美妙绝伦。中国明代的万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升空飞行试验,第一个为人类探索太空飞行献出了宝贵生命。杨利伟的“首飞”成功,使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嫦娥、万户到杨利伟,从辉煌到衰落,从衰落到再度辉煌,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奋斗历程啊。 1988年,美国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访问中国,他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作报告时说:“人类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是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而人类最先登上月球的是一个美国人。这位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这个美国人就是我。”会场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该所原所长、“921工程”副总设计师沈力平同志曾对我说,他当时听到阿姆斯特朗这两句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是啊,我们这个伟大民族,自古有着灿烂文明,但进入近代以来却远远落后了。前苏联的加加林1961年就上了天,美国的阿姆斯特朗1969年就登上了月球,中国的航天员什么时候才能上天? 世界在问中国,中国在问自己。 今天,迅速崛起的中国,终于具备了这样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可以去超越载人航天这座里程碑了,它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让谁去代表中华民族完成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呢? 历史选择了杨利伟! 二 人们是否知道,我们遴选“首飞”航天员的工作进行得多么慎重,多么庄严,因为我们是在挑选一位天之骄子。我是“首飞”航天员评选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在前后两个多月的评选过程中,我觉得十四位航天员个个都优秀,哪一个都舍不得让他们落选,但又必须从他们当中遴选出最棒的一位担任“首飞”。 第一轮遴选工作是在今年七月初进行的。几本厚厚的航天员考评报告交到了每一位评委手里,会议室里坐满了航天医学专家、航天员训练专家、心理学专家,以及航天员训练中心的领导,向评委们进行着详尽的介绍和汇报。经过逐人逐项认真分析比较,从十四位航天员中选出了综合素质最优的五人。其中,杨利伟的评定指数名列第一。 九月初,又进行了第二轮遴选。对第一轮选出的五位航天员进行了两个月的强化训练,根据“强中选强,好中选好”的原则,包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在内的评委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又从中选出三人: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 我国的“神舟”号飞船返回舱是按照三人乘员组设计的:一名领航主任、一名飞船驾驶员、一名随船工程师。此次“首飞”虽然只上一人,但选出的三名航天员都要进入飞船发射准备的最后程序,都要做好太空飞行的一切准备。一直要到飞船点火发射前的最后时刻,再根据对他们生理、心理的检测情况,谁的状态最稳定,就由谁担任“首飞”。 九月下旬,航天员们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人、箭、船”模拟发射合练回来,杨利伟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说:“合练一切正常,感觉很好。”这时,我内心已越来越确信,杨利伟最有希望担任“首飞”。 三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辽宁省绥中县人,正团,中校,今年38岁,正处在航天员的最佳年龄段。他个头不高,理了一个“航天员式”的平顶发型,肤色白净得象江南人似的,每次见了我都是一脸微笑。他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出身,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他父亲杨德元和母亲魏桂兰夫妇教子严格而得法,杨利伟小学毕业后考入本县重点中学尖子班,曾多次参加全县中学数学竞赛并获奖。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扎实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为杨利伟后来的学习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杨利伟的家乡绥中县,地理环境相当独特。他夫人张玉梅在一旁插话向我介绍说:“火车出了山海关,继续向北开,第一站就是我们绥中县。”张玉梅也是一位中学老师。绥中县背靠蜿蜒于崇山峻岭的万里长城,面对浩淼无际的辽东湾万顷碧波,恰好处在中原与关外的战略通道上,历来兵家必争,屡受历史风云洗礼。古代秦始皇在此修过长城,近代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海防前沿,当代是辽沈战役的广阔战场。作为这片光荣土地的优秀儿子,家乡的独特人文地理环境赋予了他刚柔相济的可贵品质。 杨利伟似乎与生俱来就具备“当第一”的超常素质,但这绝不是天生的。从尖子飞行员到航天员的非凡经历造就了他:既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又有精细严谨的良好习惯。 “在航校,我每一个飞行课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他在航校是尖子学员,毕业后先后分配到华北、西北和西南的飞行部队,几乎飞遍了祖国的广阔蓝天。他飞过强击机、歼击机,飞行时间达到1200小时,飞行技能出类拔萃。关于他的飞行技术,通过他向我讲述的两件事可见一斑。有一次,他在新疆某飞行训练基地参加强击机超低空课目训练,刚飞到艾丁湖上空,只听“砰”的一声爆响,飞机一抖,一台发动机突然停车。飞机侧滑着往下掉,他与塔台的无线电信号已被天山隔断,只能靠空域内的其他飞机为他导航。他沉着冷静,靠一台发动机将飞机慢慢拉起,艰难地爬高了500多米,飞越天山干沟,飞回机场,将飞机降落在跑道上。当他从机舱内下来时,浑身衣服已全部湿透,战友们拥上前来同他拥抱,师首长当场宣布给他记了三等功。事后检查,发动机的一个叶片折断了。后来,他调到四川某飞行部队改飞歼击机,担任领航主任。全团训练空中打靶时,每次都由他驾机拖靶。训练结束后,他必须先把空靶扔掉,然后才能驾机返航降陆。他每次将空靶投到指定地点都投得特别准,新飞行员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是飞强击机出身的,练的就是投得准嘛。”新飞行员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选拔航天员时,我到北京来参加体检也争了个第一。”他说,过去只是从报纸杂志上知道一点前苏联和美国宇航员的情况,觉得挺神秘的。他接到参加航天员选拔的通知时,开始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他们那一批30名飞行员参加选拔,上级组织他们到青岛疗养院疗养,在那里接受体检。体检中,他一关一关通过得挺顺利,医生向他透露说:“你很有可能到北京去接受身体复查。”他顿时信心倍增,争当航天员的心情变得非常强烈。一旦人生的重要机遇出现在他面前,他绝不会放弃。不久,通知他到北京进行体检。他提前好几天就到北京空军总医院报到,医院的准备工作尚未做好,床还没有铺,日用品还没有配到位,护士就说他:“你也太积极了。”他笑着说:“争当航天员还能不积极吗?”他报到了两三天,其他人才陆续来到。 “航天员训练开始后,我第一次考试就争了个第一。”谈起这一点,他特别感激他当时的飞行师师长邵文福。1998年1月,他到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正式报到之前,去向师长告别。师长对他说:“我对你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术都不担心,你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学习,你将学习大量载人航天的相关知识。”他把师长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做好了发奋学习的思想准备,在心理上打了一个主动仗,一开始就争得了主动。第一阶段学习基础理论,一本《载人航天工程基础》教材,16K的大本子,厚厚600页。全书十八章,涵盖了载人航天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飞行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地球物理学、宇宙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天体力学、航天器轨道理论、火箭推进原理、载人飞船系统组成、飞船结构、空间导航、太空飞行测量控制与通信等等。他回忆说,教材里面有些内容很深奥,许多都是当飞行员时没有接触过的,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最初三年,他晚上十二点以前没有睡过觉。第一次考试,除了从俄罗斯留学回来的两位教练员,他在新入选的十二名航天员中名列第一。学习基础理论这个最艰难的阶段闯过来了,他的成绩是全优。他越学越有信心:“我对自己有了底,我能行,我能学下来。” 四 上天难,上天确实难。中国老百姓常说某件事“比登天还难”,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入太空飞行,更比攀登蜀道难上万万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除了必须具备特殊的身体素质,掌握深奥的相关知识,还必须接受一系列严格的特殊训练。杨利伟在航天员训练中表现得出类拔萃,他那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精细严谨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了作用。 他同我谈到航天员训练时,经常用到一个词叫做“走程序”。这是他在当飞行员时就养成的习惯,每次飞行训练前都要在脑子里先把程序走一遍。他每个飞行课目都能第一个放单飞,奥秘就在这里。在航天员训练中,他做得更仔细了,每次在脑子里“走程序”可以做到不漏一个动作,不错一个程序。在航天员公寓他的宿舍里,墙上贴满了飞船舱内的各种电门、仪表的图标,整天看啊,背啊,记啊,弄得很熟很熟。每次训练结束后,他还要把操作程序在脑子里“复走”一遍,自己先检查有没有错漏的地方,然后再去听教员讲评。经常是这样的情况,教员拿着考评记录先问他:“你这次做得怎么样?”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次没有差错!”教员对他笑了:“你的训练没的说。” 他胜人一筹之处,表现在他总能通过仔细分析客观条件,找准突破点,通过主观努力去争得主动。在模拟舱训练中,十四名航天员轮流进舱操作,每个人轮到的时间有限。为了使自己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他用摄像机把模拟舱内的各种电门、仪表拍摄下来,输入电脑,编辑成模拟舱直观景象,自己可以利用更多时间熟悉、默记。他对我说:“我现在只要一闭上眼睛,眼前马上会呈现出一幅清晰的舱内景象,什么按钮在什么位置、什么形状、什么颜色,都记住了。甚至连哪个按钮上被手指磨出的发亮痕迹也都印在我脑子里了,闭着眼睛也能操作了。”强化训练中,有一个“数管失效”应急程序,一旦飞船进入太空后计算机管理程序失效,马上要改为手动操作应急返回,一共有30多道指令、50多个动作,他做得分毫不差。强化训练阶段进行了五次考试,他第一次得了99·5分,第二次得了99.7分,后面连续三次得了100分。他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我说:“我对自己越来越充满信心。” 五 首次太空飞行,毕竟是一项超常任务,需要具备超常意志的人去完成。杨利伟对完成“首飞”任务充满了必胜信心。他的自信不仅表现在热情和意志上,更表现在他对自己适应能力的冷静分析上。他说,“首飞”中对他最大的挑战将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进入太空后的“空间运动病”,另一个是一旦弹道式应急返回时的“过载”。对于这两项挑战,他都早就做好了主动适应的准备。 所谓“空间运动病”,通俗的说法就是进入太空后犯迷糊。如果抗不住它,到了太空肯定会影响操作。他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转椅训练是最难受的,但他每次都坚持做最长的时间,做最大的动作,以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强度。练到后来,教员说他这个课目可以免试。 抵抗弹道式应急返回时的“过载”,他经过长期刻苦训练,也有了这方面的体能储备。飞船升空后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应急弹道式返回时航天员可能要承受8·5G载荷。他说:“我属于兴奋型体质,能在短时间内爆发能量,百米速度现在仍能保持11秒97。平时训练,我在离心机上做到8G载荷时心率仍可控制在110次。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再入时抗住8·5G载荷是有把握的。” 我和他单独交谈时,也谈到了太空飞行的风险。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冷静的、科学的、坦然的。他说:“载人航天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啊,我会坦然面对这种风险。我过去当飞行员的风险就很大,更何况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献身,无论多大风险也值得。祖国要我去‘首飞’,我义无反顾。”此刻,我听到的是一位祖国之子的肺腑之言。 他也谈到了朝夕相处的航天员战友们。他说:“我们十四位航天员是一个光荣群体,互相之间即使有些差距也不会很大,让谁担任‘首飞’都能完成任务。最后选上我‘首飞’,我是这个群体的代表,我要当好这个代表。” 我和他握手告别的时候,我衷心祝愿他“首飞”成功。并告诉他说:“你返回着落的时刻,我将在内蒙古着落场迎接你!” 摘自华艺出版社新书《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