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五号专题 > 正文

原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徐克俊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6日15:18 光明日报


原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徐克俊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徐克俊,1943年出生,湖北武昌人,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运载火箭、卫星、导弹的测试发射工作,曾参加我国洲际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和导弹的发射,参与组织指挥我国洲际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导弹的研制、定型飞行和“神舟”号飞船发射等国家级试验100余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获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原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

  记者:参加航天工作这么多年,您还记得解决的问题大约有多少?

  徐:大的问题可能有几十个吧,小的问题很多,数不清了,总有数百个吧!

  记者:其实航天没有小问题。

  徐:说句实在话,航天领域当中,只要是问题,就不是小问题,哪怕是非技术性的非常简单、非常低级问题,如果你没发现,没解决,就会捅出大篓子。

  记者:现在搞载人航天,要求比以前更高、更严。

  徐:是的。载人航天比起其他型号试验任务要严格得多,一般的卫星工程都不能和它相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担载人航天的发射任务,对我们也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记者:载人航天发射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之一,1992年刚刚启动论证的时候,您在干什么?

  徐:当时我担任试验技术部副总工程师的职位。北京组织载人飞船的立项论证,我们发射中心派出了一个小组参加,我是其中成员之一。

  记者:你们当时都参加哪些论证?

  徐:我们主要参发射场组。因为发射场就定在我们这里建,要我们拿出发射场的建设方案。

  记者:当时定发射场的时候,为什么选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徐: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863计划”的概念性论证中提出搞载人飞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选点了。候选点共四个:酒泉、西昌、苛岚(山西)、海南,到底定在哪里作为载人航天发射场,几家都在争。这中间牵扯到很多因素,一方面这项工程当时还没有公开,要利于保密;另一方面,发射场的选定还牵扯到着陆场、火箭残骸落区、逃逸救生落区等各方面的选择。发射场尽量要开阔,周围居民要少,落区也要选人烟稀少、地域开阔、平坦的地区。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最符合条件的,基本算是确定了。所以后来发射场论证的时候,只有苛岚来了一个人参加发射场的方案论证,其余两个地方都没有来。

  记者:你们当时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徐:当时就这几个发射场的实力来看,我们还是很有一定把握的。确定在这里建,我们当然很高兴。那时发射中心主任是李元正,他当时提出说,我们一定拿出一个国际先进的航天发射场论证方案,争取主动。一直以来,我们多段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都是在水平状态下,一截一截地测、一截一截地装、一截一截地配。技术区准备完了,转到发射区,还要重新总装、测试,重复工作多,耗费时间长,非常麻烦。我们那时候想,能不能在技术区就把火箭吊装起竖、对接组装,测试完了也不用拆,就是发射状态。然后就是怎么把飞船和火箭垂直整体转运到发射区。

  记者:当时垂直整体转运的不多。

  徐:不多,但是已经有了。那时还没有“三垂”这个概念,只是简单有这么个想法。另外还有一个想法是搞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技术。这在当时也比较难,因为那时电脑、光纤都很少用。以前我们的地下控制室离发射工位只有几百米远,很危险。如果能在一两公里外远距离控制,就安全得多,这在外国早就有了。

  记者:我们所说的“三垂”的概念是针对哪三个方面说的?

  徐:是指产品的技术准备,包括总装、测试、转运都是在垂直状态下完成的,即垂直总装、垂直测试、整体垂直转运这三个方面,这在我国没有先例,以前我们都是水平状态下操作的,最后到发射区才开始起竖。

  记者:当时国际上有没有这种模式?

  徐:有,但不这么叫,开始我们也没有接触到这些资料,可以说我们的这些想法和他们不谋而合。后来我们去北京参加论证的时候,才看到外国的这些资料。俄罗斯是“水平整体模式”,就是水平状态下进行总装、测试,然后水平整体起竖;美国还有一个是“固定模式”,建了一个很复杂的活动勤务塔,火箭一进场就开始起竖,固定在发射架上。等测试完后,直接加注发射,不存在转运和重复测试的问题。但这种方法有两点不好,一个是火箭飞船占用发射平台时间太长,发射频率不高。再一个是安全性差,一旦火箭在发射台爆炸,损失将非常惨重,整个发射场、地面设备全毁了,很难恢复。所以他们这个发射场建成后用得也不多,基本就废弃了。当然,美国后来发射阿波罗飞船时又建了最早具有“三垂”特征的39A发射场;日本只是火箭垂直准备,卫星则单独转运,到发射区再进行组装,叫“日本模式”;法国阿里安发射场叫“垂直准备模式”,即垂直组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转运,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垂”,建设时间大致和我们相当。所以我们当时提出的“三垂”模式,确实代表了一种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很先进的。

  记者:你们当时提出这种大胆的构想,是不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徐:是的,发射场的论证是阻力最大的一个。当时我代表论证组汇报,我们的论证方案总体组通过了,但评审组不签字。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模式是一种重大的创新,在发射试验技术上将实现重大的跨越式发展,难度大。

  记者:这种模式设计难度和经费较多主要表现在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徐:主要是“三垂”模式和远距离控制发射。飞船、火箭、逃逸塔,还有发射车,加起来近70米,要实现垂直总装、垂直测试,首先要求建设大的垂直测试厂房,还有厂房大门怎么设计?六、七十米高的东西要能出来,还要兼顾密封性。另外考虑到将来多发任务同时发射的可能,需要多个总装测试工位和转轨装置。还有一个是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实际上是远距离控制搞自动化。那时电脑、光缆用的不是很多,都很昂贵,要搞就得下很大的决心。

  记者:当时争论最大的是什么?

  徐:争论最大的是垂直整体转运,用什么车。美国的转运使用履带车,能够360度转弯,对路面要求低,公路路面可以起伏。履带车自重2700吨,驮运能力5000吨,他们把整个地面设备全部放在车里,带着电源和电缆摆杆,技术区测试完后随火箭一起转运到发射区,这样就不用再重新连接、重新测试,很方便。这种车发射时要求减震非常好才行。这么庞大的转运车,设计复杂、规模大、投资高、技术难,我国当时的技术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记者:如果要设计建造这么一辆车,大约需要多少资金?

  徐:美国的大型履带车造价两亿多美元,相当于16亿多人民币。

  记者:我们现在的转运车呢?

  徐:现在的转运车750吨,从设计、建造,全部下来大约两千多万元人民币。

  记者:当时还有其他的方案论证吗?

  徐:有。当时设计单位提出还使用水平分段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我们以前的做法沿袭过来的,造价低,技术设计上相对成熟,也简单些。但这种方式重复工作量很大,技术上没有大的进步,对载人航天这样的大型发射试验也不适合。有人说用俄罗斯水平整体转运方式也行,但人家的惯性控制用的是捷联装置,我们现在使用的控制装置不能放倒,否则减震装置受不了。如果要水平转运,控制还得单独卸下来转运,到发射区再组装。否则就得花大力气解决,给火箭带来了许多技术和测试上的不便。

  记者:但是后来我们的发射场还是采用了“三垂”模式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经费是怎样降下来的?

  徐:其实大家对我们提出的发射场建设模式在技术上是很赞同的,只是在经费上有些担心。所以我们想,搞我们中国特色的先进发射场,把经费降下来,同样可以实现“三垂”。第一个先从总装测试工位入手,就是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解决垂直总装和垂直测试问题。美国阿波罗发射场有四个测试工位,我们用不着那么多,有两个就够了。另外根据我们戈壁滩的地质气象情况,垂直厂房不用搞钢结构,钢筋水泥就可以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而且防风沙能力更强。第二个是垂直整体转运,怎么解决转运车,这是最关键的。一开始我们想吊着走,这样对转运车和路面的要求都低一些,但是这样可能对船、箭受力带来麻烦。美国他们用履带车,减震好,对路面要求低。履带车无非就是平稳,消除路面状况带来的震动,我们可以用铁轨,这样路面可以做得很平,对转运车的要求也降低了。第三个问题是前置设备。履带车载重量大,美国人把前置设备全部放在车上,带到发射区。我们的转运车放不下,怎么办?后来考虑搞两套前置设备,一套放在技术区,另一套放在发射区地下室。这样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发射区地面设备的可靠性怎么验证?技术区都做过了,发射区的地面设备还没用过。这个问题好解决,我们在发射区增加一次总检查测试就可以了。这样一来,转运车不带设备,不搞悬挂,不搞减震装置,电车驱动,就可以做得很简单,把设计难度、设计经费全降下来了,形成现在这种模式。

  记者:我们花了比较少的钱,同样建成了世界先进的航天发射场。

  徐:是的。当时领导决心也很大,他们都去国外考察过了,听了我们的方案之后,十分赞同。他们当时说先暂定,然后再进一步做工作。这个决策很关键,等于发射场方案有眉目了。

  记者:这是什么时候?

  徐:这已经是1993年了。后来为了落实这个方案,我们又派人去日本考察。日本的发射塔建得非常精致,非常漂亮,全部自动化,但他们当时没有实现完整的“三垂”。

  记者:要实现“三垂”的确很难。

  徐:对。那时候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其他六大系统都有一致的同意方案,发射场还有意见分歧。后来我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主要讨论了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航天发射能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航天发射场。这篇文章后来被钱学森看到了,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视,还写信给当时的科工委机关负责人,这对发射场的建设方案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后来国外考察的同志们回来后,也建议搞最先进的,最后决定搞“三垂”。

  记者:很不容易。

  徐:这么大的工程,技术突破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困难,要创新一门技术,冲破传统的观念就更困难。首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技术上能够实现,经济上又能够保证,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到。

  记者:大家都知道,“豆腐渣”工程在20世纪90年代时有报道。您作为发射场总设计师,又是质量控制组组长,当时是怎么抓这项工程的建设质量的?

  徐:载人航天发射场这项工程是我们发射中心的支柱,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种标志。这项工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航天的形象。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一套质量监督体系,首先从原材料、设备货源抓起,一次承建,中间不能有二手承包,保证把钱都花到工程上,确保工程质量。

  记者:这中间有没有出过质量问题?

  徐:也有。那是1997年,加注系统安装调试的时候,发现加注管路的一个阀门密封性不好,举一反三,发现这批阀门都存在工艺生产质量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加注安全的大事,阀门一旦泄漏,轻则影响发射进程,重则起火爆炸,甚至引发箭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所以我们当时就果断决定,全部拆下来返修、更换。加注管路阀门500多个,在后续四次无人飞船发射过程中,火箭加注一滴不漏,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中最高的水平。

  记者:我们现在这个发射场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徐:我们这个航天发射场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亚洲也是第一。不光是建筑方面,我们的自动化程度也很高,“点火”都是自动程序,可靠性高、安全性能好。指挥控制间的一个计算机主机系统可以同时指挥2-3套前端设备,完成对火箭相关系统的测试、发射准备,并最终控制发射。目前,国外的大型航天发射场都采用这种模式,这也是我们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征。

  记者:目前我们这个载人航天发射场能不能适应将来的空间站发射?

  徐:将来要发射8-10吨的空间实验室,目前的发射场都能够承受。现在的各项科技发展都非常快,航天当然也不例外,未来要发展更大的航天器、运载器发射,可能需要扩建或者重新建设更大规模的发射场。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巨库:京城旺铺10月18日全面开盘
上海治近视价格创新低

北京吉普制造中国航天员专用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订阅新浪短信关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聚焦第一个飞天中国宇航员!
  企业法律顾问考试冲刺辅导热报 还快乐互动学英语本色 考研&MBA冲刺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销魂而忘情的感受
带你步入性爱天堂
非常笑话
热辣精彩的短信笑话 绝对值得一试!
图片
铃声
·[花蝴蝶] 花蝴蝶
·[和 弦] 蓝精灵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家饰品店年利几十万
中医根治乙肝获新突破
人员流动,客户永存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分类特惠广告抢购
到国外去上学(豫)
企业“零”成本推广
京城留学资讯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
欢乐无限
结婚前,女方坦承自己的缺点:我的胸部不大,就象是2个…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