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共享城市化实惠和文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8日05:3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成都平原,因其富庶的农业和繁华的商业而以“天府之国”誉满古今。 今天,这一方热土上千百年来得天府水土滋养的700万农民,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融向城市文明。 今年8月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诚心诚意为人民创造更加殷实的生活,让城乡人民共享城市化的实惠和文明。 根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三个转变”战略部署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呼之欲出。让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为什么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市委副秘书长、农工办主任金嘉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主要是着眼于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市农村虽然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小康,在基础设施、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和城市的差距还相当大。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目前已经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市党代会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作为推进“三新”、实现“三最”宏伟蓝图的重要部署,其内涵和外延都已超出了农业、农村本身,事实上是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决不是权宜之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在思路上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放在城乡经济一盘棋当中来考虑,放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框架中来思考、探索、运作。 让农民市民化今年以来,我市在这方面迈出了一系列探索的步子。双流、龙泉驿等5个区县和锦江、青羊等5个城区先后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开展了试点工作,创造了较好的经验。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是工业化、产业化,主要途径是包括居民和基础设施的相对集中。统筹城乡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明生活的演变,使农民成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从身份上、待遇上、思想观念上、生活方式上切实转变为市民。基于此,双流县探索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的统筹发展之路,工业园规划面积已达48平方公里;新建农民小区66个,共161万平方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47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2.1%;优化重组土地26万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6元。 相关政策措施的建立和完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探索以“农转非”为主要内容的户籍管理办法,取消小城镇入户指标,对于在小城镇有固定住所和较稳定生活来源的本地农村人口,允许其在小城镇落户,并享受与本镇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此外,在农村税费改革中,2002年市和区(市)县两级共计配套转移支付资金18578万元,全市农民人均负担由改革前的112.43元减少到51.94元,减负比例达54%;都江堰市、青羊区开展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双流县直接补贴粮食生产;金牛区探索成建制转移农民,建设中心村;全市教育投入中拿出一亿多元专用于改造农村学校危旧房……凡此种种,标示着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统筹正在我市破冰而行,加速向前。 至2007年,预计郊区(市)县人均GDP将达到2600美元,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规模将达到220万人,农民转为市民规模将增加7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000元,城市化率将达到42%以上。城乡居民共享城市化实惠和文明的美好生活,正待我们来共同创造,正向我们快步走来……本报记者高纪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