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戏曲活动探源-甄光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0日00:03 天津青年报 | |
天津,是京剧、评戏、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久负盛名的戏曲演出大码头。探寻天津地方演戏起源,近郊的历史较为悠久,而城区的演戏活动究竟始于何年?如今已无从稽考,只能从散佚的笔记文字里找些依据。 在明代戏曲理论家祁彪佳的日记体《归南快录》里,记述了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十五他由京南归,船过天津城的时候,“吴期生相邀,乘别船往彼命酌,观《白梅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天津城东北隅富家馆舍一亩园的主人张氏,写有“一亩园夜听杂剧”诗作,虽然未详所演剧目,却证实了彼时杂剧在天津流行。及至雍正年间,天津名园水西庄主人查为仁在其所著《莲坡诗话》里,有“商苍雨乙卯(雍正十三年)入都,路经水西庄,余出歌演剧”的记述。这说明当年的水西庄里有堂会戏活动。在同一本书里,作者转引吴东璧写于水西庄的《踏灯词》:“怪他鲍老太郎当,三五优童聚广场”,诗后有注:“时演《长生殿》”,进一步证实水西庄不仅有堂会戏,而且蓄有艺童家班。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进士及第的天津前贤吴念湖,一生喜词曲,即使在知府任上,也“尝酒后耳热,偕二三友人演南北二剧”。彼时全国戏曲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南北二剧”据此可以注解为吴念湖擅演形成于江苏昆山的昆腔和盛行于北方弋阳腔。他还编剧,著有《珊瑚鞭传奇》,是为天津文人较早编写的戏曲剧本。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为乾隆皇帝82岁寿辰祝贺,次年8月返回途中曾在天津作短暂停留。事后他回忆在天津的所见所闻时提及:“我们的小船在大致是市镇中部的总督府前,在对面的码头上,在靠近河边的地方,这时正搭起一个巨大华丽的戏台,一群演员正在这里演出种种不同的戏剧、哑剧……”依据这位来自外国目击者的记述,不难设想昔年天津戏曲活动的繁盛景状。 清道光初年崔旭(1776年~1846年)所撰《津门百咏》,有“戏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逄场各有情,若问儿郎住何处,家家门前有堂名”之句。词后作者自注:“(天津)戏园起于近年,伶人寓此者五十余家。”于此可知,道光初年,天津的戏曲活动已从私蓄家班和堂会演戏转而成为面向社会的营业性公演,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作者简介 甄光俊,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河北梆子在天津史述》、《河北梆子女伶志》等专著;主编《近代天津十大戏曲家》、《河北梆子声腔音乐论文集》等图书;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