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运行关键在“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0日06:35 华商网-华商报 | |
本报讯(记者 李亦南 陈有谋 实习记者 任然)2003年的渭河水灾使我省渭南地区遭受重大损失。昨日,本报刊发水利部索丽生副部长指出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三门峡水库这一观点后,引起广泛共鸣。为了加强渭河治理,我省提出,改变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把潼关高程降低2米十分重要,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运行方式要在“降”字上下功夫。 三门峡水库建成前潼关河床轻微抬升 “从秦汉到建三门峡水库前的2000年间,渭河虽然多泥沙,但一直是一条冲淤平衡的河流,保证了渭河流域八百里秦川的农业文明和人民富庶,使得西安等地成为封建帝王争相建都之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周文浩分析说,三门峡建库以前,潼关河床处于轻微抬升状态。在最近377年内,潼关高程每年上升约0.04~0.05米。 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9月开始蓄水拦沙运用,运用初期就使包括我省潼关地区附近的三门峡库区发生了严重淤积,造成潼关高程(指潼关(六)断面1000立方米/秒水位)迅速抬升。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 自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以来,潼关高程问题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我国著名的泥沙研究专家、西安理工大学曹教授介绍说,三门峡水库1960年建成蓄水后,库区泥沙淤积严重,1969年潼关河床高程,仅9年就从323米抬升至328.4米,比建库前抬高5米多,形成悬河。后来,三门峡水库虽经过两次改建,曾使潼关高程下降至326.6米,下降了1.8米,1973年迄今,三门峡水库使潼关高程又抬升,2002年曾达到329米。 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渭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多年出现枯水,致使渭河主槽萎缩,目前过洪能力已由建库前的约5000立方米/秒萎缩为现在的不足2000立方米/秒。主槽过洪能力差,致使堤防抗洪标准不断降低,今年8、9月份我省渭南地区渭河“小水酿成大灾”,就是一个沉痛教训。 调整水库运行方式努力降低潼关高程 在10月11日至12日水利部科技委在郑州召开的“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研究会”上,水利部科技委委员、有关科研院所、陕西、山西、河南三省水利厅及黄河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单位26名专家及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尽快控制、降低潼关高程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形成了专家调研意见。 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洪小康在专题调研会上指出:三门峡水库修建以后,带来了利益的刚化和利益的刚性,历史已经造成看问题的角度出现了一种大的差异。但此次研究会,“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运用方式研究”已经明确了主题,就是要在“降”字上下功夫,要在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上下功夫。他强调说,潼关高程是可以降低的,水库低水位运行对潼关高程影响是很有益的。 曹如轩教授建议,三门峡水库在汛期中应该敞洪,非汛期中蓄水位应该较低,这样潼关高程降低2米是完全可能的。而水利部索丽生副部长指出,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可以利用小浪底水库和一些新的条件,从而使潼关高程努力降低2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