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托起神五飞天的陕西人(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1日06:29 华商网-华商报 | |||||||||||||
本报记者 宁峰 摄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当年在井冈山挥毫写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词句,不仅仅写出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更是对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呼唤。2003年10月15日、16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畅游太空后顺利返回地面,让全国人民特别是航天科技工作者体会到领袖词句里的那种万丈豪情。在全国上下欢欣鼓舞地庆祝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凯旋时,古城西安有一群人,激动地落泪了。 这群人的泪水和欢笑,是等待了几十年的一次尽情肆意的喷发,这种心情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为了中国人登上太空这一天,多少航天人青丝变白发,多少人数年不回家,有人甚至把生命献给了她……这群人就是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生产和试验的陕西科研工作者。 研制“神五”发动机重任落在六院肩上 神舟五号酒泉冲天而起,令全世界的眼睛紧盯东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和生产的长二F火箭发动机,给神舟五号提供了拥抱苍穹的澎湃动力。为了这一天,航天六院几十年飞天攻关不言悔,几十年默默奉献不歇脚,终于迎来胜利的一刻。 神舟五号运载火箭上,发动机是心脏,为火箭提供强大推力。航天史上,发动机技术始终是核心技术,发动机一个细小问题,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载人航天要求火箭系统不仅满足常规发射需要,更要符合载人发射的安全要求。而飞船可靠性每增加一分,系统的技术难度就增加十分。 研制工作于1993年正式启动,六院165所迎难而上。多少个夜晚秦岭深山的明月见证了他们拼搏奋战的身影,多少个东方初起的红日见证了他们满是红丝但仍熠熠有神的眼睛。 为了保证发动机上的一百多个测量参数个个百分之百的精确,测量中心主任赵万明和同事们完成了上万个数据的测量,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在试车台,承担试验用高空模拟筒等系统加工任务的二车间职工,为达到工艺要求连风扇都不敢开。为保证进度,焊工们在摄氏37度的高温下埋头工作,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双手戴的专用手套不透气,手背和胳膊长满了痱子,一出汗又疼又痒,可他们一声不吭,直至每一条焊缝都分毫不差地完成,难以计数的零件、组合件在他们手中诞生。 年轻人抢着干,老同志也是争先恐后。原一室高级工程师柯元根虽已退养,但他返聘后不顾年事已高,严谨投入,随叫随到,在高温天气下挥汗奋战而一声不吭。双手捧着老伴的遗像,苏杭潸然泪下,因为当他还在秦岭深处参加试车时,重病的妻子竟永别他而去…… 六院院长雷凡培是陕西合阳人,从一名火箭动力领域的研究人员转型为一名航天领域的领军少帅,现年四十岁的他却为航天事业华发早生。在2002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仪式上,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曾问过雷凡培关于白发的问题,当时他思索片刻后,笑着回答:“说不清楚,不知啥原因,这两年头上就长出了白头发。”其实,他又怎么会不知道,正是他肩上神舟飞天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使命感,催生出了那些斑斑白发啊!然而巨大的工作压力不仅没有压垮这位少帅,反而使他在新的平台更加沉着、冷静、准确无误地发布着每一道指令。 试验是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进行的,经常是几次试验连在一起,每次连续三四个月,期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孩子高考无法顾及,父母生病不能照顾。山岭的明月见证压力巨大的寂寞,也见证了辛勤劳动的累累成果:1994年12月,载人航天发动机第一次试车成功。1996年9月20日,二级发动机系统在模拟真空环境下经受了考验,首次?厝撕教煸嗽鼗鸺⒍呖漳D馐猿翟猜晒Α? 功夫不负有心人,秦岭深处终于升起了绚丽的彩虹。1999年11月到2002年12月,航天六院研制生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先后成功地将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今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由航天六院研制的一、二级发动机工作正常,表现良好,保持了该院发动机参加火箭发射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四院精心打造航天员的“生命之门” 凡目睹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壮观景象的人们一定都会注意到,在火箭顶端有一个类似“避雷针”似的尖塔状装置,它就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学名叫“逃逸塔”。它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火箭发射过程中万一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意外紧急情况,要确保航天员瞬间逃生、安全返回。而承担逃逸塔动力装置研制重任的,是位于我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 10月15日中午,“神五”成功腾空,当记者赶到航天四院时,四院早已成为欢乐的海洋,这些往日和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满面笑容,欢庆的锣鼓响彻云霄。 载人航天工程不同于一般航天工程的特殊之处,其一就在于必须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国外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威胁航天员的故障大多发生在火箭飞行段,因此,解决火箭发射故障逃逸救生技术,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四院的领导和科技人员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载人航天工程的逃逸系统动力装置上。由于逃逸系统的研制是一项完全从零开始的全新技术领域,国内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四院人毅然选择了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飞天之路。 当四院人在接过研制重任时,也同时把一个民族的希冀压在了肩上。面对这项堪称打造航天员“生命之门”的重任,久经考验的四院人沉着受命,按照“高可靠性、高精确度、高安全性”的技术指标,采取特殊措施,进行超常设计,开始了研制工作。 十余年奋斗历程创出十多项世界之最 11年的奋斗历程,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这是一段创造与梦想交织、成功与失败角逐的时期。每一个从这段时期走过来的四院人,又怎能忘记那一百多个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怎能忘记四院人携手风雨兼程的幕幕场景? 为了这个形状怪异“四爪鱼”一样的大家伙,仅机加工人就付出了整整一年的艰辛和汗水,由于当时设备条件有限,像这样的异型曲面,工人师傅们完全是靠镗床、铣床一刀一刀给“抠”出来的。攻关组的技术人员和一线的工人师傅遴选了成百种材料和配方,做了上千次试验,测试了上万个数据。在人不动都是一身汗的闷热天气里,有时他们一连工作了好多天,却毫无进展。为了得到每一项试验的准确数据,工作到深夜成了攻关组的家常便饭。 载人飞船逃逸系统十余年的研制历程,凝结了四院两代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在他们当中不乏夫妻比翼、父子并肩、兄弟齐上阵的范例。正是这种航天人如夸父追日般的舍身精神,铺就了中国人的通天路。 今年66岁的长征二号F火箭逃逸系统固体发动机总设计师陈立学,整天泡在攻关一线,由于连续奋战,长时间站立,他腰椎间盘旧疾复发,常常疼得大汗淋漓,连腰都直不起来。在攻关的3个多月中,他本来已经花白的头发几乎全白了。而值得一提的是,陈立学的女儿陈红斌,是41所高级工程师、副主任设计师,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她就回到了父亲工作的航天四院,和父亲一起,为了我国航天事业成为“上阵父女兵”。 两代人都一心扑在逃逸系统发动机研制工作上的情况在航天四院并不鲜见,发动机总指挥王士宝和从事前燃烧室成型工艺工作的女儿王庆利就是这样的一对父女。父亲王士宝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的身体,有时在实验现场一站就是几个钟头。那段时间,本来就清瘦的他更瘦了。女儿王庆利当时已身怀六甲,她忍着因实验室强烈的溶剂气味引起的严重妊娠反应,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齐吃住在车间。“不能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自己的手中误点!”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王庆利努力闯过技术难关,下午进医院分娩,早上她还挺着在工作。 主任设计师刘霓生组织设计人员从设计源头抓起,摸索进一步优化发动机结构设计。那些天里,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最终因疲劳过度病倒在岗位上…… 终于,不知道经过多少个没日没夜的艰难鏖战,多少次模拟试验,四院人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先后攻克了瞬时大推力特种固体发动机设计、超高强度钢异型机械加工等多道难关,把十多项中国独有的甚至是世界之最,写在了中国和世界航天史上。 记者了解到,由航天四院院长、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逃逸系统总工程师周为民领队的实验分队,在8月底就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这支队伍中,还有一位当时刚刚领了结婚证,准备在国庆节结婚的何雪光同志,他在接到任务后,毅然推迟了婚期,告别了美丽的妻子,奔赴卫星发射中心。他把对娇妻的满腔柔情和深爱化作了工作的动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用载人飞船首飞成功的佳绩,为自己的婚礼添光加彩,为自己的新娘送上祝福。 “国事重于家事,我们感到无尚光荣!”个人的事情永远是小事,这是航天四院人的共识。 航天时代公司提供“神五”的“眼睛和耳朵” 我省的航天时代公司辖属的771研究所、7171厂、7107厂等15个厂所,涉及惯性导航、遥测遥控、微电子与计算机三大专业,其产品覆盖了火箭、飞船、航天员等载人航天工程的所有领域。其中771所(骊山微电子公司)为神舟五号的运载火箭、航天员和飞船配套研制生产的主控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多达22台(套),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为“神五”上了“三保险”。 10月17日凌晨零点40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刚刚圆满完成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试验任务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时代公司总经理王宗银率领公司辖属十余个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及部分试验队队员二十余人,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基地载誉而归,鲜花和掌声包围了这些英雄。 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中,装备了771所按照冗余容错技术方案研制的新型箭载计算机,这是火箭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按照这个方案,为控制系统增加备份,主系统出现了故障后可以迅速切换到备份系统上保证火箭正常工作。771所还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研制了自动故障检测处理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根据故障的不同模式,启动逃逸程序或向航天员报警,保障航天员的安全。为了给航天员的空中飞行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存空间,同时对航天员的主要生理参数进行有效检测,771所为航天员系统研制了环控生保计算机和舱载医监设备,实时监测航天员飞行过程中的心电、呼吸等各项生理指标,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送到地面,同时还控制返回舱内的氧、氮、压力、温度、湿度、烟火报警等,调节环境参数,确保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10000次飞行试验9996次必须成功 于伦正,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箭载计算机的主任设计师,已为航天事业奋斗了近26个春秋。装载在长征二F运载火箭上的箭载计算机,担负着火箭的制导、稳定计算和控制、时序控制、级间分离控制及实时遥测等关键任务,计算机的任何故障都可能导致箭毁人亡。载人这种不同于其他航天发射的特殊性,对运载工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指标,就是说10000次飞行试验,9996次必须成功。实时计算周期为20毫秒,计算机时钟频率必须提高,给CPU的自检时间不得超过3毫秒。 许多高新要求迫使运载火箭控制计算机在方案上必须彻底变动,采用更先进的设计方案,以达到可靠性指标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单点故障,满足实时性及高可靠要求,经过反复思索,于伦正决定采用一种混合冗余技术作为基本设计方案。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大家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分析思考、实验验证,设计终于成功了。 科研过程中,于伦正的老毛病(痔疮)常犯,根本无法坐下,他只好站着画图纸、审图纸,站累了就一条腿跪在椅子上,就这样也舍不得花点时间去医院。一天上午,一起工作的同志们硬是把他弄到一个小诊所里取出了血栓,可他下午又慢慢挪着步上班了。同志们问他为什么不在家歇歇,他却回答,反正在家也“坐”不下。 同志们的辛苦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0月16日,看到我国首艘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航天事业工作了一辈子的63岁的于伦正,终于安心地“坐”下了…… 陕西有20多家单位参与研制或辅助工作 据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干部王锐介绍,除了航天六院、四院研制了“神五”载人飞船核心设备外,负责飞船的测控及回收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也早已广为人知(本报10月17日8版曾报道)。除了这些核心单位外,陕西还有20多家单位先后参与了此次航天飞船的研制或辅助工作。 据了解,西北工业大学为我国“神五”发射培养了大量人才,参与过飞船部分材料、“故障检测”和“救生逃逸系统”等研究;航天五院504所为“神一”至“神五”研制了飞船仪表与照明系统中的天线网络。而正是504所的天线网络,是飞船在各个运行段及返回舱着陆后,不可或缺的信息通信设备;此外,还有在陕某钟表研究所的设备,保证了飞船精确的时间控制…… 载人飞船的研制与发射回收,是一项需要很多部门、很多团队及个人共同协作的浩大工程。正是这种分工协作、不讲功名、精益求精的精神,保证了“神五”飞天落地每一个细节及全程几乎“完美”的成功。 据了解,部分在陕参与神舟系列飞船的单位已经军转民了,许多同志也许已经退休,但他们同样都是托举“神五”飞船上天的“无名英雄”,他们是与杨利伟一样可敬、可爱的人!本报记者 李亦南 雷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