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祭坛现身小谷围(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2日09:33 南方都市报 | |||||||
千年祭坛现身小谷围 三坛成“品”字状分布,专家称该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天地人和”思想 “我阿爷、我阿爸,世世代代,我们都把那里叫做腌缸窑,我们一直以为那里是个烧砖的窑”,70岁的番禺小谷围北亭村村民梁锦光坐在村中一间杂货店里告诉记者。“那里”,是指北亭村村口大香山岗上的一个从外观上看起来像个土包的圆形大土堆。 经过5个月左右的发掘,广州的考古专家已论证这个“烧砖窑”是千年前五代十国期间定都广州的南汉国祭天的圆形的天坛。在天坛的北面,还同时发掘出土两个正方形的祭坛,天坛与两个祭坛形成对称的品字状结构。专家们称,这一遗址不仅在广州,甚至于在广东、在岭南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有它重要的历史价值。记者昨天到遗址实地探访,在村民悠长的回忆里,已有千年历史的祭坛一层层拂去历史的黄土,现出真切的面容。 关于祭坛所在地的回忆牛也喜欢吃那里的草 祭坛所在的大香山岗周围多是低地、水塘、田地,在地势上,大香山岗可谓“异军突起”。村民所说的“腌缸窑”(即天坛)位于大香山岗最南端,前面就可以看到水面了。“解放前,我小的时候,常到那里放牛,也喜欢到那里玩”.梁锦光说,大香山岗是个好地方,坐北朝南,风大,树多,有很大的榄树(乌橄是小谷围上出名的小吃),很凉快,“中午就躺在山岗上睡觉”。这个地方不仅人喜欢,“牛也喜欢吃那里的草”。 后来,生产队用这块地种瓜果,“花生、白豆、地瓜都种过”,“1995年的时候,有个外乡人在这里承包了大香山岗种树”,“种的是龙眼树”,梁锦光向记者回忆的时候,另一位63岁的梁伯也凑过来一起回忆,“签的是15年的承包合同,现在才8年,因为要建大学城,承包终止,村里给了他钱作补偿后就走了”。 梁、崔、陈三姓都是北亭村的大姓。两位梁伯都说,每年一到清明祭祖的时候,崔姓后人会到大香山上去祭祖,梁锦光说,有座崔氏墓修整得还比较讲究,旁边有一些礼仪性的建筑。两位老人说,后来,部分山岗好像又给梁氏后人用。 关于祭坛的回忆拿几块青砖回来垫猪圈 不管北面的山岗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两位梁伯的记忆中,“腌缸窑”却一直处于上半部分的砖露出,下半部分埋在黄土下的状态中,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村民都知道那里有砖”,梁锦光说:“有一次,我家要围个猪圈,少了砖用,就跑到那里去拿几块回来垫猪圈。”他笑着说,那些青砖虽然薄,差不多两块加起来的厚度才抵现在一块红砖那么厚,“但非常耐用”。平时村民都是零零散散跑去那里找三两块砖用,他们记得,直到1983年左右,有个村民要种霸王花,就拿走了不少砖。考古现场 墓群环绕三坛品字分布 在正在发掘的南汉国祭坛现场,村民的这些记忆都似乎能找到一定的印证。 大学城的基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推土机、运泥车来往穿梭,尘土飞扬。 大香山岗就在拟建设的华南师范大学小谷围校区的对面,山岗上用铁线围出了一块数千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考古探方使整个考古工地看起来就像在黄土地上划出一块块的大格子。虽然考古工地大部分地方因工作需要已经一毛不拔了,只剩下黄土,但考古工地之外仍有不少龙眼树,不远的天空中有一行行白鹭飞过。考古工地上横七竖八地出现了几十个长方体的土坑,据说这些都是已经清理过的近现代人的墓葬。大多土坑及周围只有黄土了,但也有两个大的土坑周围有墓碑。其中一个墓碑写着十三世孙于“光绪年间重修”,从墓碑上可看出土坑下曾是崔氏八世祖夫妻合葬墓。据当地村民说,因大学城兴建,这些墓葬都已经迁去其他地方。 在这些墓葬的南边,村民说的“腌缸窑”(也就是被考证为是南汉王祭祀用的天坛)外形呈现出独特的圆包状,据目前已经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介绍,坛体是用青灰砖堆砌筑,最上一层的“天盘”直径约5米,坛基呈现出四方形。在这个天坛的北面,同时发掘出土了两个方形的祭坛,与天坛构成对称而稳定的品字形。两个呈正方形的祭坛也用青砖砌筑,面积约在100平方米左右。有专家说,天坛圆、祭坛方,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思想,天坛在南、祭坛位北,这与中国文化中南北、阴阳、日月的思想都非常一致。南汉王在此祭天祭地,为国家祈福,这种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天地人和”思想。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祭天地的地方也的确是风雷经常光顾的地方。梁锦光说,在小谷围有个说法,一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村里的大人就不让孩子们到这个大香山岗来玩,因为这里是“多雷区”,害怕孩子们被雷劈到。在上个世纪40年代、80年代,他都亲眼看过在祭坛周围有一位“三房以内梁家亲戚”被雷电死,两棵大乌榄树被雷电劈倒。有专家说,也许是因为这里历来都是雷电经常光顾的地方,伤人伤树的事都比较多,古人认为这就是离天地最近的地方,所以会在这里祭拜天地,以求安详。史料印证 几代南汉王在此祭天 专家们介绍说,郊坛,又叫圜丘、天坛,是古代帝王礼天的礼仪建筑。今次发现的北亭郊坛,可排在西安的唐代天坛之后,列为全国第二位。 据专家介绍,小谷围上可谓文物遍地,的确是有古可考有古可讲。这个紧临长洲岛的江心岛曾经被作为南汉国的狩猎场和后花园。为配合目前小谷围上兴建大学城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让存在55年的南汉国这段历史随着遗迹的发掘出土而逐渐浮出水面。在天坛和祭坛发现之前,同在北亭村,隔着天坛不远的后青岗上就发掘出土了南汉国第一代王刘。 专家们称,从形状上判断以及此处出土的文物已经可以认定是郊坛。专家们又在史料里找到了许多证据,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末五代,藩镇刘氏据有岭南,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立国,即南汉,传四主,共55年。《南汉书》里也有一主刘于乾亨二年祭天的记载:(918年)“冬十一月,帝祀南郊,大赦……”三主刘晟于应乾元年(943年)冬祭天:“十一月,祀天南郊,大赦……”四主刘 于大宝二年祭天:(959年)“冬十一月辛亥,祀天南郊,大赦。”专家说,南汉立国以广州为都城,称兴王府。今小谷围的北亭村位处兴王府之东南方,故称“南郊”。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成因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梁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