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引博从政的争议:博士真是官场弱势群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3日12:50 新华网 | |
新华网郑州10月23日电(记者郭久辉、佘林颖)郑州市近年来陆续引进百名博士,充实到市直机关及所辖县、市、区的副处级领导岗位上。不少博士很快显露出不同凡响的才华和作用,也有些博士遇到了这样那样的“排异反应”。中国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认为,“引博从政”是明智之举,有利于改善党政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引博从政”引来新气象 2001年7月,郑州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了开发建设郑东新区的发展目标。研究郑东新区规划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克发现,郑州市规划局从一般干部到局领导,最高学历是本科。李克进一步调研发现,全市2000多名处级干部中,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不到1/3,个别单位十几年没进过一个大学生,有的城建部门的领导连图纸也看不懂,根本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此市委决定,从急需的城市规划、现代物流、高效农业等专业着手,引进一批博士充实到副处级领导岗位上,并计划3年内引进150名博士。 2002年3月,郑州市委组织部向全国214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发出引博信息,立即引起了广泛响应,报名者纷至沓来。 “引博从政”如同巨石落潭,机关干部中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更多的人表示怀疑:“博士作官能行吗?” 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王鹏,与其说是个政府官员不如说更像一位学者。作为郑州市委组织部“五顾茅庐”从清华大学引进的第一位博士,他一到任,就在郑东新区规划方案国际招标评审论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20多位国际知名的规划专家,他直接用外语与专家讨论专业问题。日本一位著名的国际规划大师感叹:“没想到中国内地有这样年轻、高水平的官员。”如今,王鹏分管了原来由两名副局长分管的5个重要的业务处室。一年多来,他参与的十几项重大规划项目,全部顺利通过了审批。 中科院博士高照良是水土保持方面的专家,2002年3月任郑州市中牟县副县长以来,他到黄河滩区实地调研,提出因地制宜改良树种,这一决策将为滩区带来可观的效益。 童丽萍博士担任郑州市建委副主任后,敢于向世界著名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提出质疑,促其修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建筑结构方案,为政府节约了约1亿元建设投资。市建委主任魏深义谈起本单位的3位博士副主任赞不绝口。他说:“博士的专业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建委的对外形象。” 一些领导干部肯定“博士从政”产生了两个效应:一是博士们工作热情高,有朝气,有活力,一心干事,琢磨事不琢磨人,给党政机关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二是博士们知识面宽,善于学习,激发了机关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学习热潮。 “博士官”遭遇“排异”反应 与王鹏、高照良一来就成了单位里的“宝贝疙瘩”形成反差的是,也有些博士遭遇了“排异”反应。 担任郑州市某区副区长的一位博士说:“排斥的压力来自各方面,刚到任时人家不信任你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能担当起重要的职责。”另一位博士大胆提出改革方案,由于触及到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各方面的压力向他袭来。他深有体会地说:“光凭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基层实际工作比做学问复杂得多、艰难得多。”还有一位工作业绩突出、受到方方面面称赞的博士,谈到受挤压的感觉时说:“你威胁到别人的位置,就有麻烦等着你。” 一位社会学博士认为,产生“排异”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博士一来就给个副处级职位,而不少干部干了多年还没到副处级,心理不平衡是必然的;二是博士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基层情况不熟,受到非议也在情理中。 记者了解到,的确有的单位领导顾虑“引博”会影响本单位原有干部的提拔,顶着不要;有的单位勉强接收了,但博士被晾到一边,几个月不给分配工作;甚至个别领导生怕博士超过自己,处处给博士工作设置障碍。郑州博士联谊会会长、郑州日报副总编辑聂震博士说,博士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尽快融入新环境,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这是博士们最苦恼的问题。 对“博士是‘官场中的‘弱势群体’”的说法,10名博士在回答无记名调查问卷时,只有1人认为“完全不是这样”;4人选择了“符合真实感受”;另有5人在空格处填写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写道:“绝大部分如此”“这是一次‘破冰’”“不能突出自己,否则就更加孤立”。 “排异”反应在去年的年终考核中也有所体现。当时到位的52名博士多数考核情况良好,但有少部分博士优秀票不到一半,其中有六七人优秀票还不到30%。市委组织部调查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是博士到位时间短,干部群众对博士了解不够。目前郑州市引进的博士,有2/3曾有工作经历,1/3是“三门”博士(家门、校门、机关门),“排异反应”较突出的主要在这1/3中。 二七区副区长傅静博士认为,博士学位不等于能力,如果博士不正视自己在实践经验方面的差距,只会更加脱离群众。登封市副市长何宏波博士说:“人才不是任命出来的,是在竞争中淘洗出来的。我们必须敢于与其他干部在同一平面上竞争。” 博士官员也要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其实,郑州市关于“引博从政”是与非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博士一来就给个副处级是将“博士帽”与“官帽”划等号,将党政人才与高学历专业人才混为一谈,不符合我国公务员“凡录必考”的原则。一位从政博士谈到自己的苦恼时也说:“如果我是考进来,在工作中被提拔,就不会有这些麻烦了。” 对此,郑州市委主管领导称,郑州引博虽未经公务员考录,但并非“来者不拒”,而是有选择的。从政博士们也认为,学历不等于能力,并不是博士都能从政,有勇气从政的只是获得博士学位中很少的一部分人;“学而优则仕”不值得提倡,但“仕”必须是“学而优者”。 在问卷调查中,有一半博士将从政看作是“丰富人生阅历,提高个人价值和提高社会认可度”的一次机遇,目的是“为将来更好地从事专业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多数博士“希望继续在党政机关干下去”,也有的明确表示:仅将从政作为“人生的尝试”,还将选择更理想的岗位。 现代的择业理念,使这批博士领导干部不同于传统的党政干部,对流动自由有较高要求。一位在领导岗位上干得很出色的博士说:“两年前,我的价值可能是年薪20万元,有了从政的经历,我的身价可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有适合发展的机会,我会考虑离开。”还有位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的博士悄悄告诉记者:“从政也许不是我最好的选择,有两次我真想一走了之,因为不能做‘逃兵’,我一直挺到现在。我希望有一个合适的机会离开。”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向昀来郑之前,已与香港一家企业签订了工作意向书,放弃高薪来到郑州的他告诉记者:“郑州市引博虽没有优厚的物质待遇,但郑州给了博士干事创业的平台,这比高薪更为珍贵。” 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认为,在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党政机关要拥有高层次人才,不仅要靠“高官”“高薪”等办法,更要靠能进也能出的开放机制、“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竞争机制,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 虽然目前郑州还没有一名博士因为待遇、环境等问题而离开,但如何管理好这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制定合理的流动与激励机制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郑州市委明确提出,在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大前提下,对不适应领导岗位、违纪违法的博士要调整出领导班子,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要超越常规,促其成长,做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