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吉两省“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启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3日23:13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丁永勋)在黑龙江、吉林省一些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基地,记者看到玉米抽穗,谷子飘香,花果满园,鸡鸭成群,三三两两的学生“点缀”其间,和学习加减乘除法一样学习打理这些瓜菜庄稼。作为农村学生的“必修课”,这些学校实践基地办得好坏,也成为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跳出“越学越懒,越学越笨,越学越傻”怪圈 “就黑龙江而言,目前只有20%左右的农村学生有机会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升入高中继续深造,也就是说,80%的孩子要留在农村或者进入城市就业。”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孟凡杰列举了这样两个数字。 在农村,只有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农村孩子才能上高中、考大学,大部分农村孩子在读初中时因跟不上或成绩平平,在家长眼里是“越学越懒,越学越笨,越学越傻”,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辍学。 农村基础教育到底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为80%的农家子弟找到生存发展之路?孟凡杰说,把这80%的孩子简单地推向社会必然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绝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只盯着“升高中读大学”。 为了寻找出路,从上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农村基础教育就开始了“突围”行动,尝试着把农村基础教育与农业科研、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也即是教育界所称的“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 农村中学成了当地的“最高学府” 黑龙江省宁安市兰岗镇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但由于多年连续种植,有一段时间兰岗镇的西瓜大幅减产甚至绝产。1988年,以镇中学为依托,兰岗镇成立了兰岗西瓜协会,学校的农技教师和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用葫芦嫁接技术克服了西瓜重茬的难题,并通过学生回家实践和学校办班培训的办法,使这一技术在当地迅速推广。如今,西瓜协会会员已达2600多人,当地农民不仅自己种西瓜致富了,还远赴云南、海南等地传授技术或者承包土地种西瓜。 青年农民高才,从吉林省九台22中毕业后,至今已有100多项成果被推广和利用,他自己也被评为全国“十杰”青年农民,是吉林省有名的农民企业家、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周围不断涌现“不靠上大学”致富的榜样让很多农村学生和家长宽了心。路多了,“上大学”就不再是他们惟一“追逐”的目标。 如今在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农村中小学,这种“农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已得到推广。在这些地方,农村中学成了当地的“最高学府”,她们不仅承担了义务教育的功能,还成了农业新技术试验推广基地和农民培训咨询服务中心。 记者看到,在呼兰县呼兰镇一中,并排挂着三个牌子:“呼兰镇第一中学”、“呼兰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呼兰县职教中心呼兰镇一中分校”。据孟凡杰副厅长介绍,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大都有两个以上这样的牌子。 三个“三分之一” 黑龙江、吉林两省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已搞了近20年,探索出不少经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也有了新的“苦恼”:仅仅教会孩子在农村种地是远远不够的,大批农村毕业生要进入城镇就业,没有现代化的知识和一技之长,他们怎么生存?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不仅要因材施教把一部分学生培养成农村致富能手,还要让大部分农村娃学点进城谋生的本事,为城镇输送“用得上”的人才。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当地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开始加紧进行“升级扩容”:计算机技术、宾馆服务、工艺装潢等城镇需要的新专业开始进入学校的课堂…… 黑龙江教育厅把农村基础教育的近期目标归纳成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入高中、大学继续深造,三分之一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另外三分之一进入城市就业。(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