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保护使洛阳龙门石窟环境和质量得到改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4日09:45 新华网 | |
新华网郑州10月24日电(记者程红根)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李振刚日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会议”上说,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强龙门石窟的科学保护和综合治理,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境面貌和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李振刚说,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对龙门石窟的保护是以防止人为破坏为主;从1971年开始,龙门石窟进入以科学技术手段保护的新时期,开始进行有计划的保护、修复 另据介绍,1999年以来,龙门石窟实施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程,拆除保护区内的不协调建筑,关闭石灰窑、采石场等。与此同时,在保护区之外南北各修建两座伊河公路桥,彻底解决了保护区汽车过境干扰问题。2003年4月,保护区实现封闭管理,龙门石窟的环境面貌和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李振刚说,目前,对于龙门石窟的岩体位移、洞窟漏水以及雕刻品表面风化等复杂现象,尚未找到可持久保存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同时,对以往的钢筋铆杆加固、铺设防水层的效果的耐久性等也要深入调查研究。要通过综合的调查研究,具体地确定全面长久地保存、修复方向。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部伊河沿岸山壁上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前后,连续营造400余年,现存大小窟龛20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1961年被公布为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史料记载,龙门石窟自开凿的设计、施工起,历代人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保护手段。远在北魏时期开凿时,窟形设计多用穹隆顶,增加稳定性;唐代奉先寺卢舍那像龛上修建人字形排水沟;分布在山体壁面一些小型洞窟修建防水石板雨罩等,遗迹犹存。宋代为保护卢舍那像龛,建造9间宫殿式保护房;以后历代都有对龙门石窟修复的痕迹。(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