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专家纵论深圳定位 特区优势论成为争论焦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4日10:01 新华网 | |
昨日(23日),在“深圳制度创新与特区发展———高层专家咨询评审会”上,来自国务院发改委、全国体改研究会、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对新时期深圳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深圳到底还有没有特区优势,是应该继续打“特区牌”,还是以“深圳市”的身份争取与香港合作,成为专家们争论的焦点。 会上,专家们认为新时期深圳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解决定位问题,并形成了两种不同 观点碰撞 主打“特区牌” 李伟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20年来,深圳不是因为其他很好的资源而吸引资金流、人才流,最大的资源是体制资源。特区内地化是正常的,差距缩小是必然的;但三中全会后,出现中央在大局上要重新考虑问题的局面和机会,所以,我们希望深圳首先是深圳特区,在未来5-10年仍处于引领中国体制变革先导性的状态。 王振中(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深圳要取得新成就,就要取消制度性障碍。据研究,加入WTO后,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仍然可以继续实行。入世后,搞经济特区完全合乎WTO规定,经济特区是自由贸易区的界定。给什么地区优惠政策,完全是由政府主观意志决定的,关键是要达到什么目的。从目前来看,经济特区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排头兵的功能不能削弱。 主打“深圳市牌” 张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所所长):深圳走到现在,如果提不出新东西,不用谁宣布,特区就没有了。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没有提“特区”,现在也很少提了。 新时期深圳的发展不能回避“特区体制”问题。我个人觉得,深圳多年来老是围绕一线、二线问题摇摆,一开始有积极作用,但CEPA签署后,不应再抱有幻想,不要老想着将一线拉开。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是为发展而改革,深圳要突出特色,所以定位很重要。没有清晰深圳在珠三角的作用,围绕改革来谈就弱了。 在CEPA签署后,受益的首先是深圳。深圳要理清香港与深圳的关系,以及香港与珠三角、与广州的关系,从城市的角度谈改革。深圳已经是一个城市了,改革应该在城市的功能、发展和与城市相关的题目下进行。 深圳以“政府采购”方式向三机构“招标” 城市整体发展方案评审今见分晓 今年6月,在对新时期深圳的定位和发展讨论激烈的背景下,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深圳如何改革创新,继续争当排头兵”为题,分别将今年的一号研究课题交给市委政策研究室、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课题组、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三家机构进行调研,并要求独立研究,形成文本。同时决定以高层专家咨询评审方式,由专家投票评选出一份最优方案,提交市委市政府“验收”,以作为新时期深圳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案予以实施。 在此之前,深圳三家研究机构独立调研,分别提交了关于深圳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案。据悉,以“政府采购”方式,对城市整体发展方案进行“招标”的形式在国内还不多见。此举因为引入了竞争,从而打破了由政府组成调研组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一份调研报告,最终形成政府决策的传统做法。 会上,三家机构分别对方案进行了阐述,他们共同认为下一步深圳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行政体制改革。专家评审结果将于今日揭晓,副市长张思平表示,将吸收专家意见和建议,以及其他未中标方案的优点,最后形成深圳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案。(文/方常君)(来源:南方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