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浪费--贫困地区卫生设施短缺与闲置调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4日10:15 新华网 | |
新华社昆明10月24日电(记者李银、李舒)“短缺!短缺!!”——提起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人们第一反应是这两个字。然而,记者最近在云南农村调查时发现,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和药品一方面极度匮乏,另一方面却闲置和浪费。缺医少药、急需卫生扶持的贫困群众,实在承受不起这些浪费! 冰柜装大米 产床成摆设 在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一台大型冰柜静静地立在墙角,因为好几年无人使用,已经落满了灰尘。相关人员对着这个庞然大物哭笑不得:“我们需要的是保存疫苗的冷藏箱,而不是冷冻冰柜。冰柜制冷时的温度在零度以下,早将疫苗冻死了,根本用不成。” 沧源县卫生局负责人说,像这样的冰柜全县卫生系统还有很多,由于使用成本高,每个月的电费就得上千元,医院用不起,只能摆在那里。这位负责人透露,有一个村卫生室干脆用闲置的冰柜装大米。 与此同时,乡村卫生机构却普遍缺乏简易冷藏箱,一些乡镇卫生院即使有冷藏箱,也因为质量欠佳,成为废品堆在墙角。这一情况造成接种疫苗难以保存。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卫生院,记者看到,10多个冷藏箱布满尘灰,已经不能使用。由于山区农民居住分散,从村卫生室到最远的农户家一般要走好几个小时,本来可以接种10人的卡介苗等疫苗开封后一般只能接种1至2名儿童,国家免费提供的疫苗在贫困山区使用率不到30%。一方面是疫苗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却是疫苗接种率低,一些本来可预防的传染病仍然在传播,贫困山区儿童的健康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在同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一个乡卫生院一次收到8张产床,而这个卫生院每个月连住院病人都没几个,产妇更少,产床成了摆设。沧源县的一些卫生院配发的婴儿秤全是杆秤,而非盘秤。单甲乡卫生院妇幼医生孟庆梅说,这种杆秤只能用小兜将婴儿吊起来称,很不安全,实际派不上用场。 很多县的基层卫生系统负责人反映,这些闲置的设备基本是与项目或资金配套下来的,基层到底需要什么,事先缺少调查研究,一些使用、维修成本高和不需要的设备也配下来了。 皮卡车当产妇救护车 栉风沐雨接病人 在云南的昭通、临沧、思茅等贫困人口较集中地区,与上述闲置的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度缺乏的医疗设施和卫生人才,以及由于贫困带来的缺医少药,脆弱的乡村卫生防疫系统根本承受不起这些浪费。 云南省卫生厅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处长胡守敬说,云南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基本只有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老三件”,在一些村卫生室连这“老三件”也不全,有的村卫生室连白大褂、口罩都没有,一些村医将自家房屋或租房屋作为卫生室用房。 记者了解到,双江县仅有一辆急救车,在县人民医院使用了13年,现在车辆年审都通不过,却仍在使用。这个县勐库镇镇卫生院的门诊楼因地震破坏成为危房,1993年拆除,10年来在露天用石棉瓦搭建一个简易篷供群众看病。由于缺乏购买车辆的资金,沧源县妇幼保健院只能用一辆皮卡车作孕产妇救护车,难以发挥救护功能。 沧源和澜沧县已经10多年未引进一名本科毕业生,现在仅有的几名本科生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两县未取得资格证的村医超过80%,加上培训少,很多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偏低,澜沧县最边远的雪林乡找不到一名能够开处方的医生。同时,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还大量流失,沧源县单甲乡卫生院院长冯峰说:“从1998年至今,我们没有送出一名医生去培训,原因是以前送出去培训的,院里承担了高额的培训费用,却没有一个回来。”因为村医待遇偏低,年轻人不愿干,很多村医已经60多岁了,仍不能退休。沧源县卫生局负责人无奈地说;“不敢让他们退休,一是找不到人顶替,二是退休就意味着我们又要多负担一个人的工资。”一些乡镇卫生院连普通外科手术也做不了,只能花几个小时送到县医院治疗,常常延误救治时间。 沧源县勐来乡民良村卫生室是全乡的样板卫生室,一个已经发黄的玻璃注射器已经用了3年,村医李岩保无奈地说:“我们也知道应该用一次性注射器,但一根一次性注射器要1角钱,村民掏不起,我们也贴不起,村民欠医药费总数已超过9000元了。”由外来资金援建的澜沧县木嘎乡哈卜吗村“白玉兰”卫生室,因村民欠费,买不了药,室里只有四环素片、克感敏片、安乃近片各一瓶和3盒葡萄糖注射液。 沧源、澜沧等贫困县,人均年收入都只有700元,很多群众至今还住着茅草房,特别是楼下养畜、楼上住人、缺少公厕等情况十分普遍,人畜混居、饮水同源的状况极易造成疾病流行,使一些“小病”成了大杀手。沧源县2002年5岁以下儿童因腹泻、肺炎等造成的死亡人数达141人,死亡率高达63.77‰。在澜沧县木嘎乡哈卜吗村小学,200多名拉祜族学生虽然勉强能吃饱肚子,但一两个月见不到油,只用辣椒下饭。因缺乏营养,学生普遍身材矮小、面黄肌瘦。 沧源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王文秀说,肺炎、腹泻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几乎不可能致命,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差和群众看不起病,全县农村约有80%的12岁以下儿童患有轻度贫血。 变革资源配置形式 用好每一分钱 云南省临沧、思茅地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沧源、澜沧县的农村医疗状况在许多贫困地区具有普遍性,这些地区卫生事业经过几十年努力,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确实需要上级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但资助形式和扶持方式有必要变革,采购设备前要做好调查研究,采购过程要公开化、透明化,切实用好每一分钱。 基层干部反映,现在上级单位和部门给予农村卫生体系的支持主要有项目和资金两大块,与项目配套下发的是设备。一些本来应该到位的资金也变成了设备,这样基层就缺少自主权。为此,他们建议,相关部门在配置设备时,应先做调研,听听基层医疗部门的意见,究竟需要什么设施,哪些使用起来更方便、更便宜,应尽量给予考虑,同时有利于节约成本,这样就不会造成闲置和浪费,使设施效益最大化。同时,对能够拨付的资金,到位的尽量是可支配的资金,因为相对贫困地区低廉的物价来说,同等的资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另外,在资金投入上,目前一般采取各级配套的“拼盘政策”。而税源有限的贫困地区基本是“讨饭财政”,发放工资都很困难。但因为害怕失去上级的扶持和项目,只有拆借资金先争取项目,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资金不到位,规模缩水、设备减少、建设质量达不到标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地县政府建议,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时,不要采取“拼盘政策”,应该有多少给多少,建成后统一实施项目验收。 “对我们这些贫困地区来说,医院卫生设施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澜沧县的一位医院院长说。(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