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7人冰上生活4天 大连理工教授讲述北极历险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4日14:59 新华网

  今年7月15日,备受瞩目的“雪龙号”北极科考船从大连港出发,开始了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9月26日,科考船历时74天,航行13985海里,克服了北极气候、恶劣环境等困难,终于圆满地完成了科考任务回到上海极地中心。昨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参加此次科学考察的队员之一,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理学博士——李志军,听李教授讲述了那74天的北极科考之旅。

  参加此次科学考察的我国科考队员39人,外国科考队员12人。科考队中仅有两个大连队员,他们就是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李志军和该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董西路。

  北极极昼见太阳难

  北极在人们的印象中,不仅有皑皑白雪,还有可爱的北极熊,还有能见度极低的“北极雾”,由于北极地区的湿度极大,造成北极的能见度极低,只有十几米,这就是所谓的“北极雾”,而且北极几乎全是白昼,每天凌晨1时多太阳从这边落下,而凌晨2时太阳便又在另一边升起了,但由于能见度低,看见太阳也不是一件易事。

  北冰洋竟然见冰难

  “雪龙号”科考船进入北极圈后,科考队员们能见到的冰很少,他们起初还觉得这没什么,可是当科考船走到北纬75度左右时,竟然还看不到多少冰,科考队员们不禁心里有些发毛。

  据李教授介绍,按照以往科考队的有关记录,1999年时,在北纬78度左右时,应该能够见到6米多厚的冰,而这一次,在同样的纬度,他们所能见到的冰只有2米厚。曾有专家预计,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到2050年北冰洋的冰将会完全消融,而按照此次他们所见所感,不用到2050年北冰洋的冰就会都化了,因此也将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此次北极科考,采取的是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整个科考队伍分成大气海冰组、海洋组、后勤保障组、综合组4个组,李志军教授是大气海冰组的组长。按照调查研究的要求,他们要找到3.5米厚的冰,但一方面由于北冰洋的冰融化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能见度极低,他们找冰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

  7人浮冰上生活4天

  经过寻找,科考船终于找到了一块300平方公里左右的大块浮冰。8月21日,李教授等7名科考队员在浮冰上建立了浮冰站,并开始进行工作,而“雪龙号”和其他科考队员则继续前行去寻找更适合放置冰浮标的浮冰。

  李教授告诉记者,考察船走后,他们工作、睡觉、吃饭等一切安排全部在浮冰上进行,他们面临着很多的危险。他们当时所在的浮冰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漂浮的,如果刮反方向的风,冰旁边的水面就会起浪,他们所在的冰就会折断。

  李教授等7人在冰上搭了两个帐篷,他们在离船的4天里就在帐篷里睡觉、吃饭。李教授说,由于他们的帐篷是搭在冰面上的,而冰面又在融化,所以,他们的帐篷底下全都是水,他们便在帐篷里铺上气垫子,晚上再钻进睡袋里睡觉。“雪龙号”走时,给他们7个人留下了一个小液化气罐,还有水饺、包子、咖喱饭等食物,这些食物都是熟的,他们就用这小液化气罐烧水热着吃。但是怕帐篷底下的冰由于烧水而进一步融化,他们就连水也不敢多烧。

  4天之后,“雪龙号”科考船终于返回,停靠在浮冰站旁继续科考工作,李教授等人便重新回到了船上,其余几人轮换着在浮冰站上工作。

  遭遇北极熊

  在安全方面,他们还要密切注意北极熊这个不速之客,工作人员被一再叮嘱,外出时一定要带上枪。

  9月2日凌晨2时左右,睡在船上的李教授突然被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所惊醒,他一看,船上的人正在惊魂未定地嚷着“北极熊来了”、“北极熊来了”,李教授从船上往浮冰站上一看,3只北极熊正晃悠悠地向浮冰站那边走去。而当时,距北极熊两公里处,5名工作人员正在帐篷里睡觉。

  “雪龙号”上的人员马上与那5名工作人员联系并大声喊话,但均没有反应。眼见着北极熊距帐篷越来越近,“雪龙号”上的人员急了,有人向3只北极熊放枪,有人拉响了“雪龙号”上的汽笛,但是浮冰站上的人仍在睡梦中。于是船上的科考队员紧急将直升飞机升起,跟在北极熊的后面驱逐北极熊。在一系列行动之后,3只北极熊咬烂了插在冰上的旗杆后终于离去。这件事之后,科考队员们十分后怕,李教授说,那只大北极熊怎么也有400公斤重,小的北极熊体积也很大。李教授回忆说,其实为了防止北极熊光顾,他们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如把所有的食品尤其是肉类食品的食品袋扎起来,防止嗅觉灵敏的北极熊闻到气味等。但尽管如此,北极熊还是来了,科考队员们猜想,也许是他们的一次烧烤吸引了北极熊。

  1

  北极气温创历史最高记录

  据《华声报》报道 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发表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20世纪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创造了4个世纪以来的最高记录。

  研究还发现,在北极部分地区,气温有时在短时期内以令人惊讶的幅度升高。例如,在过去30年中,阿拉斯加局部地区和欧亚大陆北部的冬季气温就上升了6摄氏度。

  科学家们对100多项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独立研究进行评议后完成了上述报告。这些独立研究包括北极气温测量、大气环流观测、降水量、雪覆盖量和积雪深度、海冰情况、海洋结构数据、永冻区温度、冰原质量、植物生长情况和碳元素循环状况等。

  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北极系统科学项目负责人迈克尔·莱德贝特说,综合各项研究来看,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正在影响北极的环境。莱德贝特还指出,导致北极气候变化的部分原因是人类活动,北极正成为预测全球变暖产生的环境效应的最佳观测地点。

  2

  东方朔是踏上北极第一人?

  近日,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历史学家鞠德源经过半年的反复考证后得出惊人之论:世界上最早踏上北极的不是英国人,而是较之早约1700年的中国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探险家东方朔。

  论据来自《海内十洲记》

  “这是一段被埋没、被遗忘乃至被贬斥的历史。”现已退休的鞠德源研究员介绍说,《世界史年表》和《科学文化史年表》中记载:1576年英国人夫罗匹侠(音译)最早踏上北极。而据他对中国史料的考证,首次到达北极的其实应该是距今2100多年前的东方朔。

  鞠德源说,公元前约132年,年约22岁的东方朔曾随汉武帝派遣的海上方士集团,到海外各地进行过海外探险旅行,并曾到过北极,因为在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序》中有这样的记载:“臣……曾随师主旅行:北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纯阳之陵……”。

  鞠德源经考证认为,其中的“冥夜之丘”就是指北极圈地区的“极夜”现象;“纯阳之陵”便是指北极连续六个月的白昼,即“极昼”现象(据《汉语大词典》)。能看到“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北方之地当然非北极莫属。

  专家支持这一结论

  “如果真如考证所言,东方朔为全球登上北极第一人,那无疑是令全体中国人骄傲的一件事情。”曾多次登上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高登义研究员这样表示。

  在鞠德源的考证材料中,有一段话是出自东方朔的《神异经·北荒经》:“北方层冰万里,厚百丈,有鼠在冰下土中焉……”

  高登义研究员认为,文中所描述的“鼠”与现在惟一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麝牛无论是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都非常相像。

  “东方朔著作中所记载的‘极昼’、‘极夜’景象,加上对‘鼠’的描绘,至少可以证明他到过北极的理论基础是基本具备的。”高登义最后这样总结。

  希望更多人来探讨对于自己得出的结论,鞠德源有着自己的理解:“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其中来,进行探讨或者争论,得出更多的学术佐证和事实依据”。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华纳铃声免费下载!还有精彩大奖哦!
  好消息-新东方新概念送教材! 学会哇啦哇啦说地道英语 考研&MBA冲刺早准备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在耳边呢喃诉爱意
跳一场激情双人舞
非常笑话
最最酷辣的笑话
每天都来爽一爽
图片
铃声
·[范玮琪] 那些花儿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致命诱惑
  • 情侣用品秋季大促销
  • 佛罗蒙男用性感香水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
    欢乐无限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农村将安全套,套在手指上示范……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