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愈加清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5日09:52 新华网 | |
之所以做出“四季度经济增长未必高于三季度”的估计,首先考虑到针对前一时期少数经济指标偏高的事实,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收紧”的措施;股票、债券市场过于疲软;随着一些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抱怨,出口贸易环境相对较差;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基数相对较高 中国成功抵御了SARS及其他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之后,国民经济在近两年逐年回升 多项指标近年最快增速 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多项指标出现了近几年同期最快的增速。 国内生产总值(GDP)前三季完成79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8.5%,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这是199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87亿元,增长2.8%,同比基本持平;第二产业43693亿元,增长11.8%,加快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25934亿元,增长5.4%,减慢1.2个百分点。SARS滞后影响已基本消除,三季度GDP增长达到9.1%,比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比高开的一季度略慢0.8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7%。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其主要特点是: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中的工业投资9032亿元,同比增长49%,加快24个百分点;投资对国家财政资金依赖减弱,预算内资金同比仅增2.1%,回落46.7个百分点,而自筹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国内贷款增长分别同比增长49.0%、36.3%、50.3%;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同比分别增长36.0%和24.7%。 国内市场销售增长平稳。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餐饮业零售额4186亿元,增长9.4%,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 受美元贬值和国内需求回升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6063亿美元,同比增长36.2%,比去年同期加快17.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077亿美元,增长32.3%,加快12.9个百分点;进口2986亿美元,增长40.5%,加快23.3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9亿美元。各主要贸易伙伴中,对东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出口增长均超过30%,对欧盟、俄罗斯出口增长超过40%。 利用外资方面,前三季度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新签合同项目29539个,同比增长18.6%;合同外资金额792亿美元,增长36%;实际使用金额402亿美元,增长11.9%。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6132亿元,同比增长22.5%,比去年同期加快11.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进口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好转;财政支出15265亿元,增长13.1%,减慢4.5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大于支867亿元,而去年同期为支大于收328亿元。 1~8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0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3%。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同比增加,新增利润最多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7元,同比实际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02元,实际增长3.8%。 伴随市场需求回升和一些服务项目及上游产品的涨价,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市场物价今年以来呈小幅上涨态势,前三季度物价指数按上涨幅度排列,依次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4.5%、2.4%和0.7%。从动态看,上游产品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都是先上升,再回落,然后走平;居民消费价格则在整个三季度逐月小幅上升,有一定的滞后特点。 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2%,其中鲜菜上涨21.2%,拉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拉动整体价格上涨0.5个百分点;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均下降2%以上。此外,部分主要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如原油涨24.9%,汽油、煤油和柴油出厂价格均上涨20%以上;钢材价格持续上涨,中厚钢板上涨20.3%、薄钢板上涨13.1%、线材上涨14.3%。 货币信贷增长偏快 纵观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在保持快速增长中,一些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全部工业增长11.8%,第三产业仅增5.4%。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却高达30.5%。按此趋势,今年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份额将进一步加大,消费率将相应降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苗头依然存在。1~8月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统计,全国目前在建的钢铁项目、水泥项目、汽车项目、纺织项目的完成投资增长均在1倍以上。 金融领域最主要问题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人民币升值压力没有明显缓解。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7%;狭义货币(M1)余额7.9万亿元,增长18.5%;流通中现金(M0)余额1.8万亿元,增长12.8%。广义货币M2增幅高于GDP增幅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之和11.5个百分点。 存款大幅持续快速增长,是推动货币供应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9464亿元。到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088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还多1/3。 贷款规模可能突破3万亿 货币信贷是去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但增长过快也容易助长重复建设,形成新的不良贷款,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已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中对冲外汇占款、窗口指导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三季度信贷扩张速度有所放缓,但7~9月金融机构月均新增贷款额仍达2302亿元。按照目前情况推测,全年贷款规模有可能突破3万亿元,大大超过年初的调控目标。 与货币信贷息息相关的问题之一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较大。今年以来外资流入势头较猛。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383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975亿美元,远超出同期91亿美元的进出口顺差与402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之和。这里面有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的原因,但缺口如此之大,可能包含了一部分出于套利目的的资金流动。 依靠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力量还比较薄弱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政府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能力过强,诸如银行贷款增加过快、一些重化工业生产能力过度投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工业增长等都是明显例证。新换届的地方政府投资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冲动较强,前7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额下降8.9%,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了41.6%。汽车、钢铁等投资的热浪背后,也有很强的政府干预背景。 从长期看,随着中国人口结构逐步老化,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资源配置的范围将拓展到海外,金融和非金融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一次性收取50~70年土地出让金等“寅吃卯粮”的做法,无疑将是难以为继的。 此外,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增收困难、资本市场不够景气等问题也急需加以解决。 经济前景依然看好 从前三季度情况看,中国经济已经摆脱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下滑的格局,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区间的态势比较清晰,预计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略高于8.5%。 这里之所以没有给出更高的估计,即没有给出“第四季度经济增长要高于第三季度”的估计,首先考虑到前三个季度特别是第三季度少数经济指标偏高的事实,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收紧”的措施,如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和国务院规范房地产业投资和发展等;其次,股票和债券等资本市场过于疲软,对上市公司、投资者以及消费者的信心和行为均有一定影响;第三,随着一些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抱怨,出口贸易环境会相对差一些;第四,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基数相对较高。 展望2004年,我们认为,当前经济较快增长的趋势仍有望延续。主要理由是: ——剔除SARS冲击影响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自2002年一季度以来逐季升高,显示经济增长的自身动力较强; ——企业和消费者预期较好。今年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3.0,比去年同期提高4.3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6,提高7.3点,接近今年一季度创下的近年最好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持续攀升,由6月的88.6点回升到9月的93.1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中旬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中预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会由2003年的3.2%加快至4.1%,其中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率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将由2003年的2.9%提高到2004年5.5%。总体看,2004年世界经济仍将好于2003年。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目前进出口贸易具有“半数以上进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是外资企业所为”的特性,因此,对外贸易近年均会保持顺差,预计2004年仍会保持在100亿美元左右水平。在资金来源和投资动力等两个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较高增速;居民消费增幅与经济增长加快相伴随,会略有提高;住房、家用轿车、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器、旅游、餐饮等仍将是热点。 从供给角度分析,尽管国内信贷的增幅会有一定收缩,但从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这一先行指标预测,考虑到中国履行WTO的义务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2004年外资的进入仍会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劳动力仍然充裕并有竞争力;基础设施也能支撑较高的增长;电力仍会较紧张,但还不至于对经济增长造成过大的影响。 稳健调控保发展 为了使中国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认为,2004年宏观调控宜采取“稳健调控保发展”的思路,在确保经济增长率不低于2003年水平的基础上,抓住本世纪头10~20年的战略机遇期,积极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上和运行机制上化解经济风险,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财政政策可适当减弱力度。2004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可以适当减小几百亿,同时适当调整国债使用的结构和方向;继续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放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充实,以及中西部义务教育和基本卫生条件的保障和改善方面。 ——在当前货币信贷增加过快和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的双重压力下,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很大。今后一段时间,央行在总量调控上宜保持目前力度,同时适当加强对结构性调控手段,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效益好的项目;要继续采取措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可适当降低人民短期存款利率;把外汇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考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外汇形成机制和货币投放机制。 ——加快对外开放和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合作步伐,争取制定一些于中国有利的行业标准,特别是移动通信、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行业标准;争取将更多的外国或国际间服务项目和商务活动转移到中国来,以扩大就业,如软件开发、咨询服务的前期准备、电话接线等业务。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非金融国有企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金融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逐步与先进国家的金融企业相一致;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尽早放宽国内民营企业进入服务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尽快使内外资企业的经营条件趋于一致。 ——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的能力,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环境。要逐步改变“惟经济增长率论政绩”的评价模式,促使地方政府将依法保障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扩大就业、消除贫困等作为追求的目标;规范对土地转让和对土地转让费使用的行为,从源头上削弱地方政府大兴土木的能力;建立全国经济(包括税收)法庭,按统一的尺度审理地区间的经济纠纷。(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执笔:郑京平王文波 冯春平 刘爱华)(来源:财经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