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元:以完善为主题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5日10:07 新华网 |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怎样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从何入手?这次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完善已经初步建立的新体制为主题,以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作出一系列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对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理论,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中国从1979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的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1年,市场化改革的初始阶段。第二阶段,1992~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三阶段,2001~202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已初步转轨,市场已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经济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第一,已确定的改革目标尚未完成。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五个方面,现在看来,这五个方面都还有一些没有完成或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一是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远未到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任务艰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二是国内市场因受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还不统一,秩序有待健全。三是财税改革有待完善和深化,金融改革任务突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还未起步。四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分配秩序混乱,税收调节作用不显著。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欠账严重,农村社保体系刚刚开始探索。六是政府职能转换远未到位,审批经济未根本改观,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尚未理顺,法治不健全,经济腐败现象继续蔓延。 第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和新提出的改革任务。首先是由于“三农”问题突出,需要解决城乡分割体制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其次,要缓解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就要求建立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制度,改变所有制歧视,实现公平竞争。再次,要协调经济发展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政府不再只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要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等。政府职能的转换还包括减少批审和提高政府批审和其他活动的透明度。还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困难群体,缩小经济差距包括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以及探索建立能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机制等。总的是,要形成能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 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我国加入WTO,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使之与上述客观形势变化相适应。这包括:尽快清理和废止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我国对农业的补贴,要从主要在流通环节补贴给粮食企业转变为在生产环节直接补给农民。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应对金融等服务业开放后带来的挑战。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等。 今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围绕以上三个方面深化改革,实现体制创新,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企改革仍是今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金融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企改革的进展和深化。 1.国有资本布局的调整。 国企改革的最主要内容,仍然是继续调整国有资本的布局。国有资本为经营性国有净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主体。 调整国有资本布局,仍然是有进有退,逐步将国有资本集中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而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退出。但也不是从所有竞争性行业退出,因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中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为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现阶段还不能退出,还要对其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进行控制。对一般竞争性行业中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也不是勒令退出,个别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企业,既可选择出售卖个好价钱,也可以继续在市场上竞争扩展。 有资本布局调整后,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估计要从目前占1/3左右降到占20%左右,然后大体稳定下来。这个比重,仍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高很多。 2.继续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一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随着经济社会化市场化趋势的发展,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不可避免。国家实行鼓励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股份制经济的政策,使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在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组织形式中相互渗透和融合,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有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除个体户以外,90%以上的新建立企业为股份制企业,70%以上的老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正在逐渐减少。这次《决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就是“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决定》的一个重要亮点。在《决定》指引下,今后中国的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更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这一发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有的经济学家估计,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占我国总体经济的40%左右。如果再经过5~10年的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大约能达到80%左右。 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行股份制和发展非公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表明我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逐步找到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 二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重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处理好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还要处理好“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代会)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董事会和党委会的关系。要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党委负责人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都要有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工会中党员负责人,可依照党章及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分设。 3.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电信、电力、民航、铁道、邮政、城市公用事业等,都属垄断行业(烟草、食盐等特殊行业不属自然垄断行业,不属本文论述的范围)。由于这些行业具有自然垄断属性,不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个时期以来不少行业同行政垄断相配合,搞高价高收费,为本行业及其职工谋利益,使其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其他行业,而服务质量又不高,老百姓意见很大。 今后,对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要进一步推进改革。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第一步要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然后要放宽市场准入,缩小原有企业的专营权,在非专营领域引入市场竞争,并相应地改革监管制度。 要加快《反垄断法》的制订和出台,使我国垄断行业的改革有法可依,规范进行。这一改革的成功,将极大提高我国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更好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并授权他们履行出资人职责。目前,中央政府已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工作正在进行中。 国务院制订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于2003年5月27日颁布实施。这次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要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国家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履行出资人职责时,要对不同类企业国有资产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定程序,直接决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重大事项;对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公司法的规定,通过派出的股东代表、董事,参加股东会、董事会,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对企业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要目的之一,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质是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国有净资产总量共计118299亿元,高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其中,经营性国有净资产为76937.8亿元,占65%。经营性国有净资产实际上是国有资本。我们平常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际上是说经营性国有净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基础在企业,关键也在企业。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要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企业的关系,重点是尊重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尊重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国资机构不能再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身份管企业,而只是作为出资人身份履行职责。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有许多问题要研究和完善。如关于授权经营问题,争论很大,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只能作为短期措施,因为授权经营未解决出资人到位问题。也许比较根本解决的办法是实现多元持股,因为在多元持股条件下,不可能有授权经营。如何更好利用控股公司改善国有资本经营,特别是如何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很好结合,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还有,对国有金融资本如何监督,尚待继续研究。原来设想同工商企业国有资产一起归国资委监管,但这样做把债权人和债务人放在同一机构监管有诸多不便之处。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尚未有明确的方案,需要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这次三中全会《决定》专门有一条论述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决定》着力从消除体制性障碍和完善制度的角度,提出了重要的原则规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贯彻三中全会《决定》,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之一,是在体制内公有制经济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体制外非公有制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从而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人民群众不断受益,做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和统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个体经济也从配角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2年,我国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2377万户、4742万人,注册资金3782亿元。目前,个体经济主要分布在商贸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从事第三产业的户数占总户数的82.6%(2000年数据),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私营经济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获得快速发展,1992年以来一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 个体、私营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首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次,扩大了社会就业,近期更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第三,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发展,突出地表现在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上面。第四,推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非公有制经济中,还有一大块是外资经济。外资经济是一个独立的大领域,据商务部材料,截至2002年底,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外资企业42.4196万家,现存还注册运营的约23万家(工业企业约16万家),200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09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5.7%,出口额1699.3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2.2%,其出口增加值占全国的61.9%。外商投资企业2002年缴纳税收3475.33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达20.44%。在外资企业中直接就业的人员超过235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力人口的比重约11%。 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次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特别强调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可以说,这是抓住了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环节。解决这一问题,必将进一步大大扩宽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空间。 今后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要改变过去所谓公有制是高级所有制,私有制是低级所有制的错误观念,摒弃所有制“唯成分论”,以生产力为标准,对于现阶段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以“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改变歧视政策,实现公平竞争。首先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其他行业与领域。凡是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均应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五、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三中全会《决定》有一个专题论述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是《决定》的又一重要亮点。 《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产权问题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化而日显突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时,就将产权清晰列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基本特征。构建合理的产权(股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的基础性要求。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明晰产权,出资人到位,改变产权主体虚置的根本举措。我国集体企业改革,最根本的是产权改革,即明晰产权主体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是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键。改革发展到今天,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就必须把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提到议事日程,做出明确的规定。三中全会这方面的决定,正是顺应这一要求提出的。 建立和健全产权制度,一是明晰产权,二要严格保护产权,三要产权自由流动。明晰产权要明确产权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产权模糊,经济实体就没有发展动力或动力不足。产权明晰以后,必须严格保护产权。产权是排他性的,不是公共品。个体、私营企业的产权是清晰的,但过去对产权保护不力,随意侵犯产权的现象屡屡发生,挫伤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所以要健全法律法规,对产权严格保护。产权还要能够自由流动。产权主体拥有产权,不是为拥有而拥有,主要是要其保值增值。而产权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很好地保值增值。这是市场经济的通则。国有资产如果不让其流动,必然像冰棍那样,逐渐溶化。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产权的自由流动,是产权流向能取得较高回报率的领域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调节资源配置的生动体现。 六、积极推进其他改革 首先是深化农村改革。当前突出的是土地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少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在征地过程中,有的地方为建城市广场或开发区等,过多占用农地。由于补偿不足或没有安排好失地农民,农民意见很大,并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同开发商一起,低价征购农民土地,经开发后获取暴利。农民失去土地后,因补偿金太低,又找不到工作,成为既失地又失业的人群。有人估计,目前失去土地的农民约3500万人,其中一半没有找到工作。过去靠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搞原始积累,损害农民利益。现在再也不能靠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又不给予必要的补偿来搞城市化。目前,失去土地农民的投诉迅速增加,已成为继公检法、国企改制后面第三位的热点。这个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慎重处理。农村改革另一突出问题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逐步放开城市户籍管理,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很好发挥出来。 继续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对内对外开放的统一市场,重点发展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鉴于土地批租出现许多腐败大案,土地市场亟需尽快规范,经营性用地必须实行规范的招标、投标、公开拍卖的方式转让使用权。发展规范的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继续整顿市场秩序,等等。 深化金融改革。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要提上议事日程。为此这些商业银行要继续努力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有的可以先分拆上市,然后再整体上市。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系的建立,要加强上述3个监管部门以及他们同中央银行的沟通与联系,共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高效运行。 抑制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趋势。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超过0.4,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老百姓对少数靠权力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暴富的人深恶痛绝,忿忿不平,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抑制和打击非法暴富。 现在看来,只靠税收调节还不够,税收调节往往只能调节合法和透明的收入,而对非法或灰色收入无能为力。看来这个问题也要综合治理,要在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分配秩序上下功夫。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稳定器”,现在已得到普遍的重视。这几年政府采取许多有力措施。目前城市享受“低保”的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但至今社会保障欠账仍然很大,估计至少2万亿元,因此必须探索用多种形式高空划转一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农村社保体系也要提上议事日程,不能只是城里人有社保,农民没有社保,这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符的。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议题。要改革审批经济体制。政府要从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角和运动员,变为服务员、裁判员,更多地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精简地方政府机构和人员。(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