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卖血经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9日17:37 扬子晚报 | |
无偿献血不仅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体现,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前,我国大量临床用血来自个体卖血队伍,部分卖血者频繁卖血、流动卖血、冒名顶替卖血。这种种行为除了造成血液质量下降外,还容易引起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蔓延,这严重威胁了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 因此,医学界、法律界的人士认为,只有用法律形式将无偿献血这一重要制度加以确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紧邻河南省。 清晨,从河南固始出发的长途汽车就会满载着人,陆续穿过省界,直达安徽叶集。这些跨越两省的乘客是特地去做一门“生意”——卖血浆的。他们大都是河南固始县与安徽交界处几个村子的农民。 每天有百十来人坐车去卖血,其间车程为两小时。 安徽叶集,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俨然成为颇具名声的地下“血液交易市场”。虽然国家颁布的《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严格禁止采集非本区域的血浆,更禁止跨区域卖血,可是这些卖血者却频繁越区卖血。据了解,最多的人,一个月之内竟卖了13次。 有报道称,截至2002年,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4万多例。我国进入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河南和安徽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出现了集中发病、集中死亡的状况。 而他们染上艾滋病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卖血。 两省交界处的“血液交易市场” 早晨七点,已经有十几个人聚集在叶集区一个大门紧闭的院子外,每个人都拿着喝水的杯子。这是他们卖血的地方。血浆站没有牌子,窗户紧闭。大门口有保安把守,戒备森严,旁人根本无法进入。 卖血者每天都去几车人。凌晨三点出发,下午四五点多返回,他们大都是河南固始县与安徽交界处几个村子的农民。据知情者透露,除了叶集之外,还有另外三个血浆站。“卖血浆的人在四个血浆站之间轮流转”。 在这个血浆站对面,有一个小店,小卖店里聚集着一帮中年妇女,她们的胳膊上都有一个红色的号码。其中一个妇女告诉记者,这个月她是第四次来卖血浆了。她的胳膊上至少有五个清晰可见的针眼,旧的针眼旁淤血未退,新的针眼还在渗血…… 来这里卖一次血得到的收入为七八十元钱。 对当地的居民来说,这个大门紧闭的血浆站并不算神秘。“一天最少有200人,一般都有四五百人,楼道院子里都站满了。”于是时间一长,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对这个血浆站的由来都心知肚明,成了公开的秘密。不过,如果不是来卖血浆,没有人可以走进这个大门。 据当地居民介绍,有的人一个月卖13次血,基本上两天采一次,其中有歇六天的就很不错了。卖血者中,甚至还有50多岁的人,以有劳动力者居多。而河南固始县的一个农民则透露,当地卖血者是你去我也去,我去你也去,于是连贯性地都去,“有一家子四五个人都卖血浆,一年能挣4万元。” 据了解,固始县某村卖血者的比例竟高达80%。 卖血者早就不怕抽血了。他们说,针扎一下,麻一下疼一下子就没事了。“抽完血浆后,都会头晕,回家后吃几个鸡蛋补一下就行了。”没有人考虑会感染病菌甚至更严重的病毒。他们不但攀比着卖血浆,还比谁卖的钱多。 卖血之害 接到举报后,卫生部和公安部组成的联合行动组抵达安徽。他们在当地卫生、公安部门的协助下,对安徽省六安市叶集血浆站进行突击检查。在一家血浆站的血液科,检查人员发现有一个人在不到20天里共卖血浆3次,但是身份证却出现3个号码。为了弄清真相,检查人员随机抽出19个叶集区管辖的献浆员档案,对献浆员姓名、身份证号码进行核实,其结果是19个人的身份证中只有8个是真实的,其余11个人根本不存在。 原来为了逃避检查,专门有人弄身份证给卖血浆的人用。 在这里,“血头”又被称为联络员。在一份领款记录上,写着近20名联络员的姓名,他们每拉来一个献浆员,血浆站给联络员2元钱的提成。其中有一个联络员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共领款806元——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中,共有403人次由他介绍来卖血浆! 行动小组的专家对该血浆站采集的血浆进行了艾滋病化验,所幸结果全部呈阴性,没有携带艾滋病病毒。但是对于血浆站的违规行为,卫生部表示一旦核实,将会严惩。 这种频繁的卖血浆究竟会给卖血者和整个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副主任孙江平表示:“这不是一个正规的行为,一旦发现,不管是哪个地区或哪级政府,都应该坚决打击。因为到了外省,血浆站的采血是没有管理,放任自流的,很容易把疾病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 他介绍说,我国一开始艾滋病感染者是云南、广西、新疆那边的吸毒人群比较多,到1995年前后,在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几个省里,由于采血浆比较集中而出现了艾滋病感染。这批病人按时间推算,现在到了发病高峰了。由?谡馀巳旱拇嬖冢晕颐枪医肓税滩〉姆⒉「叻迤凇? 那么,在艾滋病的传播渠道中,由于卖血而感染的比例有多大呢? 孙江平说:“咱们国家对艾滋病疫情估计或分析一般有两类数据:一是报告人数;另外一个是估计人数。我国现在报告的数字有4万多人,其中非法或不规范的卖血浆的人群感染的人数占报告人数的20%。” 谁该对“卖血经济”负责? 2001年,卫生部曾对全国范围内220家血浆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理整顿,关闭59家、停业整顿8家。然而就在这个安徽河南的交界处,却不声不响地成就了一个生意兴隆的畸形血浆市场,形成了颇具气候的“卖血经济”。 到底是谁之过呢? “有市场对血浆的巨大需求,有人愿意顶风非法采血浆,当巨额利润在不断诱惑着某些手中有权采购血浆的‘正规血站’时,难保个别人不设法为本部门乃至个人赚钱而置法律于不顾。”——这是来自评论界的声音。 他们认为个中原因,不外乎有三个: 其一,因为有庞大的“货源”供应,致使“卖血经济”继续占有着“买方市场”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当地农民急欲脱贫,于是某些挂着官方采血站招牌的血站就利用自己的“国有”盾牌,立足于市场之上。为笼络供血者,这些血浆站开出的条件可谓优厚:不经体检就可以卖血;对那些想重复卖血者提供他人身份证…… 其二,非法采集到的血浆之所以能够顺利找到买主,关键在于低于市场价的血浆价格诱惑着同样渴望牟取最大利润的医疗机构。因为有这些大量收购非法血浆的医院在等“血”下锅,使得“卖血经济”的销路不成问题。低价位采血——低价位卖血,决定了给非法采血的血站和非法购血的医院同时留下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其三,一些地方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叶集一违规采血浆站,曾是外地的一家血站,因在整顿中被刷下来,才挪窝至此的。而它在这里的“生意兴隆”,恰恰反映出当地管理的薄弱,以致非法的“卖血经济”能大行其道,腥气熏天。 有评论人士警告说:“这样的‘卖血经济’愈是繁荣,它的社会效益就愈是呈负数,因为它黑的不止是患者的钱,还留下许多因卖血而染病的艾滋病人,这些最终需要由国家埋单。”殷骏 南京《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