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学者:中美竞争不可避免但未必冲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30日02:50 东方早报 | |
中美竞争不可避免但未必冲突-东方早报记者昨专访美国著名国家关系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 东方早报记者郭小文 对政治孔子太乐观孙子现实 东方早报:这是您第一次来到中国,您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米尔斯海默:非常现代!在浦东机场,如果不是满耳的中国话,只看环境,我会以为我还在美国,或者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繁华的地方。而仅仅今天(10月29日)一天的讨论,我发现中国的学术界非常开放,与国际研究潮流的接轨十分密切。 东方早报:您此次中国之行抱着什么样的期待呢? 米尔斯海默:中国知识界对我的现实主义观点是什么样的反应?我很好奇,想了解。我也很想知道不同的读者对不同的观点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在美国,学者们不喜欢我的现实主义观点,觉得我太悲观,太冷酷,他们管我叫“黑暗王子”(笑)。 东方早报:您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自什么渠道呢? 米尔斯海默:文献,很多文献。 东方早报:哪一类文献呢?古典的?还是当代的? 米尔斯海默:都有。(沉吟片刻)我读过西方历史学家写的中国历史。我也读过中国一些古典军事文献,比如《孙子》。 东方早报:那么您知道孔子吗? 米尔斯海默:我觉得孔子对政治太乐观,太理想,孙子比较现实。崛起的中国与美竞争在所难免 东方早报:请问您在定义一个“大国”时,用以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米尔斯海默:一个“大国”应该有两个核心的组成要素:人口和财富。也就是说,人多,钱多。中国在现阶段是一个较弱的大国,从人口来说,中国可称超级大国,但是还不够富裕。我的根本观点是,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崛起的中国与美国的竞争在所难免。 注意,我用的是“竞争”,而未必是“冲突”。因为冲突似乎意味着战争。 东方早报:在亚洲,日本和印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一个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国,它们具备成为大国的条件吗? 米尔斯海默:它们都有成为大国的潜质。日本的经济无疑是发达的,也具备了1.27亿人口。但我认为日本的未来是黯淡的。因为日本的人口在萎缩,日本的出生率已经很低。印度的人口已经有10亿,如果在经济上能够像中国在过去20年中那样发展,那么印度或许可以成为另一个大国。 东方早报:但您在作品中提出“美国应该让日本分担一些安全责任”,日本也正向“正常国家”的方向过渡,日本的区域地位难道不是在强化吗? 米尔斯海默:日本的军事确有发展,但仍然依赖美国的扶持,这是二战和冷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美国陷入了伊拉克战事,无法将战略重点放到亚洲和欧洲。对日本的扶持也是一种“离岸平衡”,将安全责任部分转移。但我必须指出,美国和老盟友的关系有冷淡的趋势,北约已经弱化了,在日本、韩国,年轻一代对美国的接受也不及从前。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不知道美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盟会怎么发展。中美关系未来几年还会加强 东方早报:但中国提出了“负责任大国”的说法,对外政策也越趋亲善,提倡共同繁荣,您认为崛起就一定意味着威胁吗? 米尔斯海默:这是目前中国的说法和做法。中国现在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发展经济,当然需要友好的环境,也会强调联合国的作用。但问题是,有朝一日中国真正强大崛起之后,中国还会这样说,这样做吗?这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完全没有关系。 东方早报:您还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美国与中国可能因为朝鲜问题陷入战争”。但就目前朝核问题的进程来看,中国积极斡旋,这是布什本人也承认的,您是怎么看这个现象的? 米尔斯海默:那是因为中国和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利益是一致的,都是大国。 战争在目前可能性不大。首先,中国的本质利益是要加快发展经济,不要冲突。而对美国来说,陷入了伊拉克问题已让他分身乏术,所以在未来几年内,中美关系还会加强。 布什上任之后,一开始对中国采取了相当强硬的政策,但9·11事件是一个转折点,布什从此陷入中东的战争,只能尽可能地缩小其他区域的麻烦。 东方早报:有许多研究者认为中美关系的“黄金时代”是克林顿时期,在布什时期,即使9·11以后,中美关系也再没有恢复到那个高度,您是否赞成? 米尔斯海默:克林顿政府的思想库有许多人属于“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对中国进行“接触(en-gagement)”。 这个接触政策有三个分支:第一,经济上,希望让中国走上市场化经济,那么中国在尝到繁荣的甜头之后,就不会“杀会下金蛋的鹅”(英语俗语,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之意);第二,政治上,希望中国民主化,理想主义者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进行安全竞争;第三,国际关系上,让中国完全进入国际体系,国际机制的约束力可以实现和平。因此克林顿政府的“自由主义者”希望这三个因素可以导向安全。 布什竞选的时候,就已经打出了“现实主义”的旗号。当选之后的前8个月内,也就是9·11前的时期,他对中国的政策是遏制,而不是接触。但9·11迫使美国将目标是中国,转向了恐怖主义、伊拉克、中东,而且美国在这些问题上还需要中国的帮助,更不可能在短期内与中国公然树敌。所以9·11后,中美关系有了可观的改善,但这种友谊确如你所说,大不如前了。 东方早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如此广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经济的合作不能缓解安全竞争吗? 米尔斯海默:我认为不能。密切的经济合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经济情况好时,可能促进和平,但如果一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比如大萧条,这时联系越紧密,问题越严重。1998年,日本与美国因为汽车产业的问题发生了不小的争执,当时的关系就疏远了。又如近期,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频繁施压,也是因为美国的出口和制造业都陷入了危机。 另外,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近期才有的新情况。1914年一战爆发前,欧洲大陆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并不比今天低,但战争还是爆发了。所以我说,在国际关系中,政治是主导经济的。布什的反恐战争只会招致更多不安 东方早报:您如何看待布什的“反恐战争”? 米尔斯海默:这是一场导向根本错误的战争,只会招致更多不安。原因有两点:首先,动用武力绝对不是恰当的反恐方式,应该借助外交、情报、警察的力量。将反恐军事化只会令问题复杂化,给公众造成美国肆意横行的印象,反而增强了本·拉丹等人物的支持率。其次,美国不应该干涉伊拉克内政,对伊拉克进行所谓的“大规模社会改造”。伊拉克人不愿意让美国指手画脚。所以,美国英国应撤出伊拉克,撤出中东,回复到1990年代以前的“离岸平衡手”的状态。 事实是,美国干涉中东,结果恐怖主义更加严重。现在伊拉克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恐怖主义磁场”。国际关系本质凶恶无情 东方早报:您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残酷的“丛林竞争”吗? 米尔斯海默:(点头)要我来说,我会说,国际关系是一个凶恶、无情的行当。所有的国家都生活在危险之中,为自身的安全惶惶不安,因为在国家之上,并没有任何其他的权力机制可以保障它们的生存。因此每个国家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保证生存,就要尽可能的强大,取得该地区的主导权,那么竞争就不可避免。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书名叫做《大国政治的悲剧》。 东方早报:那么就没有秩序化的希望吗? 米尔斯海默:有一些组成形式可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冷战时代的两级结构其实更加稳定,核威慑、核均势其实也可能是一股实现和平的力量。但是如我前面所说的,国际关系在本质上还是凶恶无情的。(记者注:米尔斯海默在冷战结束后不久就写过“我们为什么怀念冷战”的论文,观点惊人,与主流观点可谓背道而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