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忠“政绩论”造“神话” “政绩工程”今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31日21:02 新华网 | |
一架飞机,两只老虎 王怀忠当年的“政绩理论”闻名遐迩——只要能搞出政绩就能上,关键是要让领导而不是让老百姓看到政绩。为了让领导看到政绩,他“敢想敢干”,凭借透支地方财力物力,策划了一系列的形象工程,一手制造了“阜阳神话”。 阜阳机场项目就是“神话”中的代表作之一。记者看到,2400米长的跑道,可停放4架737-300型飞机的站坪,候机楼顶数米高的“老庄故里”标牌,把机场上仅有的一架小型客机衬托得更加渺小、孤单。 在机场内滞留了十多分钟,记者走出空空荡荡的候机大厅后,已经找不到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一位正准备下班的工作人员友善地邀请记者乘坐职工班车回市区。 由于客流量稀少,阜阳机场前后关闭了约一年时间,今年8月初才重新运行。 机场现在只开通了阜阳至上海一条航线,每星期一和星期五有一架往返航班。职工的工作也相当轻松,周一和周五早上来上班,中午就可以回家了。 阜阳市计划委员会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从1995年飞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到1998年完成,机场建设前后花了3年多时间,花费3个多亿,加上导航系统等设施,花费共计3.9亿。机场建设费用大多为地方财政资金,该市公职人员和农民每人被摊派了数百元。 飞机场扩建的主要原因是,时任阜阳行署专员、地委书记的的王怀忠认为,阜阳原来的飞机场太小了,而且只有从阜阳飞往合肥的小飞机,与阜阳的“国际形象”不相称,不利于引进外资发展阜阳经济。 新机场建成之后,鼎盛时曾开通了到广州、北京、合肥、武汉、上海5条航线,不是为了利润和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国际大都市”和“交通枢纽港”的“远景”而飞行。 据统计,2002年,阜阳机场旅客吞吐量一共为920人次,一个多星期才有一架飞机起落,每条航线的年度财政补贴高达400万元。飞机场目前有员工190多人,其人员工资和运转费用由阜阳市财政负担,再加上庞大的折旧费用,徒有其表的“大机场”成了地方财政肩上沉重的包袱。 同坐班车的那名机场工作人说,这么大的机场对阜阳而言起码早了10年。 行走在阜阳市区,一个强烈的感觉是马路异常宽阔。记者注意到,仅市政府所在的清河路上,非机动车道就可以容得下3辆轿车并行。路宽楼高,看上去十分繁荣。在王怀忠主政期间,不少上级领导都来过阜阳,夸奖阜阳市政建设有成就,称“阜阳长高了,长胖了,变美了。” 路过阜阳国贸商场时,记者看到一座非常气派的人行天桥,连接十字街头的四个点。后来得知,这座天桥曾被称为“华东地区跨度最大的人行天桥”。 王怀忠“好大”在阜阳人人尽知。那几年,“大”字几乎是口号、标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构建工业大走廊、营造外贸大都市”,“十大农业舰队,五大农业工程”等等,仿佛重新回到了“大跃进”时代。 王怀忠另外一个“大手笔”是决定要在阜阳建设“龙潭虎穴”。1994年东南亚之旅后,王怀忠受到启发,要建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园,养老虎和鳄鱼,进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劳民伤财的“龙潭虎穴”在折腾了3年之后无疾而终。一位市民说,现在还有两只小老虎生活在那里。老虎吃肉开销不菲,动物园不久前只好请求外界援助,后来总算有企业“认养”,帮助它们过上了温饱生活。 相比之下,电厂的命运比动物园更曲折。电厂前后折腾了8年,仅前期投入就高 达数亿元,后来几乎处于停工状态,被外界称为“最令人伤心的工程”。由于今年夏天全国性的电力短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今年6月正式批准了阜阳电厂项目,使它重见天日。10月中旬,电厂再次隆重开工。 现任市委书记胡连松说,阜阳现在对电厂项目在拉动地方经济、提供就业岗位方面寄予很大希望。2006年6月并网发电之后,电厂预计每年将上缴地方财政4亿元,相当于目前财政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个数字:王怀忠此前一系列政绩工程使阜阳到期财政负债达20多亿元,至少相当于目前财政可支配收入的5倍。 GDP“水灾”后反弹 形象工程只是政绩中的可见部分,作为“虚拟部分”的数字同样重要。对“数字出官”的升迁之道,王怀忠了然于胸。 一位计委官员介绍说,在制定GDP增长计划时,他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与经济发展水平,而是看一下全国或全省的目标水平,用“逆向思维”的办法来倒推阜阳GDP,定出最完美的数字。 在制定“九五”计划时,阜阳市计委一开始提出了GDP增长13%。但这个数字被认为“太低”,“不符合政治需要”,希望计委好好挖掘一下市里的经济增长潜力。 计委无奈调到15%,但仍然达不到领导的期望。 计委只好第三次调整,从15%提到18%,但再次遭到否决。最后,在和计委“讨价还价”之后,王怀忠作了一些让步,在会议上把阜阳“九五”期间经济平均增长目标定为22%,而不是他理想中28%。 “阜阳经济,当时在安徽排第一、第二位,国家领导人一个接一个地来,外地也有来考察、学习的,看过都在夸。那一两年是阜阳历史上没有过的,歌舞升平,前所未有的繁荣。我们上学的时候讲要回到家乡去,经济连年高速增长,京九铁路也要建成了,大有希望。”一位家在阜阳的媒体从业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挤出水分之后,阜阳重新计算出的“九五”期间GDP,平均增长为4.7%。 市计委的官员说,自己原来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但计委毕竟只是本级政府领导下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得不服从本级政府的意志。从反对到无奈、到苦笑,再到麻木,他终于学会了王怀忠的那一套“逆向思维”办法:先摸一摸领导的“胃口”,再机械地送上一盘GDP“数字大餐”。 从1995年到2000年6年间,阜阳GDP同比没有任何增长。“王肖时代”结束后的2002年,阜阳经济首次出现增长,增幅为4.1%。2003年上半年,GDP增幅为4.9%,同比略有上升。 市计委计划科科长王虎说,现在的数字说出来大家都相信。今年人代会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保五争七”,当时他认为阜阳压抑多年的经济能量会逐渐释放出来,这个目标可能有些过于保守。但随后的“非典”与洪灾证明了“保五争七”的现实性,也表明新一届领导有充分的风险意识与务实的工作作风。 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工业企业改革初见成效。前些年,安徽省政府下了一个文件,限令所有企业在100天内完成改制。从经济学常识出发,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任务”,但阜阳也只好按照文件行事。 于是,阜阳大大小小的企业在100天内全都换了牌子,所有厂长名片上的头衔都改成了“总裁”或“总经理”,但没有几个人真正明白改制的关键在于理顺产权关系。经过这两三年来的探索和与其他地方的交流,现在阜阳大部分企业中的产权关系已经基本理顺,发展势头良好。 “经济自身有要求进步的内在规律,老百姓为了衣食住行还是要奔波,要积累财富,奔更好的日子。不管腐败者如何位高权重,都改变不了这一点。”市计委计划科科长王虎说。撰稿/王巧丽(记者)(来源: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