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不是考核出来的(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3日13:08 华商网-华商报 | |||||
“政绩不是考核出来的”,这是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王东京教授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他认为,考核政绩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在市场经济时期,政绩应该由市场、社会、公民来检验(10月30日《南方周末》)。允许公众从自身的感受和所得到的实惠,来评价官员的能干与否和升迁与否,应该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社会发展之福。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政绩观,并且不同的政绩观必然导致不同的领导行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领导活动中,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以公仆的态度,以服务的精神,勤勤恳恳,扎实工作,重质量,求实效,这是一种政绩观。与此相反,还有一种政绩观,就是表现为掏家底,拼老本,杀鸡取卵,寅吃卯粮;或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这种“政绩”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给当地长远发展带来了多少年难以弥补的损失。对于领导干部的真实评价,主要的不在其在位之时,而在其卸任离职之后,即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评判。树不起这样的政绩观,就难免出现短期行为,难免干出一些不讲“政德”的“政绩”。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一些官员的政绩往往由上级领导说了算,甚至是主要领导说了算,这已经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比如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以及一些所谓的“开发区”工程等等都和官员的政绩密切相关,但是普通公众很少能有说话的机会。而作为官员,由于有追求升迁的“特性”和惯性,往往跟着升迁的指挥棒运转,什么能升迁,他就干什么,并不是什么能给百姓带来实惠而去干什么,这就造成许多官员为了升迁不顾实际,制造“政绩工程”,给国家财产带来极大损失,甚至有时候还要以下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尤其以“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最为典型。 所以,把评价官员的权利还给老百姓,以“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标准,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而改变简单量化的经济指标和官员升迁紧密结合的做法,恐怕就成了现代政府的必然选择。把官员的升迁与老百姓的评价和感受紧密结合,就有可能降低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浪费,极大促进政府的廉政建设。 朱四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