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改革:警力“成本账”算出治安“高效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4日19:25 新华网 | |
新华网长春11月4日电(记者 李亚彪王强)吉林省辽源市警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整合现有警务资源,90%警力下沉到基层。从机关干部到普通民警都认为,改革重新核算了警力“成本账”,算出了“高效益”,有限的警力被放大为无穷的基层治安防控力量,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下面是这次改革中所涉及到的吉林省公安系统三位较具代表性人物的心里话。 效益之一:一个基层民警从“减负”到“复活” 辽源市东吉警察署社区民警于海峰: 改革前,我是东吉派出所的责任区民警。虽然改革前后同是“片警”,我感觉却有天壤之别,自己经历了从“减负”到“复活”的过程。 以前我在派出所做责任区民警时,管理两个居民委1000多户居民,同事有的甚至要管理四五个居民委。大家除协助办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外,有时还有学习、开会和大量非警务活动。上级要求每个责任区民警每周下社区时间不少于30个小时,说句心里话,不想法子糊弄领导,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任务。 改革后就大不一样了。我管理的社区只有600户居民,比以前少了一半。警察署从成立到现在只开过一次大会。平时我就在社区上班,居民有大小事情第一时间就能找到我。而且警务区内有刑警和巡警,3个警种互相配合,工作起来轻松多了。 “减负”后,我就琢磨怎么把社区搞得更好。以前领导让干啥就干啥,用不着自己思考,也不可能形成连续的工作思路。现在社区这块“责任田”承包给自己了,我也有时间干一点自己的事了。我喜欢摆弄电脑,就建立了便民社区警务网站,好多居民在网上留言,给我出谋划策,群众无形当中参与到治安防控中来,成了我的助手。 效益之二:“零增长”改善基层警力不足 辽源市公安局局长任剑波: 近年来,社会上犯罪活动有增无减,基层警力不足,群众对警察的素质、效率和作用提出置疑。增加民警绝对数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市财政困难,投入有限。必须通过改革优化配置警务资源,把有限的人力集中到基层,用“零增长”改善现状。 两年前,我从省公安厅调到辽源工作,辽源市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任命我为市公安局局长。2002年,我爱人患肺癌在辽源去世。她临终前对我说,辽源人民对咱不错,我死后就把我埋葬在这里,我要看着你工作。 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期望和家属的遗愿促使我义无反顾地投身改革。改革就是“地雷阵”,城区99名中层干部被“削职为民”,许多曾经辉煌过的科所队长和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公安要到基层工作,从头开始,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改革中,一位50多岁的派出所所长在寒冷的冬天里披着棉被坚守岗位,由于年龄原因,第二天他就要变成普通一兵;西安派出所所长白玉林大年三十还在办案,没有时间复习功课,结果竞聘署领导笔试没有通过,仍然正常出警。警察也有七情六欲,委屈时会发牢骚,但面对大局,最终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牺牲个人利益。 效益之三:让老百姓看到更多警察 吉林省公安厅厅长陈占旭: 去年冬天,我到辽源调研,市公安局局长任剑波提出,要通过改革撤销城区分局及派出所设立警署,变三级管理为两级管理,把机关警力充实到基层。说实话,这个想法胆子够大的,要改变多少年的传统警务管理模式。可我很高兴,只要是改革探索,就要热情鼓励、积极支持。而且我有种预感,这次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当地实际,是正确的。 过去百姓看不到警察,不是警察的绝对数少,而是警务资源浪费太大。像辽源这样的地市级公安部门,过去警力一大半坐在机关办公室,一个分局就有20多个部门,职能交叉、机构林立,基层治安却喊渴,这种体制性的障碍需要改革。 有一个基层民警对我说,你老陈头今年都58岁了,马上要退休了,改革从试点到推广需要二三年,改好是别人的,改不好是自己的,图个啥?现在想想,我小时候家庭生活困难,参加工作后从户籍民警一步步走上厅长岗位,现在没有忘本,老百姓就是咱的衣食父母。让民警从机关走到基层,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民警才会与老百姓同呼吸、共患难,有限的警力才会变成无穷的民力。(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