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人逃生5人被困 辽宁阜新矿难营救追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5日10:12 新华网 | |
从11月2日中午12点10分到11月5日晚6时,阜新市10个国营大矿之一的伊马煤矿已经进行了长达60余小时的井下大营救,但由于井下积水太深,目前被困于井下的5人还没有任何消息。救援小组领导介绍说,这5人生还的可能性很小,但大家时刻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 中午,井下突然冒水 2日12点10分,阜新伊马煤矿井下突然发生冒水事故,维持工作的3台水泵已不能挡住急涌而来的水。职班人员立即向矿上领导做了紧急汇报,领导当即决定,井下各作业面工作人员立即停止一切工作,按指挥尽快撤出。半个小时后,井下工作的各工种近400人安全地回到地面,最后撤出的6人中,有4人衣服已湿了大半,他们是从没腰的水中逃出来的。通过清点人数得知,尚有5人没能安全返回,而这5人当时正是工作在冒水的地点。 急救,100余人昼夜进行 事故发生后,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立即赶到现场,十几分钟之内便成立了救援小组,小组成员由包括伊马煤矿领导在内的50人组成,同时还分出井下、供应、善后等几个组,人员总数达300余人。1点钟左右,第一批由近百人组成的一线救援人员下到井下,同时,急救指挥部领导也深入井下一线,在一相对安全地带设立指挥部,随时指挥井下的抢险工作。一线救援的近百人员每8个小时轮换一次,而指挥人员则不分昼夜,时刻盯紧井下的水位,以便尽快控制住冒水地段。这些人随时和井上的营救人员联系,随时供应井下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到娄日下午4时许,从兄弟矿运来的抢险用品全部到位,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矿工,从没腰的水中逃生 在这次矿难的井上现场看不到以往煤矿发生矿难时的慌乱场面,听不到家属的哭声,没有家人含泪焦急企盼的身影,更没有众多的围观者引来警察维持秩序。井口进出的矿工从容不迫,井上井下通讯联系井然有序,但也有惊魂未定者,在阜新市清河门区艾友街道的一矿工家中,死里逃生的工人王永向记者诉说了他的逃生经过。2日12点20分左右,他和他的十几位同事正在掘进机旁采煤,突然井下报警铃声紧急响起,他们知道有地方出事了,但不知哪个地方。一会儿,看见有人从身边跑向井口的方向,他们稍稍愣了一阵儿,因为此时还没有接到紧急撤出的命令,但本能和经验告诉他们,必须马上撤离,他们来不及关掉工作的机器,便跟随人流撤向井口方向,但还是晚了一步。他们大约行进了10分钟,便觉得脚下在趟着水,几分钟之后,水已没了大腿,此时行进已经非常艰难,但求生的欲望促使他们奋力不停地朝着井口的方向前行。两分钟之后,水没到了腰部,这时顿觉生命在时刻受到威胁,怕有人掉队,他们一起行走的4人手拉着手,相互支撑着、鼓励着,终于,水越来越浅了,走到井口处,发现外面站了很多的同事,他们都在用异样的眼光注视着他们。王永对记者说,此时,大家都以为他们是最后的几位,井下再没有人了,但谁也不肯离开。20分钟后,终于传来了大家谁也不愿听到的消息,井下还有5人没有上来。 矿长,救援不惜一切代价 昨日下午,伊马煤矿主管安全的副矿长赵国强向记者介绍了目前抢险所进行的情况。他说,事故发生后,阜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立即赶到井口,亲自布置抢险工作。3个小时后,辽宁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的3位领导也赶到矿上,对抢险工作做出重要的指示。到昨日下午1点20分,冒水地点基本得到控制,5台水泵24小时工作,水位很快就会下降,但井下积水区太大,目前已有4200多平方米的地方全被水淹没,出事地点是在地下336米深处,此处早已被水全部灌满,而失踪的5人恰在此处,但不管如何,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要抢救到最后一刻。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座煤矿是1991年12月20日开采的,连续多年亏损,今年出现了十几年来最好的生产态势,年产量可望达到60万吨,是盈利的好年景。全矿有2000余名职工,都是正式工人,一线采煤者大都有几年或十几年的采煤工龄,这是此矿自开采以来最大的一次透水事故,目前事故的原因尚不清楚。 事故,是因为管理上有漏洞 阜新伊马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后,记者采访了辽宁煤矿安全监察局事故调查处的李代林处长。 据李处长介绍,这起事故是今年第七起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矿难。李处长说:“据了解,这起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在事故发生的前几天,巷道(帮)曾出现过透水预兆。按照规定,在没弄清水源的情况下,掘进工作人员要全部撤出。而此时,在漏水处的工作人员都撤出了,但是他们下面的辅助工人并没有撤出。当时管理者安排了工人进行观察,在漏水处打了直径38毫米深约2.4米的孔。打孔当天的涌水量是30立方米,到出事当天涌水量是17立方米。可是就在11日中午12点10分左右,5000立方米的水突然涌出,一下子淹到了没有出来的工人。”李处长介绍说:“事故是因为管理上有漏洞,管理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属于责任事故。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只有加强对水的观测,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文/孙学友朱格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