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公选市县一把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5日14:18 外滩画报 | |
在短短十几天内,江苏省先后拿出金坛市、沛县和南京白下雨花两区的政府正职领导人选进行公推公选,在江苏政坛掀起了一场公选风潮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作出了积极认真的努力,这是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的有益探索,符合干部工作不断扩大民主的方向 ——原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 每回想一次,心灵就仿佛净化一次,不会忘记自己的承诺和群众的信任。 ——一名公选上岗的处级干部 外滩记者 傅野 张宏艳/南京 常州 徐州报道 35岁的林先生(化名)是江苏省徐州市某大型合资企业集团的总经理,这位掌管着上亿元资产,下属1000余名职工的企业家以前从未想过,自己有可能会成为拥有118万人口的沛县的一方父母官。 “我的心理压力并不大。”2003年10月27日,在参加了徐州市组织的沛县县长公推公选候选人报名5天后,林先生这样告诉《外滩画报》记者。 “的确有人劝我继续留在经济主管部门发展,他们认为我缺乏政府工作的经验。但是有更多的人支持我站出来,参加这次公推公选。我觉得参与竞争是一个年轻人应该勇敢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报了名。” 林先生通过了由整个徐州市800名副县处级以上干部投票民主推荐的初试,成为进入下一轮的12名候选人之一,但在由副地市级以上干部投票的12选6复试中,他被淘汰。 从10月中旬开始,经江苏省委同意,常州市和徐州市决定,在各自全市范围内公推公选其分别下辖的金坛市市长和沛县县长人选,这是全国首次以公推公选的方式推选出县市一级地方政府正职领导候选人。随后,南京市白下、雨花两区也传出公选“一把手”的消息,一场公推公选地方政府一把手的风潮震动了江苏大地。 金坛的热闹与安静 10月18日上午9时许,常州市下辖的溧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方国强就来到了公选候选人的报名点——常州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他是当天最早一个来报名的人。到20日晚常州市报名截止时,常州市机关、辖市(区)和市属企事业单位符合报名条件的60名领导干部中,已有59人报名参加竞争。 常州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报名点的负责人介绍,根据省委组织部的决定,这次公推公选的选拔对象条件非常严格,候选人必须4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同时还必须是市辖市、市直属机关正副处职领导干部,或区县党政副职领导干部,其中副职任职须满两年以上。 公推公选的程序是,20日报名结束后,有关部门将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由常州全市1100多名副处级以上干部进行第一轮投票民主推荐,60多名在职副市级以上干部进行第二轮,选出7名候选人。其后,由组织部门派人驻点调研;候选人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经组织考察,讨论确定最终提名人选后,按照法定程序报请人大任命。 与报名的热闹场面相比,金坛市却显得异常安静。 10月28日,在金坛公选市长的消息在全国传开十多天后,记者来到这里,许多市民仍不知晓此事。更多的市民虽然知晓此事,但是却不知道选举详情。一位张姓市民说:“既然是公选金坛市市长,至少应该让我们知晓参选者的基本情况和施政纲领。但是,我还是从外地媒体获得这一消息的。” 而金坛市各部门对此事的回答则千篇一律:“不知晓此事。” 10月28日,常州再次发布一条简短的消息,称公推公选市长民主推荐顺利结束,7名候选人已经产生。 消息称,7人有以下特点:一是年纪轻,平均年龄39岁,最小的34岁。二是学历高,均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不少人从清华、南大、同济等知名高校毕业。三是经历丰富,绝大多数既有基层工作经验,又有县区和市直部门领导工作经历,多数人目前在重要岗位上任职。 至于这七名候选人是谁,则依旧保密。不过,金坛市一位政府官员透露,七人中有金坛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吴晓东,他当选的可能性较大。 有关部门提供的简历显示,吴晓东,1965年9月生,1987年7月中国矿业学院矿山建筑系毕业,1989年12月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常州市建委副主任;2001年1月任中共金坛市委常委、金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记者设法与吴晓东取得联系,但是无果,他的家人则很婉转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徐州:程序透明度更引人注意 几乎在金坛进行公选“一把手”报名的同时,10月20日,徐州市召开了全市公推公选沛县县长推荐人选动员会议。 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在会上用一个短句比喻了此次选拔干部方式上的改变——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也就是说,即将诞生的沛县县长推荐人选,将一改以往由上级党委指定的方式,完全通过竞争产生。徐鸣强调,此次公推公选旨在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徐州市符合条件的89名干部中,70人报名参选。到截稿时止,徐州市已推荐出6名入围者。 此次“公”字当头的“公推公选”,其程序透明度更加引人注意。负责此次公选的徐州市委组织部宋主任表示,每个环节的统计工作,都将由徐州市或沛县组织专门部门完成。同时,为确保公推公选工作的公正性,在每一阶段,都有徐州市纪委、监察局的参与。 记者采访了几名报名者。他们均表示对此次公推公选程序的透明度感到满意。 不过,和金坛市一样,在两轮民主推荐阶段,推荐人选的名单并不会提前公开,投票者只有来到投票现场才能知道推荐人选的名单;另外在演讲答辩阶段,评委团的组成也不会提前公布。 宋主任表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杜绝个别人“有的放矢”拉选票的可能,从而保证公推环节的公平,给予每个推荐人选以平等的机会。 然而,一位有着企业管理者背景的报名者表示,由于自己长期在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的知名度不够,在两轮党政机关干部的民主推荐中,很可能处于劣势。如果有机会提前让党政机关干部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业绩,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善。 沛县:三次参加公选的报名者 10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此次公推公选的徐州中心地沛县。这个位于江苏最北部的小县城,有着出乎意料的安静和整洁。 沛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张金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据我了解,沛县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对公推公选县长推荐人选都是十分赞成的。沛县3个符合报名条件的干部,有两个已报名。另一个由于原籍为沛县,依照规定不能当任沛县县长,所以没有报名。” 当晚6点,记者采访了沛县县委书记邹徐文。 现年40岁的邹徐文,曾参与徐州市最早一批干部的公开选拔。他表示: “这对沛县是一件大好事。” 当被问及对县长这一工作搭档的希望时,邹书记表示:“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为人正派,能够在短时间内带领沛县实现在苏北地区的经济领先地位,既是上级党组织对沛县县长的要求,也是我个人的希望。我非常欢迎新任公选县长的到来。” 今年仅32岁的唐女士(化名),现任徐州某县委常委、副县长。据了解,她是此次报名者中年龄最轻的一个。 三十出头即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唐女士,算得上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直接受益者中的典型。“我统共参加了3次公开选拔活动,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唐女士原先是徐州下属某县的一个普通乡镇干部,几年前,她报名参加了一次干部公开选拔,那一次尝试并没有成功。但在那次公开选拔的过程中,其能力却得以体现,并随后被任命为县妇联主席。 唐的第二次参选获得成功,并由副科级岗位升为副处级岗位,那也是一次比较大的级别跳跃。 “这次报名公推公选县长推荐人选,已经是我第三次参加干部公开选拔了。如果没有这次公开选拔,以我目前的状况,是完全没有机会、也无法尝试竞争县长推荐人选的。所以,不管结果如何,我相信都是有意义、有收获的。毕竟这是一个展现自身能力的好机会。”采访最后,唐女士告诉记者,此时此刻,她的丈夫也在准备徐州市城北开发区领导岗位的竞聘。“我和他都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尝试一下,会加速自己在各方面的进步。” 背后的力量 公推公选一把手之所以能顺利地在江苏省各地开花,与江苏省两任主要领导的支持密切相关。 前省委书记回良玉曾专门作出批示:南京市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作出了积极认真的努力,这是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的有益探索,符合干部工作不断扩大民主的方向,对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切实改进作风、更好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起到很好的教育、促进和激励作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始终是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体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任江苏省省委书记李源潮也明确表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不难看出,江苏省正在实践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扩大民主。 在一次关于公推公选的内部会议上,李源潮表示,民主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扩大民主,就要落实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群众会帮助我们避免或减少用人上的失误,帮助我党解决用人上的难题。同时,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这也是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确立一种标准,体现一种政策,树立一种风气,展示一种形象,是赢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支持的重要途径。 李源潮还认为,“公推公选”是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了选举制度,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江苏因为公推公选一把手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也在人们意料之中。 江苏省组织部的丛主任告诉记者,在江苏,公选人材正在成为选拔人材的重要途径。丛主任说:2000年,江苏省委拿出21个副厅级领导岗位面向全省公开选拔,最终问鼎的优胜者平均年龄37.2岁,年龄最小的仅31岁,这成为江苏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江苏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显现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标志是干部的积极性被前所未有地解放了。 另一种声音 相比政府部门对于此事宣传的低调,江苏各界却显现出异常的热情,毕竟,公推公选出来的一把手能否胜任,是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 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刘长江说:“公推公选人材至少比原来的一把手敲定要好。” 他认为,比以往进步的是,毕竟有了一种公开的途径,是相对程序化的、比较客观的方法。尽管考评还不是由老百姓说了算,但透明度和范围都扩大了。刘表示,以前有些地方,由于存在一把手说了算、党委会形同虚设的情况,人人都看一把手的眼色行事,以致会出现“三陪女当官”的笑料新闻。现在,通过公开选拔,加强了集体讨论的权力。而且公选至少保证了选拔上来的人有较为突出的能力与才干。 南京市栖霞法院的吕宁华法官却认为,我国《宪法》第101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 这就是说,对于市长这个政府一把手,只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公推公选最终选出来的一把手,是“先考后选”的,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市长,也只能是人大的权利,该法同样也没有说,市长人选人大只能在“考试合格后”的人选中选拔。从这个角度说,现在的“公选”虽然得了民心,但跟现行的法律还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中组发[1999]3号),虽然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程序上规定要经过“统一考试”,可是该文件第二条规定,“公开选拔方式主要适用于选拔中央、国家机关的正副司局长和地方省(区)、市、地(市)和县(市)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副职领导干部。”也就是说,一把手是不适用这个规定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锡生教授认为,公选是个敏感的话题,对于现有的政治体制来说也是一个新问题。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这样的选举还不能称为公选,只能称为公开招聘。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摸索出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方案,既要保证老百姓的参与面,又要保证安定团结。 公选应该制度化 而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的王长江教授则表示,“原先封闭式的由少数人决定干部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民主发展的要求。这次江苏将直接掌握公共权力的正职拿出来,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产生”,这意味着,在探索社会民主的过程中又前进了一步。 不过王认为,这种做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公推公选的方式必须不断地制度化。“如果只是偶然的尝试,比如今年在这里公推公选,过几年又不公推公选了,这会令公众失去对政府的信任,不再相信和关心公推公选。” 其次,公推公选的各项程序要和周边制度配套。四川曾试过乡镇长直选,当时直 选产生的乡镇长,目前的处境却变得有些尴尬。由于他们的产生方式是直选,与原先上级组织任命的方式不同,但关于他们的提升制度却没有任何相应的规定,因此这些直选产生的乡镇长即便做出了非常好的业绩,也没法得到提升。他们个人的政治前景成为了比较大的问题。“我想说明的是,公推公选不应该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它实施之后,还有什么相关环节需要修改和变化,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张宪军 陈芸对本文亦有贡献)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