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粮油价格快速攀升 解析我国粮食安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7日20:09 新民周刊 | |
从中长期来看,粮食问题始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 撰稿/杨艳萍(记者) 早在今年上半年非典肆虐期间,国内粮油价格的问题,就开始引起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进入秋收时节,各地粮油价格出现快速攀升迹象,尤其是到了10月中旬,粮食价格出现了6年来最大幅度的波动,部分中心城市的居民已开始感受到粮油价格的波动对日常消费带来轻度影响。 记者采访中发现,尽管城市居民感受到粮油价格出现的上涨,但在目前涨幅有限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此并不紧张,市场表现普遍平静。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农业问题专家马晓河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是:老百姓对涨价的反应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粮食的总量还是有保证的,中国的粮食很安全。 对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粮油价格波动,马晓河认为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可以判断,近期的波动基本是市场行为,对此政府不应做过多的干预。在粮价连跌6年的情况下,让饱受“谷贱伤农”之痛的农民有机会增加收入,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农民看到种粮能带来收益,半年的时间就会自觉地将生产结构调整过来。如果在此期间粮油价格波动较大,我们完全可以依靠充足的外汇储备进口粮食。马晓河说,在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有能力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同时来解决。 10月2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在粮油价格问题倍受瞩目之际,这一会议的举行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特别强调,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温家宝说,前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大幅度增加,粮食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近两年粮食生产有所下降,但目前总体上粮食仍是供大于求,库存充裕,市场稳定,粮食供给是有保证的。但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增地减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粮食问题始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唐忠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粮油价格的上涨当前在消费层面并未引起太大反应,但是正如温总理讲话中所言,对待这一问题中央高层还是相当警惕的。 唐忠认为,国内粮食价格上涨最大的原因,是今年我国的粮食出现普遍减产。这其中有自然灾害的因素,也有圈地作其他用途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因素。前两年粮食过剩,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无利可图,从而减少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粮食的产出自然随之降低。“这是一种理性的反应。当粮价过低,就不可能使供给长时间保持在过剩状态。”唐忠说,“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没有必要为粮食安全过于担心。” 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的粮产量约为8700亿斤,需求为9000亿斤,出现了300亿斤的缺口。 各地上报数字表明,全国各类开发区占用了良田5400亩,实际情况可能超出这个数字,目前全国粮食耕地面积已从最高的15亿亩,下降到目前的14亿亩。 根据农业部门统计,2002至2003年度预计全国仅小麦种植面积就比上年减少7.5%,这已是小麦种植面积连续第6年下降。粮食耕种面积不断下降,单产又很难有大的突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动和供求关系转变也成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必然结果。 此外,国际粮油价格与国内市场的联动日趋紧密,过去两年全球市场粮食歉收高达1亿吨,2002年国际粮价平均上涨了20%。尽管如此,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粮食贸易依然表现为净出口,应该说国际粮价的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并不直接,但是粮食经销商的心态会由此产生微妙的变化,借机炒作或囤积粮食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 唐忠认为,粮油价格的波动在2%到3%之间尚属正常,如果超过5%,中央政府就不会坐视不管。从国内粮食总量看,出现短缺不大可能。目前的市场情况说明,一些主销区的粮食库存出现不足,但是在粮食主产区还存有充裕余粮。 “根据我的判断,本次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中央要求主销区和主产区的省长们悉数参会,主要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过政府渠道从主产区向主销区调粮;另一个就是要求主销区的省长们密切关注粮油市场,保证正常供应。”唐忠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