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教育大市迈向教育强市(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1日12:04 光明日报
  ——浙江省温州市实施教育创新侧记本报通讯员 吴建军 陈有为 本报记者 陆健

  温州高教园区已经基本建成,四所高校的2.6万名学生迁入大学城。图为温州大学行政楼。

  编者按: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无人不晓,教育发展的“温州模式”却并不为外界了解。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恒动力。由于历史原因,温州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温州坚持教育发展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使得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初步确立了浙江省教育大市的地位。可以说,过去的十三年,特别是近五年,既是温州教育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温州教育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乘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温州教育不断加大创新的力度,朝着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稳步前进。创新促进大发展

  说起温州教育这几年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不得不提温州高考成绩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对于高考,温州人不会忘记当年的“疼痛”。有一段时间,作为浙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温州,高考升学率曾经是全省倒数第一,市招生办的同志到省城去拿考生成绩时只有低头的份。

  然而,这几年该市招生办的同志到省城再也用不着低头了,因为温州高考成绩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今年的高考成绩令浙江其他城市汗颜:温州30770名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另有5920人被高职院校录取,全市高考录取人数首次突破3万大关,再创历史新高。至今年,温州高考上线人数已连续四年名列全省首位,录取人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榜首。

  高考成绩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轨迹。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是浙江南部的中心城市,素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独特的经济格局闻名遐迩。可是,市场经济繁荣的温州,10年前的教育却是“瘸腿”的——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数千所学校规模小、师资力量弱,高考成绩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温州教育是在底子薄、低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了从爬行到腾飞的。”温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卫平介绍说,“温州教育事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与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效天下先有关。最主要的一条经验是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运用民间资金丰裕和市场机制灵活的区域经济优势,率先进行教育投资和办学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全社会办教育的发展路子。”

  立足教育创新,努力推进教育改革,温州走出了一条适合温州市情的教育发展路子,各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四大特点:

  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自1997年通过“两基”验收后,温州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造薄弱学校,实施教育扶贫,调整校网布局,一大批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大幅提高。从1990年到2003年,该市小学、初中分别从4494所、326所调整到1356所、357所,校均规模分别从162人、798人提高到455人、988人。

  高中教育迈向普及化。温州采取高初中分离、提高高中收费标准、试行教育凭证等措施,大力新建、扩建、迁建高中,在全国职业教育处于低谷的态势下,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初步形成了以重点高中为主体的优质高中群体。从1990年到2003年,该市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分别从62所、29所增加到130所、89所,校均规模分别从445人、415人提高到1070人、833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7.67%提高到83.47%。

  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该市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重组,建成高教园区,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等4所高校顺利入迁大学城,并率先在浙江省启动高校资源共享工程。该市高教正向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和提高层次的目标大步迈进。其中,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专业已成为浙江省属高校中列入全国招生计划的重点专业,在国内首屈一指。到2002年,该市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达到26个,在校生75854人,比10年前增加了十多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7年的4.7%提高到21.7%。

  民办教育发展多样化。按照“保中间活两头”的教育发展思路,温州在确保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学前和高中教育。早在1993年市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间办学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试验,逐步形成了市场需求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和学校管理规范的民间办学特色,并开始成为国内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民办教育模式之一,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强烈关注。到2003年,该市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分别达到1703所、10所、22所、56所和47所,在校生占同级同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已分别达到84.69%、1.76%、4.59%、36.88%和36.68%。

  素质教育区域性推进。该市在优化教育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推进考试评价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大力创建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和示范(重点)学校。到2002年,该市已创建3个教育强区和53个省市级教育强镇,建成省市级示范中小学(幼儿园)119所,省市级重点中学29所,国家和省级中等职业学校18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81所。

  回首温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

  ——始终坚持走政府为主、全社会办大教育的发展路子,大胆支持民间办学,基本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在确保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温州通过加大教育投入、鼓励自筹资金、社会集资建校、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据悉,从1990年到2002年,该市教育总投入从2.85亿元增加到41.02亿元,其中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0.79亿元增加到18.92亿元。教育,已成为温州继房地产之后的第二个投资热点。

  ——始终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了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温州把师德要求列为教师评聘重要依据,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通过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加快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和“名师名校长计划”,不断深化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努力改善教师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积极吸纳优秀人才为我市教育服务。从1990至2002年,该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从58.60%、66.23%、55.20%、29.40%、23.60%提高到96.31%、95.42%、94.49%、87.31%和62.43%,教师,已成为令温州人尊敬、羡慕和向往的一种职业。

  ——始终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制高点,确保教育可持续发展。温州以教育扶贫、改造薄弱学校、建设现代化学校、创建教育强镇为基本载体,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和社会支持,不断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和教育现代化进程。近年来,温州把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制高点,于1999年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市级教育城域网——温州教育网,并与市电信局达成合作建设温州教育网协议,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以新办学校实行国有民办、公办民助和公办学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教育凭证等形式作为新的增长点,率先在国有教育战略性改组、引导国有企业办学、与民营企业合资或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学校,已成为温州农村最漂亮的建筑。

  ——始终坚持以学校教学为中心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温州在战略上讲究整体效益,在战术上强调协作精神,把小学初中作为战略重点,坚持以学校教学为中心,坚持面向全体,改善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1998年至今,全市会考综合平均分和综合及格率、综合优秀率逐年大幅度提高,高考捷报频传。优质教育,正逐步成为温州市民的主要教育需求。教育创新之路

  敢为天下先,敢效天下先。温州是一座创新之城。温州之所以能在市场经济中保持先发的优势,并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就在于温州人能不断创新。

  创新更是温州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创新开辟了温州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带来新突破。13年来,尤其是近5年,温州通过不断改革,积极推动观念、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使得教育体制日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深入地开展,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1、“保中间活两头”

  温州是“大社会小政府”,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大面积改善办学条件是不现实的。然而随着近年来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州民间积聚了大量资金。致富思源,富而思教,大多数人尤其是富裕起来的人情愿拿出钱来为子女上学、上好学。另有一些企业看到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欲投资办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给教育战线的硬任务。为确保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温州提出了“保中间活两头”的发展思路,在确保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教育投入、鼓励自筹资金、社会集资建校、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学前和高中教育,即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这两头放开搞活,从而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大社会办大教育的格局。而九年制义务教育则由政府作为重点保证,通过政府行为来运行。

  2、弘扬民间办学传统,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近些年,温州已经成为中国民办教育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温州民办教育成为国内4种最富代表性的民办教育模式之一,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强烈关注。

  温州素有民间办学传统,历史上曾出现南宋和清末两个民间办学鼎盛时期。近20年来重新兴起并得以蓬勃发展的社会力量办学热潮,是温州第三次民间办学高峰。其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1978年至1984年的复苏时期,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以私立高考复习班和各类文化补习学校为主要办学形式的民间学校悄然崛起;二是1985年至1991年的复兴时期,以第一所合法审批创办的民办学校kk乐清七里港高级中学的诞生为标志,16所民办普通中小学和13所民办职业学校应运而生;三是1992年至1996年的发展时期,温州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大胆鼓励支持民间办学,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得以茁壮成长;四是1997年至今的逐步成熟时期,温州进一步摆脱“姓公姓私”的精神枷锁,民办学校如鱼得水,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市场需求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和学校管理规范的民间办学特色。

  基于对社会力量办学是社会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充分认识,温州市始终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社会力量办学方针,并在政策措施上给予优惠倾斜。早在1993年3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全社会参与办教育的投资和办学机制,积极管理民间办学。1993年7月,温州市政府颁布《温州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为社会力量办学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其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办学条件、报批程序、资金筹措、学校用地、领导体制、督导评估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促进了民办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近年来,温州在继续大力引导社会力量重点发展高中段以上教育的同时,以新办学校实行国有民办、公办民助和公办学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等办学形式作为新的教育增长点,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实行联合办学或组建教育集团,积极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试验,并率先在国有教育战略性改组、引导国有企业办学、与民营企业合资或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3、城市建到哪儿,学校就规划到哪儿

  近年来温州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现代化学校的建设步伐,努力营造“处处是学习之所”的社会环境,为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为此,温州市政府提出了“城市建设到哪里,学校就规划到哪里,高标准的学校就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

  过去的五年,温州以教育扶贫、改造薄弱学校、创建教育强镇等八项工程为基本载体,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和社会支持,加快以面向21世纪10所现代化名校为龙头的学校现代化建设,按照“新办学校上规模、创全国一流,城区老校上档次、出教育精品”的办学思路,不断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和教育现代化进程,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迁址新建温州中学、温州二高,创办温州二十二中、温州五十一中、温州实验小学,扩建温州二十一中,搬迁温州十一中,努力打造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旗舰。目前,市区所有学校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80%以上的教室实现班班通,平均每10名学生拥有1台电脑。温州大学城、温州中学等一批接轨国际教育、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化学校堪称全国、全省一流。

  4、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温州人在家门口上一流名校

  温州基础教育当前面临的基本矛盾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化、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温州有110多万中小学生,占浙江省的1/5。基础教育学生数如此之多,富裕以后的温州人对子女教育期望值又高,原有的中小学校不论数量规模还是教育质量,都难以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温州有其特殊之处,这里曾经是改革的前沿,现在却是处于竞争的风口浪尖。这几年全国有两支大军涌向温州:一支是络绎不绝的外地招商引资团,目标是引走温州的民间资金;另一支是频频光顾的上海、杭州等地重点高中招生队伍,目标直指温州的优质生源。温州教育和经济一样,已经融入激烈的地区竞争之中。

  面对新情况和新挑战,温州市教育局清醒地意识到靠守住生源是不可能的,只有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发展,打造教育品牌,通过学校的竞争,相互吸收,相互借鉴,达到共同发展,提高质量,才能使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主动适应教育的挑战。有作为才有地位,只有将一流名校办到群众的家门口,才能让温州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因为温州人家门口有了好学校,就能留住温州的生源,留住家长的心,也能留住温州的企业家和民间资金。

  面对原来薄弱的基础,温州坚持以“抓大放小”的原则,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抓大”就是由政府重点抓好代表温州水平和教育形象的现代化学校。首当其冲的是抓好重点中学建设,加大投入建设以温州中学为代表的10所学校,并加强县(市、区)省市级重点学校的建设,与此同时做大做强特殊教育学校。“抓大”的另一做法是利用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集团,如温州实验中学通过兼并弱校、办分校等办法,打造初中的“航空母舰”,而且学校在规模扩大后教学质量仍保持高水准,受到群众的欢迎。“放小”,一是把规模小、底子差的学校集中办到较好的学校中,二是让非重点或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学校转为实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合作办学体制。政府通过督导评估和考试评价进行宏观监控,努力促进学校成为自主办学、自主管理的法人主体。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小学有4494所,实行“抓大放小”后,到2003年,小学数下降到1361所。

  5、发放教育凭证,追求教育公平

  近五年来,温州从市场经济发达、民间资金丰裕的区域特点出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凭证改革途径,充分发挥了教育凭证实践在学校建设、教育扶贫、调整教育结构等的应有作用。

  ——市政府于1999年分别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设立贫困学生助学金,推行货币形态的公平型政府教育凭证。该市规定高中从学生学费总额5%—10%的比例设立助学金。义务教育助学金来源于:市县两级财政按每年每生5元安排专项经费、1%的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总额、5%—20%的杂费收入总额、不少于5%的市县两级人民教育基金会可用资金和专项用于助学的各种资助资金及社会捐赠。同时,对在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温州籍残疾学生和接受高中段教育温州籍贫困残疾学生,免收杂费、学费和住宿费,其缺额部分由生源所在地财政予以解决。

  ——温州市辖下的县级市瑞安市于2002年实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教育凭证。该市规定,每多招收民办普高和职高的学生1名,政府财政分别奖励学校200元和300元。民办高中持由瑞安市教育局编制的相当于有价证券的新生学好名册和这些学生的毕业生名册,在新生入学和毕业时分两次从教育局领取奖励金。此举引发了当地民办高中招生热潮,20所民办高中当年共招收初中毕业生4000多名,比上年翻了一番。追求创新无止境

  面对社会学习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教育的聚集点将落实到学校,校长和教师将肩负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温州教育改革走势将由外部向内部、从数量向质量、从局部到整体、由目标向过程转化,并正面临着至少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首先,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进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其次,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依然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第三,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知名学校及教育机构以其先进的办学思想、科学的办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介入教育市场,已成为我市学校抢占生源市场的强有力竞争对手,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学校教育模式已引发学校之间连横合纵的剧烈竞争。

  追求创新无止境,创新带来新境界。温州市委、市政府在制订实施《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关于加快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于2002年作出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创建教育强市,让温州成为浙南闽东的教育领跑城市,建设学习型社会,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温州百姓服务,让温州孩子在家门口上全国一流的学校,让温州老百姓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让国内外学子共享温州的优质教育资源。

  温州教育事业今后五年的具体目标是: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幼儿入园率达8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以上,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以上,全面建成温州大学城,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创建教育强市。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温州提出了五个基本对策:

  一是继续坚持“保中间,活两头”的发展思路,政府着重抓好义务教育,放开学前教育和高中及以上教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通过产业运作激活教育运行机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大力发展优质教育。

  二是进一步深化学校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办学与管理相对分离的学校运作机制,促使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以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吸引生源。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充分利用温州侨乡优势,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智力到温州办学,努力培养走向世界的温州人。

  四是深化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是继续以“抓大放小”为原则改革国有教育,由政府重点抓好代表温州水平和教育形象的现代化学校,并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保证,让非重点或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学校转为实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合作办学体制,政府通过督导评估和考试评价进行宏观监控,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促使学校成为自主办学、自主管理的法人主体,促使温州教育成为培养民营企业家等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温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卫平到“市长热线”接听群众来电,现场解答、处理群众投诉和意见。
  温州大手笔打造温州中学等10所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名校。图为温州中学科技楼。
  温州市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渐入佳境,成为温州学校教改的“领头羊”。
  温州各学校的素质教育富有特色,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图为该市学生在中小学艺术节上表演舞蹈节目。
  2003年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中国教育学会和温州市政府联合在温州举办了中国(温州)民办教育发展高级论坛。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数码摄像机、彩信手机,冬日里的狂拍大奖!让你体验情与爱!
  新东方商务英语—白领成功基石! 英语口语速成攻略 任汝芬领衔冲刺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体验缠绵中的滋味
回味激情后的温柔
非常笑话
非常心情加油站
让你越看越过瘾
图片
铃声
·[王 杰] 我比他好
·[和 弦] 黑客帝国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家饰品店年利几十万
中医根治乙肝获新突破
人员流动,客户永存


分 类 信 息
陕西群英大惠“萃”!
秋意浓浓美妙重重!(京)
心的冬季旅游(豫)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谁说糖尿病无法治愈!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醉酒:谁说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今晚上我就把它们都数出来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