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陕西澄城灾区众多灾民期待救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1日22:33 CCTV《经济半小时》 | |
薄帐篷成了寄宿的地方 10月份以来,黄土高原南缘的陕西澄城、铜川、洛川等地15万间窑洞垮塌,还有38万间窑洞和房屋变成了危窑、危房,这使得2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8亿。《经济半小时》记者周人杰、卢小波从垮塌窑洞最多的澄城县发回了报道。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的袭击下,整个澄城县的气温是下降了6到10度,澄城县是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而这场雪也使得整个澄城县20万受灾农民的过冬问题变的更加严峻。 记者驱车前往澄城县的时候,正好遇上这里的第一场冬雪,幸好这场雪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没有给灾区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记者来到罗家洼乡虎佃村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大量连片倒塌的窑洞,最长的绵延了200多米,当地农民集中居住的一些区域如今也已是一片废墟。一些窑洞的窑顶已经彻底坍塌,散落的砖石随处可见,倒塌的废墟和残存的窑洞紧紧相连,堆积如山。成片的危窑用沙网隔离了起来,大量还未完全倒塌的连体窑洞也只能依靠树木和石块勉强支撑,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陕西省澄城县罗家洼乡虎佃村党支部书记燕恩赐:“这全部裂缝了,窑洞变形了,变形以后要搭这些撑子,抽去以后整个房子就全部(塌)下来了。全村有90%的窑洞都是这样子。” 一些还在废墟上挖掘物品的受灾农民,也都还清晰的记得窑洞倒塌时的情景。 受灾农民:“窑塌下来是哗啦啦就下来了,窑唰的一下,人吓的都跑出去了。” “刚出到窑门口就唰的一下(塌)下来了。” 记者:“就是你刚出来,窑就塌了?” “对。” 除了这些老式的土窑,一些建成不久,并且用砖石加固过的窑洞也已经岌岌可危,跟随这个村民来到他原来的住处,记者发现,这些砖窑的墙面上布满了10几米长的裂痕,墙体也已经完全错位、松动,为了防止村民继续居住产生意外,当地政府也把这些窑洞锁了起来,并且贴上了封条。 受灾农民:“上边都湿了,对窑洞压力特别大。后边一倒,窑一震就说不定全都塌了。” 记者:“我看你家里还有很多家具都没有搬出来,现在为什么不搬?” “不敢搬,人进这窑去,心里就恐慌。” 由于窑洞的倒塌十分突然,许多村民的物品也根本来不及搬出,记者发现,在倒塌窑洞的废墟中,随处可以看到被掩埋的农具、燃煤和已经发了霉的棉衣。而被挖出来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品也几乎全都无法使用。 受灾农民:“这个电视机也是当时窑洞塌的时候把它砸坏的,塌(窑)砸烂了现在只剩这个壳子,现在整个都成了垃圾了。” 陕西省澄城县副县长孙建国:“目前的直接经济损失,县上有2亿4千多万元。” 据记者了解,截止目前,全县15万孔窑洞几乎全部出现了渗漏或者裂缝的现象,6650孔窑洞、4551间房屋全部倒塌,7万5千孔窑洞、1万6千多间房屋成为危房。直接导致6.5万户,28万人受灾,其中受灾严重的就有19万人。 灾情发生后,澄城县立即启动了救灾预案,成立了救灾指挥部。为了解决灾民的住宿,县里从行政事业单位腾出公共住房,进行集中安置。澄城县还组织信用社、扶贫办,为灾民办理小额贷款。那么,对世代居住在窑洞里的老百姓来说,水患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在澄城县采访时,在一个村民家的废墟里,记者看到,被掩埋在泥土里的口粮,已经发出了新芽。 记者:“小麦藏在里面,时间长了之后发芽了?” “对,塌在里面发芽了。” 而更让这些村民痛心的是,他们多年使用的生产工具也在这次灾情中被毁坏,在从废墟中挖出的物品里,记者看到,用来喷药的水壶已经严重破损,锄地的钉耙也断成了几节,农民们为来年的生产犯了愁。 记者:“那这农具砸了之后,明年整个的耕种能进行吗?” “明年农作的工具,那就没办法了。” 其实不仅仅是粮食和生产工具,最让这些村民感到揪心的是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这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目前他只能睡在家中这个破旧的牛棚里,和牲口住在一起。 记者:“你现在就住在这个地方?” “对,跟这个牛住在一起,没办法盖,穷的盖不起房子。” 而这个17岁的孤儿,晚上也只能在自己搭建的这个简易窝棚中度过寒夜。“晚上睡到4、5点的时候被冻醒了,整夜冻的睡不着了。” 同时,记者注意到,也有一些村民在自家倒塌的窑洞前建起了简易房,但简易房的顶棚只是一层单薄的石棉瓦,墙壁与顶棚之间的空隙也只是填充上一些破碎的砖块。那么这样的简易房能不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呢? 受灾农民:“不能够保暖,会冷,但总比住在那个危险的窑洞里强多了。” 随后,这位村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盖一间15平方米的简易房大概需要2000多块砖和10多块石棉瓦,加上工钱总共需要500元左右,但就这500元钱,对于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的村民来说,拿出来也十分不易。 陕西省澄城县赵庄镇党委书记路书乾:“窑洞倒塌以后,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群众的安置问题。这安置里面,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住的问题。” 按照陕西省政府部门的规定,这次每户灾民修建一间简易房补助是80到100元,而颇为尴尬的是,现在由于长期阴雨,砖块成了抢手货,原来买1000块砖只需要70元左右,现在却涨到了130元。那么建设这样的简易房能不能解决群众的根本问题呢? 路书乾:“建设简易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现在只是解决群众的过冬问题,而且条件还很差。” 同时,路书乾还告诉记者,尽管简易房解决不了群众的根本问题,但就是建简易房的这笔资金,赵庄镇财政的缺口还很大。 路书乾:“建设这个简易房,像我们这个镇缺口资金就有200万左右。” 那么,澄城县财政有没有钱来帮助农民灾后重建呢?澄城县县委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县的财政收入一年仅有5000万元,而维持全县行政人员正常的工资就得1。17亿元。 陕西省澄城县县委书记郭勇格:“重建家园的问题,我们计划放在明年开春,县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全部建砖房或者瓦房。” 随后,郭勇格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这次受灾使得全县倒塌房屋11201间,按每间300元补助计算,需要建房补助336万元;形成危房危窑的91478间,只按每间补助100元计算,需要修缮加固资金914。78万元。全县建设越冬简易房约需建设资金1464。8万元,仅仅这几笔资金缺口就在2700万元以上,而据郭勇格估计,全县灾后重建所需的资金缺口在1亿5千万元左右。 50天雨,一场灭顶之灾 澄城县是省级贫困县,共有15个乡镇38万人口,这场大雨使这个县11个乡镇的20多万人口,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土质窑洞。当地的灾害已经严重到,家家受灾、户户有难的程度。为什么一场大雨会带来这么大的危害呢? 澄城县是省级贫困县,共有15个乡镇38万人口,这场大雨使这个县11个乡镇的20多万人口,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土质窑洞。当地的灾害已经严重到,家家受灾、户户有难的程度。为什么一场大雨会带来这么大的危害呢? “没见过,从来没见过,到今年90岁的人都没见过,别说我78岁了。”这位大娘所说的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就是导致澄城县20万群众受灾的这场大雨,那么窑洞的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大呢?跟随这位村民进入被锁的窑洞,记者看到,整个窑洞内部的墙面已经被雨水完全浸透,墙上贴的报纸也开始发霉、脱落,裸露出了大片还在渗水的墙壁。澄城县的郭勇格书记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以两孔总面积为120平方米的窑洞为例,其正常的承重能力为80到100吨,在年降水500毫米的情况下,窑洞的土方加上吸收的水分,总重量约为60吨,而在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情况下,土壤吸收的水分饱和之后,总重量将会达到100到120吨,远远的超出了窑洞正常的承受能力。 陕西省澄城县县委书记郭勇格:“100吨就(相当于)两火车皮的煤压在这个窑上,加上它的土,承受力是已经到了极限。” 在经受了这次灾情之后,短期内大量降雨的情况还会不会再次发生,也成了澄城县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陕西省澄城县气象局局长杨增军:“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记者:“如果再出现的话,是不是也会造成像今年这么大的危害?” “如果说现在老百姓还住在窑洞里面,住宿条件不改善,到时候肯定也是像今年这样的惨状。” 既然窑洞难以承受如此大的降雨量,澄城县的农民为什么又要选择窑洞作为主要的居住场所呢? 陕西省澄城县副县长孙建国:“由于历史的传统习惯,人民群众大部分住的是窑洞。这个窑洞用群众的话讲,就是冬暖夏凉适合于我们渭北高原居住。”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低廉的建筑成本才是村民们选择窑洞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在澄城县较为贫困的王庄镇,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她们全家的所有收入就是靠种植的这点苹果。 记者:“像你自己在家里面卖苹果,一年能挣多少钱?” “二三百元。” “那今年能卖二三百吗?” “哎呀,二三百元是紧紧的。” 王庄镇的丁正兴镇长也告诉记者,由于多年遭受自然灾害,当地农民的收入状况也在逐年下降。 丁正兴:“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不超过1000元,去年也是因为年终冰雹灾害农民人均纯收入414元,今年遭受雨情灾害以后损失更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能还不足400元。” 采访的过程中,当地的村民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建造两孔窑洞,成本为1.5万元左右,建造两间普通的平房,则需花费3万元,如果要建与窑洞同样面积的几间平房,费用则在5万元以上。显然,对于收入极低的当地农民来说,虽然面临雨水过多就可能倒塌的危险,但是在贫困面前,他们也只能选择修建成本最为低廉的窑洞了。 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李家洼村村支书杨俊发:“要盖几个平房,现在确实很困难,只能建几个窑洞保证住宿。” 然而,即使是建造这些低廉的窑洞,也花费了村民们多年来的积蓄,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灾情对于贫穷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受灾农民:“光修这个窑得1万元,两边修起来得2万元,估计这如果修下来可能今年要贷款,不然根本修建不起来。” 记者:“像这点钱你们家得多少年才能攒起来?” “这些钱估计还得七八年。” 窑洞坍塌后,澄城县组织建筑专家进行研讨,通过电视、广播把专家的意见告诉老百姓,树立大家的安全意识。县物资总公司也低价供应石棉瓦、油毡等建房物资,力争让每家每户都能建起过冬的简易房。而对澄城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除了需要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家,还需要一间温暖的教室。 和大多数老百姓的住房一样,澄城大部分学校也都是用窑洞做教室。这些教室在这次水灾中,有的被冲毁,有的成了危房,不少孩子被迫在露天上课。大雨过后已经近一个月,现在澄城的孩子能有新的教室吗? 在澄城县采访时,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澄城县教育局局长解创升的几次流泪。 解创升:“1万3千名学生,现在在民房、帐篷里上课短期可以,长期怎么办?严冬一到,冬天他们怎么度过?他们怎么办?” 男儿有泪不轻弹,面对记者的镜头,解创升局长是为灾区孩子们目前的处境而哭。 当记者来到罗家洼乡北寺村小学时,记者看到,全校130多名学生正在露天的操场上读书,该校校长杨建楼告诉记者,由于临时搭建的帐篷都没有通上电,当光线不足时,学生就只能在露天的操场上上课。 记者:“你现在在露天上课上了多长时间了?” 学生:“20天。” “觉得冷不冷?” “冷。” 记者:“冷的时候怎么办呢?” 学生:“在室外活动活动再继续上课。” “怎么活动呢?” “慢跑一跑,跑暖和了再回来接着看书。” 而在罗家洼中心小学,记者看到,以前搭建的简易帐篷仍然是学生的教室,由于前一天晚上下雨,篷顶上积满的雨水已经将帐篷压跨,教室里的地上也积满了水。而此时气温也降低了许多,罗家洼中心小学校长陈发录告诉记者,遇到这些情况时,学校也只能让这些学生放假回家。 陈发录:“雨压在上面,这三个临时帐篷全都塌坏了。这里容纳五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一个班共150多名学生,天气越来越冷了。” “学生在这个帐篷里上课是不是特别冷?” “最近两天特别冷,已经不能上课了。” 其实不仅仅是在罗家洼乡,在其他乡镇,记者注意到,情况也基本如此,这是学生在租借民房的过道里上课的镜头,为了抵御寒风,尽管这些小学生穿戴着棉衣棉帽,但稚嫩的脸仍然被冻得通红;这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民房,在这里,有两个班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这是一部分学生在帐篷里上课,但薄薄的单层帐篷抵已经挡不住立冬后的寒流,有的小学生甚至被冻得哭了。 小学生:“有哭过。” “你为什么哭呢?” “天冷。脚冻得疼。” 而这种在室外挨冻的日子,这些学生还不知道要过多久。 记者:“以后天气越来越冷了,那学生怎么上课呢?” 冯原镇叩卓小学校长李茸线:“这当时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小学生:“我们希望在教室里能更暖和一些,使我们的学习更前进一些。” 澄城县教育局局长解创升告诉记者,至今仍然还有1万3千名中小学生没有教室上课,艰苦和简陋的教学环境也使他担心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解创升:“这个问题如果是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得到根本解决,可以断定地讲,是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 那么,为什么灾情过去快一个月了,这些学校的情况还没有好转呢?罗家洼北寺村小学校长杨建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到位。” 随后,教育局局长解创升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重新建一所中等规模的小学,如果只建5个教室,每个教室60平方米,按最低一个平方米400元计算,300平方米的教室就得12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如果全部建好,一所最简陋的小学就得花20万元以上。而目前全县受灾的学校达286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85%,其中校舍倒塌的学校就有181所,全县中小学灾后重建的资金共需5800万元。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县政府已经没有财力可以支付,而到目前为止,陕西省财政拨付澄城县的救灾款项中也只有15万元拨给澄城县整个教育系统,这对于5800万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解创升:“后面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采取调整节假日,变大星期为小星期或者是不过星期天,不过节假日,把灾害带来的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目前澄城县财政已经拿出200万元,给农户买砖建房。另外还下发了2000顶帐篷,3万多件棉被、衣物和一批粮食应急。那么,怎么来保证灾民不会挨饿受冻呢?我们的记者周人杰在澄城灾区专访了渭南市委书记刘新文。 记者:“刘书记,你好。建简易房是政府补贴100元钱,但是我知道建一间简易房需要500块钱,也就是说剩下的400元钱需要灾民自己来拿,但是实际上很多灾民是拿不出来这笔钱的,他们的困难谁来解决?” 刘新文:“政府财政十分紧张,拿出100块已经不容易了,剩下这些一方面利用他们自己的旧料,比如说旧的木料、旧的砖瓦。另外一方面全县范围内,大家通过各种办法集点资、捐点款,再就是他们亲戚邻里之间互相帮忙,这个任务全部都落实到驻村的工作组、落实到村支部、村委会身上。” “那么你估计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这个每户灾民都能有一间简易房过冬的这个目标?” 刘新文:“我们要求是11月10号(以前)。” 记者:“但是现在还有人晚上就住在那种自己搭建的很单薄的帐篷里面,还在挨冻。那么你们有没有一个应急的措施能够解决这些人的燃眉之急?” “我们已经调集了1000顶棉帐篷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困难,如果还不够,我们还会在全市范围内调节帮助他们。” 记者:“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间也发现,有一部分灾民的粮食和棉衣被也被毁坏了,那么他们过冬的口粮和衣被有保证吗?” 刘新文:“这个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按照每人每个月30斤口粮、半斤油、5块钱副食补贴的标准逐一落实下去,这个不存在现实不现实,一发现问题就要马上解决,责任也都落实到工作组和村支部、村委会。” 记者:“灾后重建的问题也很重要,据我们了解,很多村民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蓄都建不起来新的房子,而政府给他们的补贴又非常有限,这么大的一个资金缺口应该怎么解决?” “按照国家的补助标准,倒房一间补助三百、危房一间补助一百、一户不能超过三间就是九百块钱,这笔资金已经落实。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从三个方面想些办法:一个是在全省范围内募集资金,现在已经募集到了一千多万;第二个正在和银行谈,将来银行在这方面,希望他们能发放一些建房贷款;第三发动群众邻里之间互相帮忙。” 记者:“来年如果还有这么大降雨量的话,同样会造成大量的危窑甚至是窑房的倒塌,有没有一个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刘新文:“以这一次窑房为教训,要逐步改变这一地区的住房结构,由现在住窑房逐步过渡到住砖房,我们想基本上三年内解决这个问题。” 在澄城,我们记者还遇到了陕西省委副书记袁纯清。他说,今年陕西的灾情十分严重。目前他们已经从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机关抽调了1万名干部,深入受灾严重的乡村,帮助他们灾区重建,确保每户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被子盖,有一间可以安全过冬的住房。我们希望社会各界也能够关注陕西的灾民,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在这里也公布一下陕西澄城县的捐助热线,0913—6716452和0913—6713213。 《经济半小时》记者:周人杰、卢晓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