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之旅采访松下-万宝(广州)公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04:39 华夏时报 | |
太阳星城爱心之旅采访团在 广州采访松下·万宝(广州)公司-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韩雨亭 2003年11月10日上午,我们在广州市残联的陪同下,前往位于广州市南郊区的番禺采访了广州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 在采访之前,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相关工作人员潘岳峰告诉记者说:之所以选择松下·万宝公司作为采访对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松下·万宝公司在安置残疾人员工方面的前后态度的改变值得学习和推广,二是也是想利用这种方式,更进一步的让残联与企业在沟通上显得更为顺畅。潘岳峰还告诉记者说,这种沟通非常必要,比如,在刚开始残联的工作人员找到松下公司,问松下公司能否安置几个残障人士到其公司就业。松下公司非常热情地表示愿意接受残疾人到公司上班,但同时也为究竟要为这些残疾人安置什么样的就业岗位而感到迷茫。通过残联的工作人员多次与公司沟通并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后,松下公司表示理解,并专门为安置这些残疾人而调整了生产线。招聘时的困难 当我们到了松下·万宝公司之后,松下·万宝公司的总务部人力资源课的陈碧丹接待了我们,她告诉记者:“之所以愿意安置残障人士到公司上班,主要是由于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公司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理念。”同时,她也向记者谈到了在招聘残障员工时所遇到的一些困难,由于公司离市中心较远,得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所以很多残疾人不愿意到公司上班,这给招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有的残疾人只到公司看了一眼就走了,有的上班还不到一周的时间,便辞职离开。这些情况的出现,给公司正常的招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公司方面也在招聘残疾人员工的工作上浪费了不少精力与时间。陈碧丹说:“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公司始料不及的,平日在招聘正常员工的时候,可以在两天的时间内招聘到几百名新员工,而在招聘残疾人员工时,则只能招到几个人。”可能是公司在处理残障员工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所以,这也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多沟通上的不便,要么,他们不习惯公司高强度的工作时间,要么,他们对自己分配的岗位感到不满意,但后来,通过公司方与其多次的沟通,双方都达成了谅解。今年34岁的赵汝西是广州市市区的残疾人,她是2002年4月份到的松下·万宝公司,经过残联推介和公司的考核后,目前在公司的马达一课卷线系上班,她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较为满意。她说:“由于我的身材不是那么高,所以找工作比较难。以前,我在商场、超市都干过,而且自己还从事过个体,但都没有现在的状态好。唯一的遗憾就是离家有点远,只能每周回家一次。”由于松下·万达公司是属于流水线的作业方式,所以对一个员工的素质与承受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残疾人虽然在很多方面不逊于正常人,但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对他们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马达一课卷线系的系长潘国辉说:“在情感上,我认为他们与我们一样,既然一样,就应该享有平等的参与和竞争机会。工作上,从我这几年的观察,我觉得他们与正常员工一样,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帽子上的细节 在参观松下·万达公司的生产车间时,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这个细节就是松下公司招聘的聋人员工头上戴的帽子,比普通员工的帽子多了一道反光蓝条。开始,我们以为这是公司为了区别聋人员工与正常员工,所设定的一个带歧视性的标识。于是,我们便向随行的工作人员询问,一位工作人员笑着地解释说:“车间在运输产品时,有可能在运输车道上碰到聋人员工,由于他们听不到喇叭的声音。最后,公司为了避免出危险,于是便想出了这个办法。运输产品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个标识之后,便不会按喇叭绕道缓行。”还有一个令人感到温暖的细节,就是公司在称呼残障员工时,使用的是不是“残疾人员工”或者其它带有歧视性的称呼,而使用的是“福利员工”的称号,据说,为了琢磨这个称号,还让公司的企划部门费了不少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