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民华VS于锡玲:学术道德的较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11:46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 许凯/报道 于锡玲:恩怨22年 7月10日,于锡玲就蒋民华和她以往的“过节”话题接受了《外滩画报》的采访。 “1981年,我在支委会上对其剽窃行为提出批评,他就开始对我利用各种机会打击报复。对我 “1985年评副教授,晶体所(蒋民华时任所长)向学校推荐九人,没有我。我按照学校标准,请蒋民华给我打分。结果我得分90分以上。当时我问蒋为什么没有我?他说是‘忘了’。” “1993年评教授,晶体所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学术委员会向学校推荐五人,我排第二。但在确定聘任名单前,蒋提出:‘承担863任务者优先’,此条显然是针对本人承担的不是863任务而提出的。结果,蒋把两级基层学术委员会推荐方案推翻了。把一、三、五名聘为教授。在晶体所引起不小的振动,排在第四名的徐忠斌先生愤然调离山大。” “1996年遴选博导,我一开始就报了名,但蒋始终不给我申请表。待我听到遴选结果,该工作已结束了。1997年学校遴选,学校给了晶体所一个名额,经所学术委员会投票后,确定将本人和另一位同志的材料送校外专家评审。校外专家对我评审打分皆为优。在研究所向学校推荐时,我还没戏。得到消息后,我根据学校关于遴选博导实施细则,向学校正式写了‘申诉’。学校学术委员会三位副主任研究后认为‘申诉’有理。决定给本人增加一个博导名额。但在征求蒋民华意见时被拒绝。 由于本人当时已到59岁,第二年不能再参加博导遴选,就这样蒋民华不顾晶体材料国家实验室惟一基础研究中断、重点项目将泡汤的危险,最终剥夺了本人遴选博导的机会。”于锡玲和记者讲述说。 关于1997年评选博导一事,记者采访当事人之一王承瑞,王称当时学校很重视, 曾经就此专门召开碰头会,“有人认为她不够条件。”记者问是什么人认为她不够条件时,王承瑞说,“当时所在单位不同意。而单位和申请者个人都很坚持,只好搁置下来。” 这件事在赵明义这里这样解释:于锡玲说增加一个名额,我们的工作人员到她所在单位征求意见,蒋先生说不增加。蒋先生当时是我们山大惟一的院士,去年又受到一个表扬。至于为什么不增加,我们也不清楚。 “博导未能批下来,直接影响到我的科研工作开展。”于锡玲说。于在山大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功能晶体材料动力学和生长机理”的基础研究工作,该方向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大主要研究方向惟一的基础研究方向。“不能成为博导,我将面临退休,就不能继续从事该研究方向,也不能继续培养人才。当时以我为主申请立项的重点项目,也面临泡汤。后来在安光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所)、上硅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大学等同行的支持下,才得以进行该项目的开展工作。”于锡玲惋惜地说。 蒋民华:“树欲静而风不止” 7月12日中午,记者来到山东大学院士楼,按响了蒋民华院士家的门铃。 记者:蒋院士,网上盛传您涉嫌剽窃,我想找您了解一下情况。 蒋:一听到这个,我气得胸口都痛。这是她(指于锡玲)在整我。 身正不怕影子歪。我从来不看这些材料。一年来,我没有(就此)说过一个字,我不予置理。 我带的实验室(指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次被评为优秀。耍手段是不能长久的。 记者:最近您获得了一个山东省科技奖? 蒋:省里奖励我50万,我认为是大家伙积累了这么多年的成果,我们再三考虑,把这笔钱作为研究生的奖励。但她污蔑我,我看了不好受。我不去告,是因为大家理解我。我毕竟在晶体界干了四五十年,别人了解我,我还算欣慰。我的心还是放在事业上。 蒋夫人:(这件事)对晶体所没受什么影响,对他个人也没什么影响。 记者:我想了解一下于锡玲说的那些事实细节。 蒋:具体事,我都有旁证。所有的资料我都站得住。陆宝生博导没当上,心态不 平衡。许东是我的学生,怎么能说我剽窃? 记者: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蒋:我觉得事实最重要,黑的不会变成白的。谣言就是谣言,真理就是真理!要整你,什么事情都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