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坦克维修大队进行老装备技术改造点燃科技创新的火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12:08 解放军报 | |
金秋季节,笔者来到成都军区某坦克修理大队时,被这里的科技创新繁荣景象所吸引:有的在电脑上绘制革新项目图纸;有的在野战抢修训练场指导革新成果的使用;机加工车间里,官兵正加紧制作各种革新器材…… 大队长杨荫东不无感慨地对笔者说:“大队取得了30项创新成果,使部队的装甲装备维修保障速度提高了3倍,修理容量增大了4倍”。 然而,这成绩来之不易,其中还有一段曲折经历。创新成果为何遭冷遇 该大队的技术骨干,人人手里都有几项绝活。被喻为“坦克修理通”的修理士官张元锋,参与设计、研制了“坦克发动机拆卸固定螺栓专用套筒”等3项科研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三级士官李永洪熟练掌握了13种不同型号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能对5种型号的水陆坦克和多种装甲车实施加工配件修理。然而,在上级组织的一次科技创新成果专项评比中,他们的革新项目由于没有事先立项申报,未经专家鉴定评审,因而不被认可,未能参加上级举办的科技创新成果展。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队官兵的创新热情也像被泼了一盆冷水,顿时蔫了下来。无“花”之“果”有原因 近年来,该大队在科技练兵中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这些革新项目大大改变了全区部队坦克修理的落后面貌,提高了装甲装备快速抢救抢修保障能力。既然这些革新项目对提高保障力战斗力有促进作用,为何不能算作创新成果? 关键在于上级有关部门认为该大队官兵的革新项目没有正式立项申报,缺乏权威认证,因而,算不上创新成果。经笔者调查,发现有3个深层次原因。首先是无科研专项经费。该大队组建时间短,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就开支500多万元,资金短缺,大队没有专项科研经费来源;其次是评奖指标有限。上级有关部门规定每年各单位只能限报几项成果参评,因而,该大队多数官兵的创新成果只能当“无名英雄”;第三是评审鉴定费用高。某革新项目成本费只有几十元钱,若是申报专家鉴定,费用要比成本费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大队现有装备经费难以承受。 由此一来,该大队官兵的革新项目全部成了无“花”之“果”。精心呵护硕果满枝 为了重新点燃官兵即将熄灭的创新火花,坦克修理大队党委竭力呵护官兵的科技创新热情。他们采取双向倾斜政策,积极鼓励科技创新。一是减缩各项开支,设立了80万元的科研专项基金,直接用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开发研制;二是把评先创优活动与创新人才和单位的成果挂钩。他们采取非常规办法,超前训练、培养,储备了大批科技人才。 去年年初以来,该大队官兵从实战需要出发,瞄准装甲装备野战抢救抢修保障的难点集智攻关,先后对现有装备修理技术资料、图纸进行了创新改革,研制出“便携式野战工具箱”、“倾斜炮塔架”、“自顶式液压导轨车”等30项创新成果,并全部转化形成战斗力,为部队节约维修经费数十万元。(解放军报2003年11月12日第9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