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不怕”艾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12:50 沈阳今报 | |
柳长盛 在“清华大学 A IDS与 S ARS国际研讨会”上,国际防治AIDS基金会主席、美国前任总统比尔·克林顿,邀请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宋鹏飞走上讲台,并主动伸出手来与他握手然后拥抱,这在很多人眼里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呀。难道他克林顿就不怕染上艾滋病吗?可人家克林顿不管这些。这样简单的举动,赢得了在场听众的掌声和尊敬。当这种行为被新闻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其积极的示范意义不可小看。 眼下有多少人谈“艾”色变!艾滋病患者被周围的人畏如蛇蝎,恨不得“拒于千里之外”。前不久,安南夫人来中国与艾滋病人座谈并与他们握手时,一位中国卫生部门官员却还在她背后紧张地不断提醒“这是艾滋病人”。一项在中国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只有4%的人理解什么是艾滋病和病毒,有50%以上的人相信与病毒感染者共用生活器皿会导致传染。就是这个宋鹏飞,当地村民拒绝他回乡,他不得不来到北京,住在一破旧危楼里。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接触根本不会传播艾滋病。从这个意义上说,克林顿拥抱中国艾滋青年是对这种无知的回应。 当记者问宋鹏飞作为一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歧视。歧视来自于人们的偏见,人们老是抓着“不洁性行为”不放,并无限放大了道德谴责。其实,艾滋病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得的,它终究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罪恶。因此,所有感染并患上艾滋病的人都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理解和帮助。对艾滋病患者,歧视是一场噩梦。南非副总统祖马曾说:“在艾滋病病毒杀死他们(艾滋病患者)之前,社会的歧视已经毁了他们。” 克林顿拥抱中国艾滋青年就是对歧视的回应。消除人们的无知和歧视,是我们善待每一个艾滋病患者的应该有的态度,善待他们,其实也是善待我们自己。这正是克林顿拥抱中国艾滋青年的示范意义之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