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化“统独”对立 专家析陈水扁民调上升缘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14:16 中国新闻网 | |
台湾“大选”活动日益白热化,原本在民意调查中落后的执政党候选人陈水扁,经过10来个星期的冲刺,已经将差距缩小,且有后来居上之势。他所采用的“竞选手段”超乎政治学理,以至深受西方政治学影响的反对党策士,都无法理解陈水扁是怎么追上的。 简言之,在西方政治学典型中,当主要参选人只有两组时,双方为争取中间选票,会将自己的立场尽量放宽,避免极端的政策位置。 但陈水扁则相反。在2000年“大选”时,虽然一共有三组势均力敌的候选人,但他提出温和的所谓“新中间路线”。然而,现在面对整合后的在野势力,他却采取极端的“台独”立场。可见,美国政治学的中间选票理论有盲点,能适用于美国,但拿到台湾却有问题。 这是因为,中间选票的概念乃根据空间理论而来,认为在逻辑上可假定选民的政策偏好均匀散播在一条线上。本来分居在“相对靠左”与“相对靠右”的两组候选人,为了将自己选票极大化,会调整政策立场,分别从两端往中间靠。如此,既不会失去原本在自己这一端的选民,又可以向另一端逼近。 这个理论的前提在于,每个选民先有自己的政策位置,候选人再根据综合起来的所有政策位置,形成政策空间,决定自己要抢攻的中间选民居于哪个位置,并准此设计自己的政纲,将中间选民网罗。 台湾的选民在许多政策上固然早有看法,但对有些问题却未必有定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统独”问题。选民没有定见时,就没有中间选民。 在一般政策议题上,民进党因为执政表现不佳,几乎没有资格在各个政策空间中与国民党周旋,所以即使政纲非常温和,也不受选民青睐。从花莲县长辅选中可以看出,民进党除了政策贿选之外,几乎没有选民相信其兑现政策的能力。有了花莲的教训,民进党现在当然要转移战场。 其实,这个以激化“统独”对立的战略在年初就有了轮廓,只是花莲经验使之更加坚定。一旦进入了“统独”场域,选民失去定见,也对自己没有定见感到焦虑。 所以,只要不断激化“统独”对立,就能有效制造选民的焦虑,这时候能提出具体坚定方向的一方,即使不为选民信任,或选民不喜欢其方向,恐怕也只有接受裹胁,否则立刻就要面对自己“没有国家认同”的空虚无助。 相反的,相信中间选民理论的在野党,则以为只要态度温和,模棱两可,便可争取到中间选民。殊不知,在“统独”场域中没有中间选民,故模棱两可不但争取不到选民,反而使得因为进入“统独”场域之后感到彷徨无助的多数人,害怕与在野党站在一起,以免自己不知如何是好的困窘遭到揭露。 因为历史因素,台湾民众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犹疑。这样的犹疑在全球化时代中愈加带来压力,因为就在自己与世界及大陆接触日趋频繁之际,这种不知要以何种面目面对旁人的尴尬,益加凸显出来。这就是“台独”基本教义派近年在岛内获得广大战略空间的原因。 而在国际上,因为与台湾交往的人面对一个没有面目的人时也会紧张,造成他们的自我怀疑,竟也获得更多同情。在大家都有压力要把台湾的身份说清楚的心理需要下,民进党竟能靠极端主张逼人表态,集合岛内外各种有限资源,转变成选票。陈水扁若能后来居上,这是主要内幕。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原题《陈水扁是这么追上的》 作者:石之瑜(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