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考古专家再赴大龙潭遗址 柳州史前文化链有望明晰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14:50 新桂网-南国今报

  近日,风光秀丽的柳州大龙潭公园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傅宪国带助手和广西考古工作队来到柳州,与柳州市文物办、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一起对大龙潭鲤鱼嘴贝丘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他们希望能够借助这次发掘,理清该遗址的文化层位关系,并综合过去调查的柳州其他遗址的情况,建立起柳州地区相对独立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两个多星期来的发掘情况显示:出土文物丰富,前景相当乐观。

  实际上傅宪国一行十月底一到柳州,本报就密切关注他们这次的考古发掘,但在还不清楚到底能否有所收获的时候,这些谨慎的学者不肯轻易开口。直到前两天记者再次来到发掘现场时,傅老师终于笑容灿烂:“现在我们已经发掘出六七百件燧石石器,还有夹砂绳纹陶片、砾石石器等,综合80年代第一次的发掘情况来看,已经挖到最早2万年,最晚6000年的文化遗存,说明过去人类在此活动的时间最少持续有1万多年。”

  鲤鱼嘴贝丘遗址在大龙潭公园东北龙潭山南,也就是沿龙潭边的大路与去雷塘庙的道路分界处,因在山角一个较浅的岩厦处,一般不为外人注意。该岩厦高约8米,深2.5米,高出公路路面1.5米。遗址目前探测到的范围长约10米,宽度在5米至8米之间,总面积约为80平方米。

  因为以前这里曾有一次发掘,当时挖掘的一个深约2米的探方被当作展示区原样保留着,所以这回考古人员在旁边另选了一个层面来发掘,并将地层剖面做了清楚的标识,现在已经标到了第11层。

  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队员正在按不同的层位选取土样装袋,以备日后做进一步研究之用。在一些小塑料袋里,装着发掘出的石球、石斧、细小石器、碎陶片等,分门别类也标示得清清楚楚。

  记者好奇地将那个上万年前的石球拿出来欣赏了一下,只见着个沾满泥土的玩意圆溜溜的,似乎有些打磨过的样子,如果搁在野地里,定会将它“等同于”普通石块而不屑一顾。殊不知这可是万年前的原始人花了多大的心血磨成的。几块砍砸器有大有小,也许老祖宗曾拿来砍断树枝,敲开坚果贝壳,拿在手中感觉还算称手。

  这些都是当年的人类生产工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从直立行走和会使用工具开始的。

  柳州人祖先也爱吃螺蛳

  柳州人爱吃螺蛳出了名,鲤鱼嘴的考古发掘找到了这一习俗的历史渊源。鲤鱼嘴遗址地势较高,洞内干燥,背风,向阳,是远古时期人类钟爱的栖息地。考古人员按照土质、土色、松紧度和里面的包含物将其划分为11个层次,每层厚度约5-10公分不等。

  从考古人员挖掘的剖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层层的螺蛳贝壳堆积,最底层的螺蛳壳个头最大,越往上的则越小。傅老师解释,当初原始人最早来到这里生活的时候,可以捕捞的螺蛳又大又多,捞完以后他们就离开一段时间,等这里又有螺蛳时,又会吸引人类回来,随着人口的增长,捕捞的频率增加,螺蛳来不及长大都被捞来吃了,所以越往后留下的螺蛳壳就越小。

  记者留意到这些大小不等的螺蛳壳都是没有“屁股”的,便以为原始人和现在的柳州人是一样的吃法。傅老师笑道,“很多人都以为是这样,但那其实是一个误解。原始人是将螺蛳整个拿来挑出里面的肉来吃的,并没有去尾的习惯。我们看到的这些螺蛳壳是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自己烂的,因为尖尖的尾部很容易破裂。”照此看来,柳州人吃螺丝的历史至少有1万多年历史。

  根据遗址内发现情况,傅老师分析当年居住在大龙潭的人类的食物是广谱性的,主要以渔猎采集为主,食物来源一是陆上的野猪、鹿等,一是水中的鱼虾、龟、贝、螺等。

  再次考古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大龙潭鲤鱼嘴贝丘遗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被发现了,当时柳州市博物馆和广西文物工作队对这里进行过发掘。为何事隔多年,社科院的专家还要再来一次考古呢?

  鲤鱼嘴的第一次发现在考古界相当轰动,出土的人骨被命名为“大龙潭人”(距今一万二千年左右),成为华南乃至整个东南亚考古必须要提到的重要遗址,然而因为第一次受当时学术研究水平的限制,工作较粗,对遗址地层层位关系没有搞清,影响了对遗址年代的具体判定。

  广西本地学者也承认,大龙潭鲤鱼嘴遗址名气虽大,但一直争议颇多,其年代与分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使得人们难以对其文化属性作出中肯评估,而且还使得人们难以对整个岭南地区的石器时代文化作出准确的论述。正因为如此,大龙潭一直是学者们大感兴趣的一个所在,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1994年中日古人类史前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柳州召开时,中外专家专程考察了鲤鱼嘴遗址。同年该遗址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得到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化厅的部分发掘经费,广西和柳州市有关部门邀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傅宪国专程来柳,准备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鲤鱼嘴进行清理发掘,还将请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内著名考古专家进行多学科研究(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地层等),国外著名标本测定机构测定器物及地层年代等,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蓝日勇说:“从目前发掘情况来看,鲤鱼嘴出土的燧石石器与白莲洞的燧石石器有很多联系,这种燧石质小石器仅在柳州有发现,可为广西中石器时代遗址考古遇到的许多问题有所启发和帮助。”此外,鲤鱼嘴遗址文化堆积拥有连续而又完整的层位,对探讨华南地区旧石器晚期文化如何向新石器文化过渡有重要科研价值,同时,也为建立柳州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提供了条件。

  背景资料:柳州大龙潭

  柳州人对大龙潭的认识大多仅限于山清水秀好风光的层面,其实那里更是老祖宗休养生息的伊甸园。只是一个偶然的机缘,这一段尘封万年的历史终于重见天日。

  关于第一次考古发掘

  1980年1月,柳州市博物馆罗秀英和桂林市文管会的谭发胜一起来到大龙潭调查摩崖石刻时,无意中发现附近一个山下岩厦处有很多螺蛳壳堆积,地面上还有少量夹砂陶片,这引起了两人的注意。随后他们又与其他考古人员来到这里调查,证实这里为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同年10月至11月,柳州市博物馆与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

  这次发掘挖了两处探方,遗址的堆积被分为扰乱层、上文化层、下文化层和生土层4层,发现两处用火痕迹,并且在第一个探方的上部,发现石化程度不同的6具人体骸骨,其中4具保存较完好。根据在两个文化层堆积和出土遗物,他们将其粗分为一期文化和二期文化,共发现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穿孔器、磨光石斧、石锛等石器近千件,碎陶片30多件、骨针、骨锥、骨刀等20多件,还有蚌刀以及大量鹿、猪、牛、野猪、犀牛等动物肢骨和鳖龟甲、螺蛳、螃蟹和大蜗牛的壳。

  获得这么多考古资料和实物标本,特别是两个叠压的文化堆积,在广西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当时的考古人员根据对出土物品的整理和分析,作出这样的结论:遗址内的文化堆积有早晚关系,出土的砾石石器、石核、石片,与广西其他洞穴出土的相似,但是磨光石器的出现,说明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大量的螺蛳壳及动物骨骼的出土说明两个文化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这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有密切关系,还可能与广西多山河,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关于大龙潭人

  大龙潭鲤鱼嘴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成果,当时吸引了不少国内专家前往柳州帮助清理和鉴定。1994年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周国兴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振标两位古人类专家,对保存较完整的4具人骨中的2号头骨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

  他们的观点是:该人骨代表一个年约30岁的男性,在形态学上表现出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主要特点,它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柳江人相近,与新石器时代人群中的甑皮岩人也相近,是两者之间的过渡代表。但是大龙潭人骨反映出明显属于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特点,经过形态学形状的观察与测量性的数据分析,表明大龙潭人的这些特点,可能是由于来自南方基因的参与、混杂的结果。

  他们还将日本的港川人与广西的大龙潭人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发现港川人不仅与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如柳江人)有相似之处,还明显地带有一些属于南亚人种、特别是大洋州尼格罗人种的特点,表明日本本土上的早期人类中有一支可能来自华南,或至少有来自南方的因素。

  作者:巴方


推荐】【 】【打印】【关闭

多聊多有礼!了了吧大奖等你拿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青少频道(Y-ZONE)全新上线
  数码摄像机、彩信手机,冬日里的狂拍大奖!让你体验情与爱!
  新东方商务英语—白领成功基石! 英语口语速成攻略 任汝芬领衔冲刺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体验缠绵中的滋味
回味激情后的温柔
非常笑话
非常心情加油站
让你越看越过瘾
图片
铃声
·[王 杰] 我比他好
·[和 弦] 黑客帝国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家饰品店年利几十万
中医根治乙肝获新突破
发传真,你已经落伍了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秋意浓浓美妙重重!(京)
心的冬季旅游(豫)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谁说糖尿病无法治愈!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醉酒:谁说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今晚上我就把它们都数出来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