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次举行华侨农场招商洽谈会(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11:39 南方日报 | |||
广东是海外华侨华人最多的省份,也是安置归侨难民最多的省份,我省华侨农场的总人口和安置归侨难民人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9%和40%。华侨农场的起伏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利益,也牵引着世界的目光。 近年来,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先走了一步,如今已初具现代化企业或园区的规模,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冲击。而地处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农场,尽管背负沉重,道路崎岖,但毕竟已经起步。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满怀希望和信心。 本报讯(记者/林亚茗 徐林通讯员/黄爱华)昨日,23个华侨农场成为吸引投资的热土。在肇庆市召开的广东省华侨农场招商洽谈会上,有88个项目签订意向和合同,投资总额高达26.8亿美元。洽谈会由肇庆市政府、省侨办、省外经贸厅联合主办,全国人大侨委副主任张帼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哎志广,以及海外的华商代表、省内的民营企业家共400多人参加。同时,省侨办招商引资联系点在肇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旺园区挂牌设立。 据了解,我省华侨农场共有土地面积1148平方公里,拥有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享受山区贫困县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完备,招商服务优质。目前各农场基本完成了农业调整,“三高”农业和工业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势头良好。2002年全省华侨农场实现社会总产值8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2亿元,农业总产值18亿元。全省华侨农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433个,实际利用外资13亿元,协议引进外资24亿美元,2002年创汇1.9亿美元。 本次洽谈会是我省首次针对华侨农场的招商洽谈会,分为推介大会、现场展示与洽谈、实地考察三个部分,从多方面、多角度推介其招商资源、环境、政策、配套设施。昨天签约投资最大的是海外著名的华人企业金峰集团,在珠海市平沙工业区投资了4个项目,金额高达1.25亿美元。该集团董事长林文光先生认为:“广东省全面改善了华侨农场的基础建设,使其成为最具开发前景的地方。而且从感情上讲,海外客商很乐意以投资工业,来为华侨农场的发展尽力。”还有不少项目是在梅州、揭阳等山区的华侨农场落户。 案例一:原大旺华侨农场金秋引资入佳境 今年11月,是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园区丰收的季节。从10日到昨日的短短3天,在肇庆举行的“金秋经贸洽谈会”和“广东省华侨农场招商洽谈会”上,大旺园区签约、奠基的项目多达30个,成为这两次洽谈会的最大赢家,投资总额达15.9亿美元,是前几年投资总和的5倍多。 大旺地处珠江三角洲和肇庆中心区前沿,面积96.7平方公里,前身为大旺华侨农场。它是我省华侨农场中体制改革起步较早、招商引资势头迅猛的一个代表。 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园区于1998年成立,以发展工业作为从农场向现代化高新园区发展的出路。大旺为使招商引资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平台,除了打造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还通过国际招标,由香港著名的规划设计公司承担了全区规划设计任务,突出体现生态型和花园式工业园的特色。这给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大旺园区的招商引资总额以年均增50%的高速度增长,其中不乏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如世界500强企业韩国SK集团和美国500强企业LP集团等项目。目前已投产的企业26家,在建和筹建的有50多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达1900万美元。其投产后可创造200亿元的年产值。这3年,大旺园区的工业产值连续以一倍的幅度增长,从2.4亿元、4.8亿元到今年的10亿元。 在外向型经济起飞的同时,大旺没有遗忘华侨农场的职工。正在实行“同富裕”政策,把职工的土地和安置金变成新建厂房的股份,让职工能够领取分红。据统计,大旺1995年的人均存款数仅是肇庆市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如今他们的人均存款数已达到1.2万元,高过肇庆四成多。 案例二:原英华华侨农场大打“侨牌”招商引资 位于英德市的原英华华侨农场,是贫困华侨农场在困境中奋发的一个典型。 10日晚,当我们来到这里,一群特殊的演员——南亚和东南亚的归侨及其子女演出了一台异彩纷呈的晚会。印度舞的妩媚、泰国舞的欢快、印尼舞的含蓄,我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独有的魅力。英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慧兰,以这种方式推介农场的招商投资亮点——侨文化资源的优势。 黄慧兰本人就是1967年从印尼归国,与她同船的1400人中绝大部分定居在英华。这个农场一共有9000名员工,一半是归侨及其子女,来自16个国家。30多年来,他们过着种公家的地、吃公家饭的日子,医疗、卫生等全部由农场自理,很少与外界联系。然而,当周围农村在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起来时,“英华”却掉队了、落后了,各种经济困难迎面而来,农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职工的工资和退休金被拖欠,学校的教室成了危房。 这类问题在广东省的华侨农场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的多变,有些农场隶属关系平均每6年变更一次,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沉积;其次是政策不落实,农场办“小社会”,被沉重的财政包袱所拖累;再就是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农场的产业和生产结构单一,与市场脱节,农场员工也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 近两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使“英华”卸下了“企业办社会”的包袱,也解决了1000多名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使“英华”能轻装上阵。去年,新建成的京珠高速公路穿过“英华”,使其区位优势得到极大的提升。“英华”人利用这一绝好的机遇,大打“侨牌”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有12家内外资企业落户英华工业园。仅正升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就可解决2000多名劳动力就业问题,许多年届中年的归侨妇女经历了从不适应到接受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过程,成为流水线上的熟练员工,有的还当上了生产管理人员。该公司目前又在扩建厂房,预计明年规模将扩大一倍。 “英华”招商引资的局面初步打开,黄慧兰将目光投到了英华所独有的侨文化资源开发上。这一次,他们将具有侨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带到了昨日在肇庆举行的招商洽谈会上,希望让旅游成为“英华”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题撰文 林亚茗 徐林 沈侨 何衍军 | |||